張春華
對于讀書,自古以來就有不同的態(tài)度:“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惟明智之士用讀書。”閱讀可以獲取知識,但仍有人心生困惑:為什么讀了很多書,卻仍舊無法從容應對生活的難題?為什么讀了許多書,還是無法應對考試?叔本華為這些困惑找到了答案:“光是不停讀書,過后卻不深入思考的話,絕大部分知識都會流失,不會在精神中扎根?!?/p>
所以,如果只強調(diào)一味讀書,可能就會成為“兩只腳的書柜”。讀書本身不是目的,書只是一種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只有“用書”才對生活和學習有價值。通過“用書”,把書讀深、讀活,學以致用,把書中的知識轉(zhuǎn)化為智慧,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
怎樣讀書才能把書中的知識為自己所用呢?讀書是輸入,要做到有用,不妨嘗試用輸出的方式來讀書。如何輸出呢?最便捷的輸出方式有兩種:一是“說”,包括“講”和“問”;二是“寫”,即落到紙面。
有的同學很羨慕《百家講壇》上的學者,他們面對某一個話題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洋洋灑灑“講”出一本書。這些學者的確有不同于常人的學養(yǎng)和研究專長,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這些話題在此之前也講過許多遍,一次次的輸出使他們對所說的內(nèi)容越來越熟悉,也積累了受公眾喜愛的表達方式。以前的說書人,在把自己讀的書的內(nèi)容講給別人聽的時候,也在不斷加工自己的語言,不斷嘗試準確、簡明扼要、生動活潑的表述。同學們小時候都復述過故事對吧?講故事培養(yǎng)了許多人閱讀的興趣。同學們欣賞的一些勵志演說,許多都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不斷修改完善的結(jié)果。
我們?nèi)粘R灿性S多這樣“講”書的機會,例如讀書報告會。在閱讀一本書后,教師會組織同學交流和展示閱讀體會。既可以“講”書的主要內(nèi)容,像韓愈所說的“提玄勾要”,把書由厚變薄,提綱挈領地把讀過的書的主要內(nèi)容抽出來,也可以“講”閱讀某本書的主要收獲,還可以“講”自己讀書的方法。無論是講內(nèi)容,還是講閱讀感悟、閱讀方法,都是更深入走進一本書的過程。除了老師組織的讀書報告會,同學們也可以自發(fā)組織一些小型讀書交流會,就近期閱讀的一本書進行交流,你講給我聽,我講給你聽,互相學習借鑒,互相補益。這樣的“說”,是傾吐,也是創(chuàng)作?!罢f”得多了,對內(nèi)容就熟了;“說”得多了,收獲也就豐富了;“說”得多了,語言表達也就精彩了。
“講”也是檢驗“讀”得好不好的有效辦法。許多同學有這樣的困惑,我讀了許多書,但是要運用的時候就記不起來了。怎么辦呢?“講”就是一個記住讀書內(nèi)容的好辦法。讀了之后有機會就說,比如把自己讀到的特別喜歡的內(nèi)容講給同學好友聽,把自己讀到的有感觸的內(nèi)容與家長分享,把自己讀到的有疑惑的內(nèi)容說給老師聽。說到不熟悉的地方,就把書拿來再讀一讀,這樣就容易記住更多內(nèi)容;把自己想講給別人聽的內(nèi)容讀得熟一點,這樣講起來就能流暢自如;說到不流暢的地方,不妨重新組織語言;發(fā)現(xiàn)別人聽得不太專注,不妨在“講”的藝術上下功夫。在“講”的過程中,不斷加工所講的內(nèi)容,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更熟練,再到內(nèi)化于心。私塾時代有一個特有的學習方法叫“復講”。如何判斷一個學生有沒有學會?就看學生是不是能夠“復講”,能不能把書上和老師所講的內(nèi)容復述出來。如果能夠復講,說明真正學會了;如果不能復講,就需要繼續(xù)背書,直到能夠自己獨立復講出來。讀書的效果如何評價?就看能不能把主要內(nèi)容講給別人聽?!皬椭v”在今天仍舊可以借鑒,是一個檢查自主學習效果的好方法。
不妨選擇一本自己正在閱讀的書,把讀過的內(nèi)容“復講”給別人聽,看看這樣是不是比此前有更多收獲呢?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對許多問題可能并沒有認真思考,而是直接接受了老師、家長、名人的看法。當我們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疑問時,其實智慧就產(chǎn)生了。關于讀書方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弊铀加小拔逯ā保翰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皢枴辈粌H是獲得學問的重要方法,也是讀書的有效方法。朱熹提出“無疑一有疑—解疑”的讀書法,他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是疑。過了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這里所說的從無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過程,即是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這個“問”,既可以有疑而問,也可以無疑而問。“問”既可以是強化重要內(nèi)容,也可以是對作者觀點的質(zhì)疑,還可以是對某些內(nèi)容不明白的疑惑?!兜茏右?guī)》中就說:“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边@個“問”,并非一定要問別人,也可以在讀的過程中,邊讀邊問,自己問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皢枴逼鋵嵤翘嵝炎约赫J真深入思考。魯迅先生特別喜歡“問讀法”,就是在讀書的時候向自己提出問題。拿到一本書,在大體了解書的內(nèi)容后,就給自己提出一大堆問題,例如書上寫的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要這樣寫?如果自己來寫會怎樣寫?帶著問題細讀全書,邊讀邊問,邊問邊讀,逐漸深入。
除了自己發(fā)問,還可以問別人,向方家請教。除了問別人,還可以從這一本書“問”到另一本書,從另一本書上找答案。在問中思考,在問中對話。
學問從“問”中來,讀過的書如何成為自己的學問?不妨從“問”開始吧。要肯問、善問,遇到問題先問自己,再問別人。問自己,是督促自己獨立深入思考;問別人,從與別人的交流中獲得啟發(fā)。問,是對其“然”的深入理解,更是對其“所以然”的深入探究。
例如,閱讀《月亮與六便士》時,可以問:題目中的“月亮”與“六便士”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它們之間有何關系?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不是一個“人渣”?閱讀《樹上的男爵》時,可以問:柯西莫放棄自己安逸優(yōu)裕的生活,在樹上度過自己的一生,從未下過地,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有可能?柯西莫為什么上樹?他為什么不下樹?“樹上”與“地上”對他而言有何不同?
