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初孫奇逢南下蘇門,形成了聲動朝野的夏峰學派,這在中原地區(qū)引發(fā)了廣泛的思想沖突。然而,因為孫奇逢的治學特點及其人格魅力,這場思想沖突呈現出相對和諧的狀態(tài),門戶之爭也逐漸消弭,各派學者最終在夏峰思想的統(tǒng)攝下整合出一套包容寬和、篤實踐履、暗然自修的治學路徑。這一治學路徑不僅支配著有清一代中原思想界,而且極大推動了宗族的發(fā)展,對中原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清初;中原地區(qū);夏峰學派
中圖分類號:K2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6-0141-06
清初,以孫奇逢為核心的夏峰學派崛起于中原,延續(xù)陽明心學余脈,主導著北方思想界。然而,夏峰學派既不諧于朝廷意識形態(tài),也與北方地區(qū)原有的程朱理學底色相沖突,那么,夏峰學派如何在確立起主導地位?這一過程引起了北方思想界怎樣的沖突?又對地方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學界尚未涉及的很有意義的問題。既有的研究多在純粹理學史或哲學史的脈絡里來理解夏峰學派,關注孫奇逢理學思想的創(chuàng)新,而較少從社會文化史的視角加以探討。①筆者不揣谫陋,擬從社會文化史角度對這些問題展開探討,以期深化我們對于區(qū)域思想文化變遷的認識,并進而推動北方社會史研究。
一、清初北方地區(qū)理學思想流派
前人研究認為,明代王學在北方的發(fā)展比在南方晚了一拍,到隆萬年間,北方學者放言高論,大談良知,丑詆程朱如三家村老學究,“陸王心學已經成為北方一種習見的文化形態(tài)”②。這一結論未免偏頗。事實上,經歷二百余年的濡染,程朱理學早已經滲透進北方士人的腦髓之中,南方吹來的王學新風很難輕易改變北方士人的思維定式。從總體上說,北方思想界仍然是程朱理學的天下。
東昌王學的發(fā)展與眾多任職山東的王學官員有密切關系。然而,這一模式并不具有可復制性。在北方的其他地方,任職當地的王學官員往往顯得勢單力孤,并不足以扭轉地方學風。如劉魁是江右王學的重要傳人,他曾經任禹州知州長達七年之久。地方志有他推行教化的記載:“入郡講道學,辟佛老,僧尼悉令還俗。其政先寬后嚴,丈地均糧,俱有成法。廢毀淫詞,建禹湯廟、先賢祠、八蠟祠及書院社學之屬,立社倉。歷任七年,教化大行,兒童走卒咸以父母戴之。升潮州府同知,歷工部員外郎。民思之,奉入遺愛祠,配子產、黃霸而祀焉?!雹塾碇莸胤街臼珍浻袆⒖珜懙摹哆z愛祠記》,其中講:“天理之在人心,信萬古一日矣?!雹軓倪@篇文章可以看出劉魁宣講陽明心學的努力。盡管如此,禹州的學風似乎并沒有大的變化,查閱《禹州志》,其中看不到有秉持陽明心學的士人的興起。類似的,陽明先生最重要的弟子徐愛任職的祁州的情況也是如此,陽明王學并沒有因為這位王陽明的得意門生的教化而生根發(fā)芽,祁州仍然是朱子學的天下。明末,祁州舉人刁包“一意圣賢之學”,“聞容城孫啟泰講良知之學,心向之”。⑤可見,身在祁州的刁包很少接觸陽明王學,每日仍然濡染于傳統(tǒng)學問之中。也就是說,徐愛對于祁州學風沒有太大的改變,祁州士子所誦習的依然是程朱理學。
再如孫奇逢鄉(xiāng)試的闈卷上,房師韋石麟寫上了這樣的批語:“疾徐豐約,一準程朱?!焙髞韺O奇逢每與人提及此事,常說:“余時于程朱尚未有所窺,師何所見而預為啟佑耶?”⑥這說明經過明代二百年的浸潤,程朱理學完全主導了北方思想界,求學士子所接受的都是程朱一套的釋經系統(tǒng),所以,即使沒有研讀《朱子大全》,也已經是“一準程朱”了。孫奇逢是從鹿善繼那里得讀《傳習錄》,而鹿善繼購買此書也頗費周折。他從《大學》的諸家注疏中得知有《傳習錄》一書,就寫信請在江南做官的祖父代為購買。第二年,鹿善繼收到了祖父寄來的《王文成公全書》,“先生取《傳習錄》,寢食其中,慨然有必為圣賢之志”。王陽明的著述,還需要托人到江南去買,往返數月之久,陽明心學在北方的影響可見一斑。⑦
