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鈞德
想當記者,緣于中學時的夢想。當時,看了一篇介紹新華社記者為民請命、向中央反映我家鄉(xiāng)災情的報告文學,連續(xù)多天心潮澎湃,從此便有了也要當一名記者的想法。大學畢業(yè)時,好幾個讓人羨慕的單位向我伸出橄欖枝,但當得知有機會到新華社當一名記者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機會。從此一干就是25年。
在新華社這個大家庭里,一代代新華人的責任擔當,領導、同事的言傳身教,讓我對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認識到,一個好的記者,不僅要善于傳播政策、記錄事實,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運用自己手中的筆,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于是,從貧困縣刮起的奢侈風,到對“死刑保證書”的追問;從不敢掛牌的小康村,到無辜下崗職工緣何命喪“人民滿意派出所”;從上訪該不該判刑,到變了味的“息訪”;從產糧大省何以出現“買糧難”,到惠農補貼陷“馬拉松式”流程……為不平追問,為正義吶喊,為社會守望,成為我很多作品的主題,即便遭遇委屈和誤解,仍然義無反顧。
一路走來,收獲良多。4次榮獲全國優(yōu)秀新聞作品年度最高獎——中國新聞獎,30多次獲新華社社級好稿、社長總編輯獎、河南省好新聞一等獎等省部級獎項,多篇作品被選入大學新聞專業(yè)教材。2000年以來,先后獲得河南省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財經》國際獎學金、中山大學駐校卓越記者、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省發(fā)展研究獎等獎項。
有人說,我是一名韌性無比的民本記者,我的作品,體現了一名新聞人的責任和擔當。對此贊譽,我愧不敢當,因為,如果記者群體的社會聲譽不斷下降,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但是,在社會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多元的今天,隨著民主和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我相信,記者終將是充滿魅力和挑戰(zhàn)的職業(yè)。互聯網時代,真相不能稀缺,也不該稀缺。讓我們共同努力。
劉江
李鈞德身形高大,神色淡然,說起話來河南口音濃重,不疾不徐,平緩輕柔。他通常不大愛說話,眾人圍坐,并非慷慨陳詞引人注目的焦點。但沒人能忽略他的存在——那些冷不丁的突然插入,總是犀利深刻、言之有物,很有“勁道”,每每打破喧嘩,使空氣沉淀、安靜下來。
他的代表作均是“硬核”新聞:《貧困縣刮起奢侈風》《電話號碼簿揭開河南鄲城縣領導班子超編內幕》《無辜下崗職工緣何命喪“人民滿意派出所”?》《濮陽市“冒牌勞?!笔录粉櫋贰幢銜r隔多年,翻看這些舊作,仍然很容易讓人“怒”、令人“燃”:它們深深喚醒讀者對不公的憤怒,胸中升騰起對正義的向往。
作為一名優(yōu)秀調查記者,李鈞德屬于技術能力超強型選手,報道特色鮮明:
——沖突尖銳,故事性強。這些報道題材勁爆、人物鮮明,充滿戲劇張力,當初看是奇葩的寫實,如今看是濃縮的歷史,很多都可直接改編為影視作品。
——敘事嚴謹,邏輯閉合。他揭露的問題很尖銳,但落點卻很穩(wěn)健。他跑過法治新聞,深具法律意識,善于在紛繁復雜的矛盾中抓住核心要義,稿子線索明晰,導向正確,常常取得積極推進政策改善的效果。
做到上述,他個人總結的關鍵詞是悟性——血性——韌性。我們共同回顧他那些成功之作的出爐過程,發(fā)現不少掀起大浪的稿件,其發(fā)端卻多是一次聊天、一個名單、一個電話號碼簿、一條朋友圈里的微博。從這些往往被普通人忽略的幽微中,他能敏銳地透視出制度的缺陷、時代的弊病。更不用說早在十幾年前,他便已經開始懂得從互聯網追蹤造假官員的神秘軌跡。
不過,當討論了所有的路徑、方法、手段之后,我們的談話重新回到起點:選擇一個題材,開始出發(fā)的時候,到底什么才是終極力量?
鈞德于是變得不那么淡然了。他談到突破一個采訪對象除了路徑,更重要的是意愿。他為一個剛入社的年輕記者改變了當地交通卡消費環(huán)境鼓與呼;他當了副總編輯還是坐不住要寫稿,是因為看到有一批老實巴交的農民,為領取不多的補貼被判刑,其背后的原因是政策手續(xù)過于繁瑣;他也談了很多走麥城的失敗事例。因此,依我看,鈞德職業(yè)生涯成功的關鍵詞,正確的次序應該是:血性——韌性——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