在“問”的過程中,我們要爭取從做書的徒弟到做書的朋友,再做書的老師。
“問”其實是提醒自己認真深入思考。魯迅先生特別喜歡“問讀法”,就是在讀書的時候向自己提出問題。拿到一本書,在大體了解書的內(nèi)容后,就給自己提出一大堆問題,例如書上寫的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要這樣寫?如果自己來寫會怎樣寫?帶著問題細讀全書,邊讀邊問,邊問邊讀,逐漸深入。
楊絳在《錢鐘書手稿集·序》中寫道:“許多人說,錢鐘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并不以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边@樣的讀書方法基本上能解決“記不住”的問題。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也是這個道理。
其實,閱讀筆記也有境界。讀書筆記的最低境界是圈點勾畫,其次是做摘抄,然后是評點批注,再然后是讀后感,更高境界是寫出獨立性、專業(yè)化的書評?!皩憽笔恰白x”的高級階段,寫改變了讀書的方法,其中蘊含著思考、感悟?;叵胍幌拢谖覀冮喿x過的優(yōu)秀作文中,是不是有些同學的優(yōu)秀作文其實就是“讀書筆記”呢?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不是摘錄,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融入了自己思考和領悟的智慧。一篇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就勝過那些尋章摘句、七拼八湊的議論文。
一位同學閱讀了倉央嘉措的詩集后,寫了一篇近萬字的讀書論文《不負如來不負卿——論倉央嘉措及其情歌》,序言中他這樣寫道:
其實,閱讀筆記也有境界。讀書筆記的最低境界是圈點勾畫,其次是做摘抄,然后是評點批注,再然后是讀后感,更高境界是寫出獨立性、專業(yè)化的書評?!皩憽笔恰白x”的高級階段,寫改變了讀書的方法,其中蘊含著思考、感悟。
一首詩,一段往事。
一個人,一生傳奇。
倉央嘉措。這四個字所蘊舍的情是情非足以迷倒眾生。他清氳雅靜、愛賞風流,又才華橫溢、充滿智慧,能洞穿世事輕浮,將一個“愛”字清清透透地握在手心,穿行在人間流轉(zhuǎn)的塵埃里度過了一生。他的愛,是大愛。于是,他生來就注定要成就傳奇。
十多年前,從朱哲琴的音樂專輯《央金瑪》里流廣開來的一首《信徒》,大約是眾人印象里最深刻的“倉央嘉措情詩”。它清雅。它俊麗。它婉轉(zhuǎn)婀娜。它朗朗上口。它是浪漫到骨子里的一首詩,令人不能不愛。于是因著它,倉央嘉措的名被廣知。其人其事,其內(nèi)心愛喜亦被人揣測不已。
倉央嘉措是活佛,這就注定了他與旁人不同的智慧。然而六世達賴喇嘛這一尊貴的身份給他帶來的更多是束縛。他的情歌反映了厭惡佛法、不守清規(guī)、敢于突破佛教羅網(wǎng)的反抗精神,以及對人間自由愛情的大膽追求,這種反抗精神在藏族民眾中產(chǎn)生了共鳴。他的詩作在藏族詩歌中獨具一格,富有藝術魅力,膾炙人口,所以四百多年來一直在藏族人民中廣泛流傳,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藏族文學史上享有盛譽。
第一次真正注意到倉央嘉措這個名字,是在前不久。也許過去也曾瞥見,卻因緣分未到,被我忽略。那次準備語文課前演講,講的是納蘭容若的詞作。百無聊賴之際,驀地發(fā)現(xiàn)旁邊“相關文檔”中有一項“倉央嘉措詩全集”。倉央嘉措?好熟的名字。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我信手點開這條鏈接。文檔做得很精致,開頭還配有一幅圖,是一個紅衣僧人的背影,他面對遠處的雪山,似乎在堅定不移地向之行進。滾動鼠標,第一首詩便令我一愣:“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蔽以钌蠲詰龠@首《十誡詩》,精致的詩句蘊含著淡淡憂傷與無奈,未料竟是出自倉央嘉措之手。急急往下翻,《問佛》《不負如來不負卿》《見或不見》……這些詩,有的曾經(jīng)見過,給我留下美的沖擊;有的則從未見過,卻似神交已久,相見恨晚。
這是要有多少的靈氣,多深的感悟,才能寫出這般天籟!