清初陽明心學的廣泛傳播得益于夏峰學派。夏峰學派源起于鹿善繼,光大于孫奇逢,清順治六年十一月,孫奇逢南下輝縣百泉,最后定居夏峰村,授徒講學,聲名日彰。孫奇逢是一個很有個人魅力的人物。梁啟超評價說:“他因為年壽長,資格老,性情又誠摯,學問又平實,所以同時人沒有不敬仰他?!雹喑诉@些因素之外,孫奇逢還有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在。首先是他對道統(tǒng)的自覺承當。顧炎武的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代表了明清之際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文化危機感,以中原儒學教化滿人,以夏變夷也就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孫奇逢自覺地肩負起了這個時代的使命。他南下到輝縣蘇門之后,徘徊留戀,再也不愿意繼續(xù)南下了,不是百泉的美景吸引了他,而是百泉所積淀的傳統(tǒng)深深吸引了他。元初,許衡、姚樞、竇默、郝經等在百泉講論理學,出而教化蒙古貴族,推行漢法,以夏變夷,成為孫奇逢表彰和效法的榜樣。雖然不能像許衡那樣出為帝王師,但他要學習劉因“處為萬世師”,其傾注一生心力編纂的《理學宗傳》的用意也正在這里。正因為如此,他深受中原士人的尊重。其次是他的氣節(jié)與聲望。早在天啟年間他就因為營救左光斗等東林人士而氣節(jié)動天下,明清之際又屢次拒絕朝廷征召,甘做遺民,拒不出仕,被人們尊稱為“孫征君”,聲望愈高。還有就是他善交往,好朋友,在官紳階層構建了一個聯(lián)系廣泛的朋友圈和弟子群體。明清時期有鄉(xiāng)紳不結交官府的道德要求,然而孫奇逢并不拘泥于陳規(guī)僵條,同朝中重臣薛所蘊、魏裔介、魏象樞、戴明說都有著密切的交往,在地方,歷任衛(wèi)輝府知府沈石友、朱之瑤、程啟朱,輝縣知縣石邦柱對孫奇逢禮遇有加,常常宴為上賓。開封王紫綬、潁州劉體仁移居夏峰,日夕相伴。順治十四年孫奇逢有杞縣之行,河南右布政使楊思圣盛相邀開封。地方左右一方的紳士張鏡心、刁包、郭士標、徐章云、蘇文樞、劉源潔也都是他最要好的朋友。負笈稱弟子的官僚士紳人數眾多,其中既有王余佑、申涵光、費密、耿極、薛鳳祚這樣的北方名士,也有湯斌、崔蔚林、許三禮、楊思圣、耿介這樣的朝中大臣,還有王元鏢、李居易這樣的地方官員。中州、直隸,大河南北遍布孫奇逢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以孫奇逢為核心逐漸形成了一個聲動全國的夏峰學派,并主導了北方思想界。
二、和諧氛圍中的思想沖突與調適
夏峰學派的崛起在北方思想界引發(fā)了層層波瀾和沖突,這不僅是因為明代北方深厚的程朱理學傳統(tǒng),還因為清初全國思想界的風向和朝廷意識形態(tài)。明清易代,王學成為明朝滅亡的替罪羊,陸隴其、陸世儀、張履祥、呂留良等攻擊王學不遺余力。朝中重臣熊賜履、李光地等人也都力辟王學,倡導程朱。因為他們身處高位,所以影響甚大,不但朝中重臣崇信程朱,康熙皇帝傾向程朱。崔蔚林是清初學界的一位重要人物,曾赴蘇門從孫奇逢學,深受王學影響。康熙皇帝對他學術思想的評價是:“蔚林所見,與守仁相近?!笨滴跏四?,因為經筵講論的需要,他寫了一篇關于《大學》“格物”的講章進呈御覽,于是君臣二人有了一場爭論。崔蔚林認為“格物”乃“窮吾心之理”,并認為“朱子解作天下之事物,未免太泛”,基本上否定了朱熹的觀點,引起了康熙皇帝的不滿,崔蔚林“尋以疾告歸”。⑨因為康熙皇帝的傾向性,廟堂之下已經容不得個性鮮明的陽明心學的存在了。
