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為何總是習慣性插褲兜?褲口袋的存在,讓人在站立的情況下,有了規(guī)避“雙手下垂不自然”的選項。時間一長,就跟走路擺動雙手一樣,插褲兜就成了避免尷尬站著的無意識動作習慣。
有朋友吐槽,男友總是習慣性插褲兜,手臂不夠長,駝背變成老人樣也要插。這是為了保暖嗎?
這問題,恐怕她男友自己也回答不上來,就是現(xiàn)在上街隨便拽住一個男生問,估計也說不出什么所以然來。男生究竟為什么會喜歡這個動作呢?
民國時期為插褲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士、農(nóng)、工、商,古代中國的四大階層。士、商兩個階層,由于平日里不必勞動,常年都穿袍服。下半身的袍子里有褲子,性質卻更像內(nèi)衣,從來沒有過口袋。
而工、農(nóng)兩個階層在勞作時穿短衣,也沒想過在衣服上縫個口袋。至于女子,無論貧富貴賤都是上衣下裳,上身衣服,下身袍裙。
所以,民國服飾改革之前的歷朝歷代,由于衣服上都沒有縫制口袋,因此也就不會有插褲兜的習慣。即便是在民國,也不是所有的衣服上都有口袋。
魯迅自留學歸來幾乎一直穿著長袍。胡適則有時長袍馬褂皮鞋,有時西裝革履。至于其他的很多公職人員,穿中山裝的不在少數(shù)。長袍、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是民國時期非勞動階層男人的主要服飾。當然,學生和軍人有特別的制服,不過也都是依西式的服裝改進的。
在這幾類服飾中,長袍和長袍馬褂里面都是中式的褲子,沒有口袋;西裝和中山裝則有口袋。至于魯迅筆下的“短衣幫們”,依舊穿著中式的勞作衣服,上身布衫或布褂,下身大襠褲打綁腿。偶爾,一些男人會像魯迅那樣穿長袍,不會在上身套馬褂。
西裝和中山裝的褲子上有了口袋,但不能證明,穿這類衣服的人,已經(jīng)形成了插褲兜的習慣。只能說,民國時期有了這樣的褲子,為之后的插褲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插褲兜始于民國,興盛于改革開放后
民國結束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間,雖然有口袋的褲子越來越多,但插褲兜的行為卻是很少見。原因在于,這種習慣跟留長發(fā)一樣,極易在政治語境下被貼上“資產(chǎn)階級”的標簽。
從1958年拍攝的電影《英雄虎膽》可以看出端倪,插褲兜只是反動派才有的習慣性動作。
所以,無論是當政者有意識的宣傳引導,還是社會公眾的主動規(guī)避,在那個時期,個人即使有條件,也不會在公共場合做一些不合時宜的動作。
從客觀上看,從民國到改革開放前,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都還生活在鄉(xiāng)村地區(qū),無論貧富,都穿著沒有口袋的中式衣褲。這種情況下,何以會形成插褲兜的習慣呢?
如果說喇叭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尚潮流,那插褲兜的動作一定也隨之開始了。隨著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中式服裝漸漸退場,有口袋的褲子,終于遍布城鄉(xiāng)了。
后來,在遍布全國的錄像廳里,放映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港臺電影。
在流行元素的沖擊之下,很多年輕人就認為插褲兜這個動作瀟灑而又帥氣,從而有了插褲兜這個習慣性動作。因此,這個動作是始于民國,但興盛于改革開放后的。
插褲兜,成了避免尷尬站著的無意識習慣動作
其實形成插褲兜的這個習慣性動作,還是跟我們的雙手有關。
中式的衣服中,比如長袍,袖口寬大,雙手下垂的時候是縮在袖子里的。人在公共場合走動時,雙手一般無意識地自由擺動,或者是插在口袋里。
這種情況下,無論你穿的是寬袖還是窄袖的衣服,也不管你的手是擺動還是插褲兜,都是自然協(xié)調(diào)的。可人一旦站立不動,尤其是在公共場合長時間站立時,手怎么放,就有點意思了。
過去的長袍,手縮在里面,站立的時候也看不到,也沒什么不妥??烧湟路侄悸吨?,若單純下垂不動,還以為你在站軍姿呢。再看看圍站著聊天的人,要么是插口袋,要么后背著手,要么雙手交叉抱上臂??傊苌儆腥说氖窒麓怪?,因為那樣看起來十分不自然。
事實上,在站立或者小范圍走動的情況下,如何安放雙手,人們一直在研究??瘩R云的演講,他的手里總是拿著一件符合演講氛圍的小東西,原因就在于這樣雙手不會顯得僵硬和不自然。當然,演講也講求肢體語言,手里如果沒拿東西,做一些動作也行。
所以說,褲口袋的存在,讓人在站立的情況下,有了規(guī)避“雙手下垂不自然”的選項。時間一長,就跟走路擺動雙手一樣,插褲兜就成了避免尷尬站著的無意識動作習慣。
為什么女性沒插褲兜的習慣
那女性為什么沒形成這種習慣呢?
女性就是想插褲兜,口袋在哪兒?現(xiàn)代女性的很多褲子上也有口袋,卻跟男性不一樣,女性依然保留了很多沒有口袋的衣服。如此一來,在插褲兜的比例上,女性比男性少了很多。
再者,插褲兜的動作,要在公共場合,而且是較長時間站立下,才會出現(xiàn)并且被人看見。相比過去,女性在公共場合的時間幾乎和男性對等了。不過,在公共場合里圍站著聊天的習性,還是沒有男性普遍,女性還是比較喜歡坐著聊天。
在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扎堆聊天的男人到處都是。在城里,人們在公共場所的活動,并非像鄉(xiāng)村那樣只是單純地站著聊天,這種情況下,雙手不會閑著,因此也沒必要插褲兜。
綜合來看,由于衣服的差異,使得插褲兜這一動作一開始就起于男性。
即便后來女性有了插口袋的機會,也沒有像男性那樣形成一種群體性的動作。時下,人手一個“小方塊”,為避免尷尬站著而形成的插褲兜習慣,也就不那么“吃香”了。
插什么褲兜?現(xiàn)代人都看手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