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彩蓮,潘曉華,施嘉健,薩喆燕,黃倩茹,許金森
(福建省中醫(yī)藥研究院,福建省經絡感傳重點研究室,福建福州350003)
“子午流注”是針灸擇時取穴的一種操作方法,它的含義是人身之氣血循環(huán)出入皆有定時,它注重時間條件,表面看來子午流注看重的是時間選穴,其本質是注重經氣的運行狀態(tài)。目前,關于子午流注學說的研究,臨床上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如子午流注配合針刺[1]、食療[2]、藥物[3]、推拿或護理[4]時辰等研究療效差異,結論大都進一步驗證了子午流注擇時的重要性。那么,究竟這種擇時因素造成的差別能否通過紅外熱像圖來窺探驗證,以充實中醫(yī)經絡基礎理論研究,成為我們感興趣的內容。本課題組利用已成熟的技術手段——艾灸穴位誘發(fā)IRRTM來驗證該時辰差異,試圖為此提供實驗依據(jù)和臨床參考。
20名健康中青年志愿者,年齡18~30歲,男5名,女15名。志愿者選取標準:經全身健康體檢無明顯心腦血管、肝、肺、腎器質性病變等疾病者,排除精神病患者和不能按規(guī)定時間接受測試觀察者。試驗方案由福建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志愿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主要試驗工具:試驗采用66型灸大夫艾灸儀(中山嘉訊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充分保證試驗全程足三里穴加熱的精確性、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
主要儀器:TH9100型紅外熱像儀系統(tǒng)(日本三榮公司),該儀器配備有精密的紅外攝像裝置和完善的計算機圖像處理系統(tǒng),測試范圍為0~70℃,一般設定為14.8~37.2℃,分辨率為0.02℃,系統(tǒng)工作時提取強度相同的紅外信號,連續(xù)顯示瞬時分布狀態(tài),取得等強度紅外輻射的分布圖像,適當調整采樣水平可顯示體表經脈的紅外輻射軌跡,可以精密顯示掃描區(qū)域各點準確溫度值。
足三里穴及足陽明胃經。采用課題組自創(chuàng)冷標法定點標記胃經大致走行路線。冷標法操作方法為:在特定穴位(分別為厲兌、內庭、陷谷、解溪、豐隆、下巨虛、足三里、伏兔、髀關)左右旁開約1.5 cm處用貼酒精小棉球,膠布固定。該定位法距離穴位有一定距離,不影響循經感傳路徑,且有利于經脈全程在紅外熱像圖中清晰辨認,后期連接所有左右旁開的冷標記中點即可代表經脈全程。
實驗室環(huán)境舒適安靜,室溫28℃,濕度60%,屏蔽室內空氣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無明顯對流。受試者進入實驗室后裸露左下肢,靜坐20~30 min,直至適應室內環(huán)境。受試者分別在不同時辰使用灸大夫艾灸儀貼敷在足三里穴正上方加熱,加熱強度以受試者感覺溫熱又不灼傷皮膚為度。試驗過程受試者保持安靜,避免使其受到刺激。測試前,紅外熱像儀開機預熱20 min,使儀器進入最佳的工作狀態(tài)。受試者適應環(huán)境后,加熱胃經線上足三里穴。拍照采集左下肢外側紅外熱像圖作為灸前對比,艾灸后每2 min采集1次圖像,艾灸30 min后再次拍照2~3張圖。
足陽明胃經線(下肢段約從厲兌至髀關)表皮溫度值,包括該段經脈線上的平均溫、最低溫和最高溫。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艾灸全過程中每間隔2 min左右拍照記錄1次。
紅外熱像儀采集的圖象導入計算機,利用熱像儀配套軟件系統(tǒng)精確計算各點數(shù)據(jù),定量數(shù)據(jù)用(±s)表示,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本試驗全部為同體對照,組間比較采用同體對照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圖1~圖3可見,自然狀態(tài)下大部分志愿者可見模糊胃經IRRTM,顯示規(guī)整及寬窄程度不一;灸后整體溫度上升。
圖1 艾灸足三里穴前左下肢紅外熱像圖
圖2 艾灸足三里穴時左下肢紅外熱像圖
圖3 艾灸足三里穴后左下肢紅外熱像圖
表1 艾灸足三里穴不同時程胃經線上的溫度 (℃,±s)
時辰 例數(shù) 自然狀態(tài)下 艾灸10 min 艾灸20 min 艾灸30 min均溫 低溫 高溫 均溫 低溫 高溫 均溫 低溫 高溫 均溫 低溫 高溫辰時 20 32.04±1.03 30.39±1.44 33.69±1.12 32.99±1.35 29.93±1.63 56.30±9.38 32.90±1.50 29.69±2.02 57.33±9.30 32.98±1.51 29.99±2.08 55.38±8.00非辰時 20 32.59±1.37 30.06±2.89 34.15±1.21 33.23±1.51 30.30±2.68 52.26±12.77 33.43±1.29 30.26±2.53 53.24±10.96 33.36±1.43 30.51±2.64 51.46±9.95