朝廷意識形態(tài)的程朱取向也影響到科舉考試的內容??滴跏辏呀浘攀畾q高齡的孫奇逢在急切的期盼他的孫子孫洤和弟子們赴京會試的捷報,沒有想到等來的卻是不好的消息?!安邌栆躁柮鳛槎U,洤孫與郭駿臣、耿亦夔等對策,直謂陽明非禪?!背⒁酝蹶柮鳛槎U,而孫奇逢的子弟遵其師說,直接加以反駁,落榜是必然的。然而孫奇逢并不改變自己的觀點,他辯解說:“禪棄人倫、遺事物,陽明忠孝節(jié)義,功業(yè)文章,世廟稱為有用道學。其教旨‘無善無惡心之體,語雖涉于告子,告子論性,陽明論心,心性豈容混而為一?其非禪也明矣。”⑩
這種沖突在魏裔介同孫奇逢的思想交流中體現得非常明顯。魏裔介“信程朱之學,以見知聞知述圣學之統(tǒng)”??滴跷迥?,魏裔介以其所著《圣學知統(tǒng)錄》寄送孫奇逢。這是和孫奇逢的《理學宗傳》性質相近的理學史著作,但其取舍及其所體現的學術觀點卻與《理學宗傳》大相異趣?!独韺W宗傳》以王陽明接續(xù)朱熹以為道統(tǒng)正脈,調和朱陸,兼容并包。而《圣學知統(tǒng)錄》所述道統(tǒng)至明代的薛瑄而止,并批評陽明及其后學“為虛無幻妄之說,家天竺而人柱下,知統(tǒng)遂不可問矣”。格物致知是程朱與陽明最大的差異之處。魏裔介的格物說,堅持朱熹大學集注的觀點,強調知不離物,物即是知,“格者,格其一物之不離眾物也,格其物物之合為一物也”。如果致知不在物上致,而憑空想一個心,則近于禪宗了。為此,孫奇逢專門撰寫了《格物說》,認為朱熹與陽明說到底是一致的,總不過是“以親還父子,以義還君臣,以敘還兄弟,以別還夫婦,以信還朋友”,“紫陽與陽明,其實何嘗相悖”?如果說兩家有不同,只不過是“紫陽窮理說的渾成,陽明正物說的直截”而已。最后,孫奇逢批評說:“百余年聚訟,訟愈多,而旨愈晦矣。后儒兀然有心于一草一木之間,以為格物如是,此豈當日學問?咎在枝上生枝,竟成歧路。故道之不明也,不在無言,而在有言,不在寡言,而在多言?!?/p>
孫奇逢的批評并不能改變魏裔介的根本觀點。他在給孫奇逢的另一封書信中又針對王陽明的“無善無惡心之體”的觀點進行了辯駁。孫奇逢為了回應反王派的言論,把心與性區(qū)分開來,陽明講的是“無善無惡心之體”,而非“無善無惡性之體”。然而魏裔介并不滿意于孫奇逢的解釋,他在信中寫道:“所論王文成公生平學問功業(yè),盡自輝煌絢爛,其闡發(fā)良知,有功后學。但《傳習錄》一書,大段透露,而‘無善無惡一語,曲徇其徒王龍溪之言,未免貽誤后學,此顧涇陽所深辟也。仆于昨歲之七月,嘗語賀宣三曰:‘心性一也,謂‘無善無惡者心之體,亦可曰‘無善無惡者性之體乎?若曰‘無善無惡者性之體,是又一告子也。尚論古人,固宜渾厚,然此所關性學甚大,故不容忽視也?!边@已經是魏、孫兩人直接的觀點碰撞了。
康熙三年,孫奇逢在定縣唐城村拜望了郝浴。事后魏裔介聽說此事,致書郝浴說:“天氣暑熱,晤客稀少,竟不知臺駕東出潞河,又不知鐘元先生親至貴莊,由此一段奇緣,老年翁不可不加之意。此事非大聰明人不能領悟,非極沉潛人亦不能造詣。不然如王龍溪、王心齋、周海門之流皆流入于異端而不自知矣。今既有孫先生,老年翁與鳧盟則德不孤立?!贝硕卧掝H值得細細品味,孫奇逢過訪這一段奇緣,為什么老年翁就“不可不加之意”?加意什么?下文說的非常明白,小心如王龍溪、王心齋之流“入于異端而不自知”。原來是因為孫奇逢的王學傾向,所以魏裔介諄諄告誡郝浴注意“崇正避邪”,“細細詳觀,以察其是非”。于此可見魏裔介抵制王陽明心學以及夏峰王學傾向的良苦用心。
