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森
上中學的孫女問我:“ 爺爺,歷史書上稱日本侵略者,有時叫倭寇,有時叫鬼子,有區(qū)別嗎?”“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一個稱呼就是一段歷史”。我便把從“倭寇”到“鬼子”的演變過程,講給她聽。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不去侵略別人,也特別痛恨入侵者。所以對入侵者的稱呼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百量堋笔侵袊嗽缒陮θ毡厩致哉叩姆Q呼。從元末到明中葉,日本強盜多次到我沿海搶劫騷擾,當?shù)孛癖姾拗牍?,稱之“倭寇”。南通的倭子坆就是那個年代抗倭的見證,民族英雄戚繼光、南通曹頂?shù)目官凉适?,也廣為流傳。
從什么時候開始,“倭寇”改稱為“鬼子”的呢?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雙方約定,聯(lián)合召開一次記者招待會。處心積慮的日本人想利用這次招待會,在公眾場合好好羞辱一下中國人。自以為精通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想了個用漢文辱華人的歪點子。經(jīng)過一番精心策劃,在記者招待會上,將早已炮制好的半副對聯(lián)拋出來,讓中國人當場對出下聯(lián),要是對不出或是對不好,會丟人現(xiàn)眼。
上聯(lián)是:“ 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頭上,單戈獨戰(zhàn)!”
此聯(lián)四面“埋壓”、“機關(guān)”多多:“騎奇馬,張長弓”,這兩小段都是第一個字拆開后的兩個字組成;而“琴瑟琵琶”這四字正對應了其后半部分的“八大王、并肩居頭上、單戈獨戰(zhàn)”,大意說,我大日本兵強馬壯,騎著快馬,張開長弓,長驅(qū)直入,王者無敵,戰(zhàn)無不勝。既在炫耀文彩,更是炫耀武力。善者不來,來者不善,確是副難對的上聯(lián)。
誰都知道,出對者事先有充足的準備時間,而應對者卻是即時應對,現(xiàn)掛現(xiàn)上,難度明顯大于出對者。正在洋人洋洋得意、滿以為占得上風之際,一位清朝官員讓手下拿來紙墨,當場對出下聯(lián):
“倭委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
“倭委人,襲龍衣”,對應上聯(lián)中的“騎奇馬、張長弓”,“魑魅魍魎”對應“琴瑟琵琶”,“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對應“八大王,并肩居頭上,單戈獨戰(zhàn)”,意為,你小小的倭寇想侵襲大清龍袍,號稱“八大王”,不過是“四小鬼”,想欲“并肩居頭上”,只能“屈膝跪身旁”,你敢“單戈獨戰(zhàn)”,我必“合手擒拿”。不但字對,而且意對,針鋒相對,在文彩和氣勢上都壓倒對方,一看就是神來之筆,引得在場的中外記者拍手叫好。自以得計的日本人,只好自討沒趣。
這場文斗,大快人心,人們對日本侵略者的稱呼也從“倭寇”變?yōu)椤肮碜印保仁敲镆曇彩峭春?。這一改,既直白又文化,所以一直延襲至抗日戰(zhàn)爭。
正史也好,戲說也罷,約定俗成便是文化。從此,凡是侵我者,我輩一律稱為“鬼子”。
稱呼原本是一種符號,但稱呼一旦注入情感,即刻變得有分量。特定的稱呼就是一種文化,常常是埋在人們心底的一種情感表露。
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軍國主義全面侵華的序幕。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把發(fā)生在南通的“血淚灘”、“十總大屠殺”、“石港二十三個半慘案”的故事一一講給她聽。字字血、聲聲淚,包含了多少受侵略受奴役的切膚之痛,飽含了多少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她聽得那么專注、那么投入?!斑@些挨千刀的小鬼子!”,稚嫩的臉上掠過一片片凝重的云。
文化軟實力潛移默化著一個民族的脊梁,一種稱呼可以凝聚起一種力量,一聲聲“小鬼子”,凝聚起多少同仇敵愾、前赴后繼的人心,激發(fā)了多少抗日激情,這才有了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日本鬼子侵華留下永久的痛!歷史不是過眼煙云,這是打在民族心頭的烙印。我們不是個記仇的民族,但也不是個鍵忘的民族。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記憶應保持清醒狀態(tài),記住歷史,是為了激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