志愿者經辰時艾灸足三里穴干預,不同時程(10 min,20 min 和 30 min)后,胃經 IRRTM 的平均溫、最低溫和最高溫有所升高,與非辰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圖4、圖5可見,志愿者經辰時艾灸足三里干預10 min,20 min和30 min后,胃經IRRTM的最高溫和平均溫與灸前的差值,明顯大于非辰時,經同體對照比較,灸10 min后最低溫升高值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圖4 艾灸足三里穴不同時程胃經線上平均溫升高值的比較
圖5 艾灸足三里穴不同時程胃經線上最低溫升高值的比較
圖6 艾灸足三里穴不同時程胃經線上最高溫升高值的比較
近年來借助紅外熱像儀研究經脈特性及內在機制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中,經過艾灸熱刺激后,經脈及腧穴的活性在表觀上可用體表溫度來反映,活性高則相應溫度高,活性低則相應溫度低,即所謂的腧穴熱敏化狀態(tài)[5]。靜態(tài)與敏化態(tài)的熱敏化腧穴在一定程度上都可被紅外熱成像技術所反應,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以應用到腧穴熱敏化客觀顯示的研究中,為腧穴熱敏化的臨床研究提供客觀依據(jù)[6]。
在對經脈特性的研究中,基于“子午流注納子法”延伸的經脈及腧穴活性可能具有時辰差異,即穴位有“開”與“合”的敏化態(tài)與非敏化態(tài),因為時辰不同的灸療方法可能出現(xiàn)同人同法不同療效,前人的研究已顯示了腧穴敏化利用紅外技術手段觀察的可行性[7],但未見從子午流注擇時因素進行分析,對足陽明胃經的系統(tǒng)觀察也沒有報道。20世紀九十年代,本研究室即已經開始應用紅外熱像儀研究經絡的客觀顯示,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8-9]。與以往的研究相比,紅外成像技術在最近幾年顯著改善,日益推廣,并擬籌備相關醫(yī)學學科,紅外熱像儀測量溫度變化的精確性提高100倍以上,其應用涉及各種影響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過程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導致的皮膚溫度分布變化[10-11]。熱敏化態(tài)腧穴在艾熱刺激下極易激發(fā)灸性感傳,臨床療效大幅度提高[12-14]。將紅外熱像技術應用于循經感傳研究是本團隊的優(yōu)勢研究領域,借助該技術我們可以直觀地觀察到腧穴敏化后循經紅外輻射軌跡的顯現(xiàn)效果并加以分析,極大地方便了子午流注理論與腧穴熱敏化學說的結合研究。
因此,為驗證時辰差異對經脈特性的影響,本試驗依據(jù)“子午流注納子法”理論基礎,選擇早晚不同時期,利用紅外熱像儀檢測艾灸足三里后胃經上IRRTM的顯示規(guī)律及腧穴敏化特性的變化,其具備的無創(chuàng)、直觀及精確的優(yōu)點較易被受試者所接受,下肢易于固定且暴露面積相對較大,也適合于本課題足陽明胃經IRRTM研究的動態(tài)觀察。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健康志愿者,分別于辰時及非辰時采集足陽明胃經紅外熱像圖,檢測艾灸刺激足三里30 min胃經IRRTM的走行范圍及顯示程度,深入探討擇時艾灸是否與足陽明胃經腧穴熱敏化相關及其對足陽明胃經IRRTM顯現(xiàn)規(guī)律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辰時艾灸比非辰時艾灸胃經IRRTM的顯現(xiàn)效果好,經脈上溫度上升幅度大,提示辰時胃經腧穴敏感度可能更高,初步驗證了我們的預期。
進一步對本次試驗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非辰時人體胃經線上平均溫度略高于辰時溫度。推測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季節(jié)、早晚溫差或人體代謝早晚差異有關,因為清晨前后(辰時)氣溫低,午后普遍(非辰時)氣溫走高,對人體體表的溫度有一定影響。引起我們關注和興趣的是:經過艾灸30 min后,辰時胃經平均溫、最低溫和最高溫的升高值與艾灸前的差值,即上述三種溫度上升幅度,同體對照皆高于非辰時。這反映了辰時胃經雖然溫度較低,但其腧穴敏感性較強,經過艾灸激發(fā)后傳導至整條經脈,更容易引起溫度上升從而促進經脈代謝。而非辰時雖然基礎溫度值更高,推測導熱效率應更強,實際則不然,進一步驗證了非辰時腧穴可能處于一種非活躍不易激發(fā)的狀態(tài),與子午流注納子法的腧穴開合理論相符合。
課題組后續(xù)將進一步從經脈線上特定腧穴特性入手,觀察胃經上主要腧穴的動態(tài)變化,若能梳理出擇時艾灸與腧穴敏化的相關性并通過胃經IRRTM分析得出細節(jié)數(shù)值,將極大地完善循經感傳理論、腧穴敏化理論和子午流注理論,并為臨床取穴方式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