清初中原學者受程朱影響甚深,多與孫奇逢學宗陽明的傾向相左,如耿介、張伯行、冉覲祖、竇克勤等人。盡管他們常常被視為夏峰后學,然而,其思想還是與孫奇逢有著很大的差異。耿介雖然于康熙十二年就學于夏峰,是孫奇逢的入門弟子,然而他學問的根底是程朱理學。冉覲祖與張伯行相交甚深,曾受張伯行邀請講學于儀封請見書院,為學一尊程朱,與張伯行相近。竇克勤的學術思想同樣異于夏峰先生,他的弟弟竇振立曾經奉父命游學夏峰,兩月而返,但竇克勤始終沒有踏上夏峰的土地。其中緣由,竇克勤的解釋是:“心竊向往(夏峰),但以谫劣之質,希窺大道毫末,涉其津涯,是以不敢負笈請益也。”但為什么奉父命負笈求學的是他的弟弟,而不是他本人?所以此說未必可信。真正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竇克勤對于陸王學派是有所抵制的。他著有學案體著作《理學正宗》,“斯編以正宗名,崇正學也,崇正則邪說不能為之亂矣”。他所構建的這個儒家道統(tǒng),宋代有周敦頤、二程、張載、李侗、朱熹、蔡沈、黃干等,共計十三人,而元明只有許衡和薛瑄兩人。在他看來,“明儒雖盛,求其可繼其程朱之統(tǒng)者,無踰于此。此元明兩代必以許、薛為正宗也”。王陽明及其眾多弟子全部被排斥在理學正宗之外,只字不提。于此可見竇克勤的道統(tǒng)觀念,可見他與夏峰學派的分歧所在。
綜上,夏峰學派崛起所引發(fā)的思想沖突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思想沖突并不聞唇槍舌劍的激烈辯論,也不見惡語相向的相互攻訐,而是在相對和諧的氛圍中展開的。魏裔介盡管與孫奇逢存在學術觀點的分歧,然而他們之間書信往來密切,始終保持著一種非常友好的關系。孫奇逢對魏裔介屢屢以元初的許衡、姚樞相期許,魏裔介則盛贊孫奇逢“翔于千仞,卓然高品,自是千古人物”。孫奇逢去世時,魏裔介撰誄文以為紀念,其中寫道:“其形雖化,其神不朽,遙瞻蘇門,灑涕陳酒。高節(jié)清風,世莫能詬?!比缓笥譃橄姆逑壬珜懥碎L篇傳記,其中對孫奇逢學術的評價——“公學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為學界所廣泛接受,幾乎成為定論。以程朱為根底的耿介負笈夏峰,北面稱弟子。批評王學最力的張伯行也始終沒有一言直接論及孫奇逢。這同晚明的門戶之爭形成鮮明的對比。
應該說,清初北方思想界這種和諧氛圍的形成與孫奇逢的個人學養(yǎng)和為學路徑有著密切的關系。張鳳翔對孫奇逢有一個評價,說他“望之以為高潔不可及,而即之甚恭而溫”。孫奇逢學養(yǎng)深厚,寬和包容,他論人論事從來都是只說他人的長處,不提他人的短處。當有人向他抱怨某人器局太狹隘的時候,孫奇逢卻說:“彼唯隘,故能守而無失,可以寡過?!边@倒不說他認同此人的器局,而是不贊成指摘他人的短處?!罢撊水斢诙讨腥∑溟L,不當于長處苛求其短,平生求友,老而轉切,故安得瑩然無暇者而事之友之乎?一事足述,急為援引,要見滿街皆圣人之意,不令滿街獨指我為圣人?!彼巳绱?,治學也是如此。無論是程朱,是陸王,還是其他理學派別,他都只取其長而不及其短處。對于魏裔介抑王揚朱的學術觀點,他沒有絲毫的批評和指責,而是大加贊賞,說:“此正見柏鄉(xiāng)之定力。”并進一步開導說:“須有由紫陽而見尼山之意,方是盡境,方成得一個紫陽出?!痹谒磥?,千流萬派,最終匯入大海,儒家各門,總歸尼山圣境,只是路徑不同而已,故此無需替古人爭是非,只需兼收并蓄,取其所長足矣。他這種海納百川的氣量和學識使他可以包容各派學者士人,也使程朱、陸王兩派思想沖突的調適成為可能。
而真正能夠調適兩派思想沖突的在于他躬行踐履的學術路徑。他在和魏一鰲論及魏裔介的程朱陸王之辨時說:“兩賢之大旨固未嘗不合也。后之學者乏融通之見,失原初之旨,枝上生枝,遂成歧路。若其當初八字注腳,真實理會做工夫,有何不同?”這就把程朱與陸王兩派以及所有的儒家流派引向了躬行踐履的路徑。通過扎實的踐履工夫以達到儒家的中和境界,兩家其實并無不同,如此,一切的口頭爭論不但多余,而且有害,只能把儒學引入門戶之爭,從而偏離儒學正道?!暗馈痹诤翁??天理流行在哪里?孫奇逢說:道在眼前,“任舉一物一事,莫非道也”。日用飲食之間皆是天理流行處。所以他強調“見得五經四書是菽粟布帛,便是圣學”?!耙蝗罩g接人應事、吃飯著衣俱是道學自修之地?!毙奚碇渭?,日用倫常都是學問著落處,“家庭日用間,時時省察,若于分有未盡處,即真實去盡;若于和有未至處,即真實去和,然后所講所說,都有著落。不然,家庭日用處不照管,卻別去說精說一,將精一放在何處豈不都是閑話”。他治理家庭,父慈子孝,仁愛流行,一家上百口人,五世同堂,雍雍睦睦,遠近稱羨。他以朋友為性命,包容寬和,構建起一個上至公卿重臣,下到布衣百姓的遍布大半個中國的朋友網絡,耿極、張果中、王紫綬等官紳舉家相依,朋友一倫他可謂做到了極致。他用身體力行于日用飲食間營造出一個和氣熏蒸的儒家圣境,詮釋出儒學真諦。