稍感惋惜的是,倉央嘉措所遺留下來的詩作都是以藏文的形式記載的,倉央嘉措情詩漢譯本雖準確到位,卻稍欠美感。七言本極富美感,卻無法做到逐字翻譯。希望今后可以親自領會藏文版原汁原味的醇美。
無論如何,我已深深沉醉于倉央嘉措及其情詩所渲染的意境中了。
佛家人心念的,膜拜的,是一個他。人們講述的,傳承的,戀慕的,以及此刻我執(zhí)念要寫的,是另一個他。
把讀過的書寫出來的過程是艱辛而又快樂的。這位同學在他的“后記”中這樣表達他從閱讀到完成寫作的體會:
一場朝圣之旅的結(jié)束
全稿共9498字,歷時兩個月。
關于信仰,如果沒有這趟旅程,我將永遠無法體會信仰之深、信仰之純、信仰之美和信仰之殤。一路走來,對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含義,似乎了解得更深了,卻無法用言語表達。
關于幸福,曾經(jīng)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然后發(fā)現(xiàn)離自己很遠。于是夜晚時輾轉(zhuǎn)反側(cè),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是現(xiàn)在的生活過于空白,還是內(nèi)心過于空虛。過著分明幸福、卻笑不出來的生活,是我們要求得太多,還是真的上天給予的太少?
關于愛情,在這個地方的愛情,無論是傳說還是曾發(fā)生過的故事,都比現(xiàn)實世界任何一種可稱為愛情的感情更為純粹、炙熱。在這些象征愛情的故事或是代表愛情的圣地,再冰冷的心,也會不由自主地為之動容。如果世俗的輕薄之愛只會令人崖岸自高,那么這里純粹而狂熱的愛,使人除了自輕自賤之外便無從表達。因為在愛情里,自己是最微不足道的,整個世界都只為一個人而存在。
如果整個世界都不復存在了,那么幸福、信仰,甚至自己,也就無足輕重了。一如倉央嘉措,眾神將世界托付給他,他卻只想要回自己?!霸鴳]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比欢瑸椴回撉湄撊鐏?,色拉哲蚌血成河;卿卻杳然無音訊,歸來已是他人婦;終歸是,負了如來負了卿。心字不成書,欲拭不可得。再回首,
“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戀;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只期盼,青海蕩余波,了卻此殘生。
通過這次閱讀寫作,我不僅對倉央嘉措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情歌意義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是對信仰、幸福、愛情有了更多的理解。
就像這位閱讀倉央嘉措的同學一樣,從閱讀到寫作,經(jīng)歷一個不斷思考、發(fā)問、覺悟和表達的過程,也是從輸入轉(zhuǎn)化為輸出的艱難歷程。輸出使閱讀之書成為你自身的血肉。我們常常畏懼寫作,那是因為自己缺少寫作的酵母和深切的體晤,當從閱讀中有了自己的思考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不吐不快,洋洋灑灑數(shù)千字,一發(fā)而不可收。屈原、曹植、李煜、蘇東坡、陸游、李清照、納蘭}生德、魯迅、張愛玲、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巴爾扎克、泰戈爾等中外文學大師,盡納眼底,從他們的個人閱歷與作品中找尋文學大師的足跡;老子、漢武帝、曹操、諸葛亮、武則天、諸葛亮、倉央嘉措等先哲圣賢,從他們的思想和作品中尋找影響他們成長的因子?!都t樓夢》與《牡丹亭》,歐·亨利與契訶夫,他們有哪些相似與不同?儒家文化、傷痕文學、官場江湖、京劇昆曲、唐詩宋詞,在今天是否都可以用新的視角來觀照?高中階段的發(fā)問和思考,或許是不成熟的,但是,可貴的稚氣和獨特的眼光也是思考的良好開始,它也許能豐富你的志趣,也許能影響你今后的閱讀習慣,也可能成為你求學路上別樣的風景,乃至給未來的人生帶來收獲。
嘗試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而且有價值的視角,用“講”書、“問”書、“寫”書的方式,進行自己的真實研究吧!希望你們用閱讀激發(fā)思考的興趣,用寫作舒展自己的個性,用作品表現(xiàn)自己的智慧,施展自己的才華,這該是多么幸福的語文學習!
從閱讀到寫作,經(jīng)歷一個不斷思考、發(fā)問、覺悟和表達的過程,也是從輸入轉(zhuǎn)化為輸出的艱難歷程。輸出使閱讀之書成為你自身的血肉。我們常常畏懼寫作,那是因為自己缺少寫作的酵母和深切的體悟,當從閱讀中有了自己的思考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不吐不快,洋洋灑灑數(shù)干字,一發(fā)而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