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郝振君
青少年時期是心智塑造的關鍵時期,他們此時面對的外在壓力相比于未來來說還是要小一些,且這些外在壓力還是容易克服的,那么在這個時候進行挫折教育,對于他們來說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2019年4月17日晚,一則“上海17歲男孩因瑣事與母爭吵,跳高架橋當場身亡”的新聞瞬間刷爆網(wǎng)絡,不少人對此事唏噓不已,而這件事再次讓家長和學校開始反思對于青少年的挫折教育。目前我們大多數(shù)學校的挫折教育僅僅是停留在理論說教,而未能真正觸及青少年的內(nèi)心,導致許多青少年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他們甚至都不清楚挫折教育對于他們自身究竟意味著什么,因此,我們在對青少年進行挫折教育時,首先應該讓他們明白挫折教育的意義。
一、樹立自信,激發(fā)潛能
挫折是人生當中的荊棘叢,是每個人成長道路上必須經(jīng)歷的。對青少年來說,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他們會遇到校內(nèi)的挫折,也會遇到校外的挫折,而這些挫折真正帶給他們的是自信心的建立,是他們深層潛能的激發(fā)。
青少年時期是性格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他們渴望被關注、渴望獲得成功的喜悅,從這種關注和喜悅當中體會自我的價值,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的建立也許來源于一次考試,也許來源于一次鼓勵,又或許來源于一次實踐活動。而在挫折之中青少年更容易建立自信,因為在克服挫折的過程中,他們的心理素質逐漸提高,并且在克服挫折之后,他們的自我價值得到極大的肯定,在心理上獲得了滿足感。而在他們克服挫折過程之中,家長和教師的鼓勵具有重要作用,試想一下,如果青少年遇到挫折,來自于教師和家長的都是責備和抱怨,那么他們還能建立自信心嗎?他們在這種失敗之后,已經(jīng)很沮喪了,還要承受這種責備和抱怨,這會讓他們更加陷入到自責中,于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們很有可能會形成一種“規(guī)避犯錯”的思想,力求將所有的事情做好而免于責罰,這無形當中會使他們形成謹慎小心的性格,同時也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在面對任何問題時,他們都會想萬一犯錯了怎么辦,從而不敢去嘗試。如果他們遇到更大的挫折,就很可能會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當青少年遇到挫折時,一方面,教師和家長應該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多一些鼓勵和引導,少一些責備和抱怨,促使他們更好地面對挫折。教師和家長還可以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他們一起分析問題的所在,并積極為他們進行心理疏導。也可以以自身為例,與他們一起分析為什么會受到挫折,以及如果未來再遇到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處理。這種方式相比于理論說教,他們更容易接受,并且在無形之中又教會了他們?nèi)绾螒獙Υ煺鄣姆绞?,最終使他們明白:過程比結果重要。另一方面,教師和家長應該加強和青少年之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只有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他們才能敞開心扉,愿意訴說自己的挫折,而這種親密關系是需要通過溝通來實現(xiàn)的,溝通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交流,還在于理解與尊重。只有他們覺得自己被尊重且能夠被理解時,他們才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我們才能更好地對他們進行鼓勵與引導,讓他們能夠重新塑造自信心,勇敢面對挫折。
二、抵抗外壓,適應社會
人是社會中的人,我們無法脫離社會,而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在社會之中生存。但現(xiàn)代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與挑戰(zhàn)的社會,青少年在經(jīng)歷過學校教育之后,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之中,而挫折教育對于他們來說,能夠提高抵抗外在壓力的能力,促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社會中的人。
我們時常能夠聽到用“玻璃心”“垮掉的一代”“草莓族”……這樣的詞來形容現(xiàn)在的青少年,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們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是比以前更加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他們常常被灌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這樣的觀念,似乎他們的發(fā)展被局限于智力的發(fā)展,于是他們周末和假期的時間大多都奔波于各個培訓機構,以求能夠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從而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這些容易造成青少年擁有較高的智商,但心理卻不足夠強大與健康,他們往往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一蹶不振。有些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例如: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選用人才時,不再僅僅局限于關注求職者的學習成績,而是愈發(fā)重視他們抗擊挫折的能力,甚至有的公司將求職者失敗的經(jīng)歷列為重要的考察內(nèi)容。