三、思想沖突背景下中原地方社會變遷
夏峰思想統(tǒng)攝下形成的“包容寬和、篤實踐履”學風對中原地方社會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這首先表現在中原士人對這一學風的久久持守。
孫奇逢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崔蔚林、耿極仍然留在夏峰,與孫奇逢諸子孫博雅、孫望雅相互辯論,傳播夏峰之學,前引竇克勤弟弟竇振起負笈夏峰,前后兩個多月,就是在孫奇逢去世之后。隨著這些人的謝世,夏峰村作為一個學術中心才漸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夏峰之學仍然在中原大地廣泛地傳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原士人。張沐是孫奇逢最親密的學友之一,“與夏峰同出陽明,亦兼取程朱”。他“先后主講登封、禹州、汝南、開封書院”,傳播夏峰之學不遺余力。其門生禹州李經世“晚年師事登封耿逸庵、中牟冉譚庵,友事襄城李禮山、同邑趙哲淵、馮克從,皆從起庵同傳夏峰之學者”。密縣超化是夏峰之學傳播的中心之一,超化拔貢生錢佳選與時任密縣知縣的李居易以及流寓當地的趙御眾都是孫奇逢的入門弟子,孫奇逢去世后,“同社嵩陽耿介、上蔡張沐、泗上翁森、灤州趙御眾諸公寓其家,久敬不衰。超化遂為人文之藪”。趙御眾整理孫奇逢的文章和語錄,編纂成《傳信錄》《征君先生考終錄》《夏峰答問》等著作。后來,年老的趙御眾被女兒接去,終老于禹州。禹州馬時芳盡得其學,成為夏峰后勁。馬時芳后來做鞏縣教諭,在超化修建十子祠,供奉當年在那里講學的耿介、張沐、趙御眾、馬爾楹、孫博雅、耿極等人,更進一步強化了夏峰思想在那里的影響力。
一直到晚清,以包容寬和、篤實踐履為特征的夏峰思想都是主流思想,支配著北方的知識界。李棠階是河南武陟縣人,官至吏部尚書、軍機大臣,他正是在夏峰思想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清史稿》說他:“潛心理學,嘗手抄湯斌遺書以自勖。會通程朱陸王學說,無所偏主,要以克己復禮、身體實行為歸。日記自省,畢生不懈?!庇纱丝梢姡姆鍖W在當時社會的深刻影響。
或許在討論區(qū)域思想風貌的時候,地方士人更具有代表性,我們來看武陟縣王氏一家三代的治學情況。王九齡,武陟縣木欒店人,乾隆五十三年舉人,做過中牟縣儒學訓導,著有《槐蔭堂文鈔》。據地方志記載,他“博通經史而精以約之,尤致力于大學書,自言用功悟思于大學者凡十二年,嘗曰:‘明人詆王文成公為異端,誣也。佛氏空,文成實,何為異端?其詆之者必中有所縛解脫不開耳。當以孫夏峰先生之言為主。又謂門弟子曰:‘今人讀書者行事卻在書之反面,然能于書之反面認出自己,令無處躲閃,安得不求長進?”可見王九齡為學也是以夏峰學為本。
王九齡的兒子王汝謙雖然功名止于縣學生員,卻潛心理學,著述甚豐。他認為“天以誠然之理賦之于人,《大學》謂之明德,《中庸》謂之天性,只是一團生氣,貫徹于天地萬物之中,所謂仁也”,“其存主在一心,而著落處則在家國天下人倫庶物之際”。這與鹿善繼的“把柄在一心,著落在萬物”何其相近,都是在強調心的重要,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所以他兒子王輅說他“以實學著鄉(xiāng)里”。地方志里也說他“以反躬實踐為務”。
王輅也只是一個拔貢生,七十五歲的時候出任獲嘉縣教諭。盡管如此,他卻是一位在地方上很有影響的理學先生,曾受河北道許振祎之邀主講致用精舍,一生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包括毛昶熙、李敏修、王錫彤等社會名流。關于他的學問,其弟子這樣總結:“先生幼聆父訓,即知以正學為務,讀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孫征君《理學宗傳》,慨然以圣賢為必可學。三十以后覺陸王之說不免蹈空之弊,遂專意于程朱,小學《近思錄》,尤其深嗜而篤好者也。晚年見道益親,持論益正,然要不尚攻擊以滋聚訟。嘗曰:‘程朱之學平實無弊,陸王激發(fā)人心處亦不可及,譬之于路,程朱為大道,陸王為旁徑,其吃緊皆在躬行上著力。學者惟宜反求實踐,勿徒辯論以資口說也?!彪m然中年之后傾向于程朱一路,但仍兼采陸王,所以他仍然是夏峰的路數,兼容并包,不尚口說,反求實踐。而且,他非常推崇夏峰重視事功的傾向,積極參與地方事務,主持武陟縣車馬公義局、沁水安瀾局十多年,爭取公帑,紓解民困,成為一方紳民領袖。
武陟縣王氏一家三代治學道路反映出夏峰思想統(tǒng)攝下形成的“兼容并包,篤實踐履”學術路徑在晚清的深刻影響。它把士人引向暗然自修、刻苦砥礪的為學道路之上,怡然自得,欣然自足,任憑漢學的潮起潮落,都不為所動。這是中原士人普遍的思想狀況,難怪晚清學者方宗誠有“中州學者大抵守孫夏峰遺緒”的評論了。
不尚口說,篤實踐履的學風也極大促進了宗族的發(fā)展。雖然學界普遍認為明嘉靖十五年夏言的上疏是明清宗族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但實際上一直到清初,中原的宗族意識都是十分的淡薄。孫奇逢對此有一個評價,他說:“余來蘇門,僅見郭宗伯一家有譜?!睂O奇逢交游廣泛,朋友、弟子遍中原,他的說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申紅星在豫北地區(qū)收集了明清時期170多部族譜,其中明代纂修的只有9部,這其中就包括新鄉(xiāng)縣郭淐(郭宗伯)編纂的《郭氏家譜》。清初北方族譜稀見是不爭的事實。族譜如此,祠堂更為罕見,宗族基本上處于萌生的階段。
在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統(tǒng)治的清朝初年,宗族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既是移風易俗,建立儒學正統(tǒng)社會,從而高揚道統(tǒng)旗幟的需要,也是篤實踐履的中原士人學問的著落處。所以他們非常重視宗族的建設。孫奇逢博采眾說,化繁為簡,編纂了《家禮酌》一書,大力倡導宗族的構建,其中講道:“國有史,家有譜,所關甚重。國無史則天地夜矣,家無譜則祖先泯矣。雖遼遠世系有不可考,宜就目前可考而知者急修之,若姑待后人,則后人又待后人,將并其可知者而亦失之?!边@是針對很多士人在族譜編纂中遇到的先祖信息湮沒難考的困境而發(fā),鼓勵他們當下做起,不稍遷延。根據申紅星的研究,當時新鄉(xiāng)張氏族譜就是張琰兄弟在孫奇逢的鼓勵和指導下創(chuàng)修出來的。這樣,在孫奇逢的倡導下,宗譜的纂修逐漸在中原地區(qū)普及開來。在宗族的建設過程中,孫奇逢常常以自己的深厚學養(yǎng)為宗族建設排除障礙。郭淐后人郭士標有意創(chuàng)修祠堂,合族舉行祭祀之禮,但在能否祭祀遠祖的問題上產生了疑惑:“及遠祖,恐其僭,不及遠祖,何以合遠族?”