由此,我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挫折教育的必要性,挫折教育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青少年學會如何應對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挫折教育能夠磨煉青少年的心性,能夠讓他們在一次次的挫折之中吸取教訓,能夠讓他們在苦、累與磨難中塑造一種抵抗外在壓力的能力,這種能力能讓他們面對生活中的風雨,能讓他們跌倒了有勇氣再爬起來。青少年時期是心智塑造的關鍵時期,他們此時面對的外在壓力相比于未來來說還是要小一些,且這些外在壓力還是容易克服的,那么在這個時候進行挫折教育,對于他們來說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為了讓青少年能夠更好地應對社會中的壓力,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應使挫折教育滲透于他們的生活之中,以生活中的挫折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抗擊外在壓力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他們更好地立足于社會。我們應該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教給他們處理挫折的方法,而不是遠離他們的生活,重新為他們創(chuàng)造具有挫折的環(huán)境。挫折教育必須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實踐,只有在生活和實踐之中,青少年才能獲得來自于挫折教育的經(jīng)驗,更好地構建自己的心理體系,抵抗外在壓力,適應社會生活。
三、完善人格,內(nèi)外兼修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一個內(nèi)外兼修的人,培養(yǎng)一個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而不僅僅只是具有外在知識的機器,更重要的是有內(nèi)在堅強的意志,能夠抵御負面情緒,身心發(fā)展完善的人。挫折教育能夠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使他們能夠成為內(nèi)外兼修且具有完善人格的全面發(fā)展的人。
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患難和困苦是磨煉人格的最高學府”,而中國古語,“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表達了相同含義,即需要經(jīng)歷困難、挫折的洗禮,才能塑造更加堅韌的人格。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應該是內(nèi)外兼修的,是具有良好的內(nèi)在素養(yǎng)的,是能夠享受成功時的喜悅,也能夠抵御失敗時的沮喪。青春期是實現(xiàn)完善人格的階段,擁有堅強的意志,才能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挫折教育對于青少年心理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且這是每個人發(fā)展自身所必須要有的素質,在困難和挫折之中,磨煉他們的心性,加強心理建設,從而完善他們個人。但現(xiàn)實生活中,學校和家庭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還局限于理論說教,其觀念和方式有待進一步提高。就學校的課程設置而言,文化課程占據(jù)主流,而心理健康課卻寥寥無幾,這足以顯現(xiàn)出學校對于青少年的培養(yǎng)更多地是將精力投入到知識的補充,而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有些不足。從方式來看,大多數(shù)學校采取心理咨詢、主題活動、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心理健康測評等形式,而這些“外在于形”的心理建設活動卻未能充足的發(fā)揮作用,這些方式無法在學校生根,從而使他們產(chǎn)生心理的觸動。就家庭而言,對于青少年心理品質的教育,更多的家長表現(xiàn)出了無措,他們面對青春期的青少年,甚至不知采取怎樣的方式,一旦方式使用不當,青少年還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作為教師和家長又該如何引導青少年塑造完善的人格呢?首先,教師和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為青少年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自身堅韌的品格和頑強的意志影響他們的發(fā)展,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滲透于生活之中的,行為的力量遠遠勝于語言。青少年時期容易受到榜樣的影響,一個具有良好品質的榜樣,能夠對他們的成長產(chǎn)生指向性的引導,而教師和家長是與青少年接觸時間最多的,如果能夠以自身的品格和意志作為青少年學習的范本,他們就更容易接受,并且更容易從生活中獲得感悟。其次,教師和家長應該引導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正視挫折,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人,勢必是要經(jīng)歷挫折與失敗的,這是每個成功者的必經(jīng)之路。同樣的,如果青少年擁有遠大的理想目標,他們對于生活中的挫折就更加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克服。最后,教師與家長要轉變對于挫折教育的觀念,不要將挫折教育僅僅局限于理論說教,而是應將挫折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之中,對于他們的培養(yǎng)更應該樹立內(nèi)外兼修的觀念,引導學生向內(nèi)用力,使其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以內(nèi)在健全、健康的發(fā)展推動外在行為的發(fā)展,立足于自身,形成完善的人格。
【徐倩,寧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郝振君,寧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