實際上,嘉靖十五年夏言上疏,朝廷推恩,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臣民可以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而且祠堂立始祖牌位在南方已經普遍推行開來。但北方即便是品官之間,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對此,孫奇逢的回答是:“秩得祀四世者,則奉高曾祖考而止,然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謂始祖以下之祖,高祖以上之祖,何嘗謂遠祖遂不當祭?祭義久廢,敦睦無人,酌而行之,不妨稍為通變,慮其僭禮,而寧甘廢禮,豈禮也哉?”就這樣,在孫奇逢的指導下,郭士標創(chuàng)建了郭氏祠堂,并成為遠近效法的榜樣,從而推動了鄉(xiāng)村社會祠堂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
從順康年間起步,到乾隆年間,中原地區(qū)宗族組織已經習常慣見,并呈現出庶民化的特點。宗族庶民化極大地改變了中原民間社會的權力關系、組織結構、日常禮儀和文化風貌,推動了中原社會的變遷,而這一切與秉持篤實踐履的士人群體有著密切關系。
注釋
①相關研究有:謝國楨:《孫夏峰李二曲學譜》,商務印書館,1934年;李之鑒:《孫奇逢哲學思想新探》,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張錦枝:《統(tǒng)宗會源:孫奇逢理學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楊瑞松:《學術與政治之間:十七世紀北中國的孫奇逢學派》,《輔仁歷史學報》,第十五期(2004年)等。②呂景琳:《明代王學在北方的傳播》,《明史研究》第3輯,1993年;呂景琳:《明代東昌王學述論》,《東岳論叢》1993年第2期。③④邵大業(yè):《禹州志》,乾隆十二年刻本,第49—50、19頁。⑤彭紹生:《刁先生包傳》,錢儀吉:《碑傳集》,明文書局,1985年,第5958頁。⑥《孫奇逢集》(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379、1407頁。⑦陳鋐:《鹿忠節(jié)公年譜》,《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2頁。⑧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飲冰室合集》第10冊,中華書局,1989年,第43頁。⑨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中華書局,1987年,第5279頁。⑩孫奇逢著,王輅校訂:《日譜》,光緒間刊本,第1300、1109—1110、527、288、1113、1128、610、665、770頁。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第9890、11704頁。魏裔介著,魏連科點校:《兼濟堂文集》,中華書局,2007年,第69、367、232、256—257、234、331頁。竇克勤:《理學正宗》,康熙二十八年刻本,卷首。徐世昌等:《清儒學案》,中華書局,2008年,第38—48、1132—1151頁。第38頁:“(耿極)中年教授四方,傳夏峰之學。晚從居蘇門之西峰,終焉。聞到最早,同學有疑難,每以請質,稱為都講。”第48頁:“(崔蔚林)落職罷歸,養(yǎng)疴百泉。時夏峰已卒,與夏峰諸子共證所學??滴醵曜?。”嵇文甫:《孫夏峰學派的后勁——馬平泉的學術》,《嵇文甫文集(中)》,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38—453頁。王榮陛:《武陟縣志》第二十六卷,道光九年刻本。王輅:《味經堂文集》第二卷,中州文獻征集處抄本(藏新鄉(xiāng)市圖書館),《府君行述》。史延壽:《續(xù)武陟縣志》第十六卷,民國二十年刻本。王錫彤整理:《(王輅)行述》,《味經堂詩集》,中州文獻征集處(藏新鄉(xiāng)市圖書館),卷首。方宗誠:《柏堂師友言行記》,《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4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2頁。申紅星:《明清以來的豫北宗族與地方社會:以衛(wèi)輝府為中心》,南開大學未刊博士論文,2008年,第78頁。孫奇逢:《家禮酌》,引自王輅《味經堂文集》第1卷,《代李镕九作家譜序》,中州文獻征集處抄本(藏新鄉(xiāng)市圖書館)。申紅星:《明清北方士紳群體的興起與宗族的構建》,《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李留文:《宗族大眾化與洪洞移民的傳說——以懷慶府為中心》,《北方論叢》2006年第5期。
Study on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Social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Areas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Li Liuwen
Abstract:Xiafeng School with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was formed after Sun Qifeng emigrated to Xiafeng village in early Qing Dynasty, which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conflicts of ideas. However, because of Sun Qifeng′s learning traits and personal charisma, the conflict of ideas was not fierce, but mild and was in a state of relative harmony. During the course, controversy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moderated gradually and a new learning path of inclusiveness, peacefulness, calling for practice in everyday life and self cultivating silently emerged. This new learning path not only dominated the thinking circles of the central plains area in early Qing Dynasty, but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lays, exerting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of central plains area.
Key words:early Qing Dynasty; central plains area; Xiafeng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