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藝作品中的傾向性、真實性與藝術性相互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文藝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和文藝理論批評的一個重大的問題。本文將以徐悲鴻的《奔馬圖》為例,淺談文藝作品中的傾向性、真實性與藝術性。希望通過鑒賞繪畫作品,能更好地看待文藝作品的價值,為創(chuàng)作、鑒賞文藝作品提供可借鑒的依據(jù)。
關鍵詞:傾向性 真實性 藝術性
一、引言
衡量一個文藝作品,不僅要用作品本身好壞或藝術家水平的高低為標準,我們還應該從藝術家的人生經(jīng)歷、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品本身所蘊藏的內涵,以及藝術作品對大眾所產(chǎn)生的影響綜合評判。本文主要以作品《奔馬圖》為核心,從藝術家、藝術作品、受眾出發(fā),鑒賞該作品的傾向性、真實性與藝術性。
二、傾向性
文藝作品的傾向性,指的是滲透、包含在藝術形象整體中的總的思想傾向。[1]從社會背景出發(fā),《奔馬圖》創(chuàng)作于20世紀40年代,當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一個國破家亡的時代,許多愛國人士都很傷心憤怒,徐悲鴻也不例外。他連夜畫出《奔馬圖》,用手中的畫筆抒發(fā)自己內心焦急的情感作為無聲的吶喊。水深火熱的生活是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用藝術去喚醒還在熟睡的人民,這幅作品便成了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象征。畫中的馬精氣神十足,具有很強的力量,仿佛是中華兒女在英勇奮戰(zhàn)。
徐悲鴻的愛國思想情感通過奔馬的姿態(tài)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他的傾向滲透在場面和國家有難的情節(jié)之中,隨著場面的變化以及情節(jié)的發(fā)展使其傾向性顯現(xiàn)出來,使觀賞者在不知不覺中便能受到影響。
三、真實性
只有揭示某種客觀生活真理而又體現(xiàn)出生活的發(fā)展趨勢的真實,才具有真實性,這其實是說,真實性就是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tǒng)一。徐悲鴻倡導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畫中有六匹自由奔馳的馬,馬沒有韁繩與馬鞍的約束,它們體型高大、腿部細長。但每匹馬的動作各不同,有的是前腳著地后腳騰空,有的是四腳皆不落地。這幅畫之所以能表現(xiàn)得如此真實,不只是因為畫家在西方留學所積累的繪畫功底,實際上也離不開徐悲鴻通過自身實踐觀察六匹馬一起跑的樣子?;氐郊依?,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讓生活中真實的馬同藝術真實的馬相結合,藝術真實性不是同拍照一般,不加任何修飾與改變,而是在作品中加入了藝術家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藝術性
首先,文藝反映生活時,應當是形象的,色彩鮮明的,栩栩如生的,文藝作品如此反映生活,才能具有藝術性?!侗捡R圖》采用豪放潑墨、渾厚寫意的線描手法,著重描繪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兒強壯有力,生氣勃勃,從畫面構成來看,整體上六匹馬前后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透視感很強,馬腿仿佛將要沖出畫面;局部上馬腿采用直線條表現(xiàn)得細長有力,而馬腹與馬臀采用弧線,曲直結合,動感十足。從色彩表現(xiàn)來看,雖沒有五顏六色的絢麗,徐悲鴻用線條勾勒出深淺不一的外部輪廓,用水墨中的濃淡、干濕去突出明暗,交代前后虛實關系。馬的頭部、胸部、臀部都有留白,有著強烈的陰影效果,更加具有質感。
其次,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發(fā)揮其能動作用,使其文藝作品具有獨創(chuàng)性這一特點。從文藝思想角度出發(fā),《奔馬圖》不僅是六匹馬兒奔跑的形象展示,還有深層次的隱喻,即用馬兒作為載體借馬言志,托物抒情,希望中國人不要軟弱,應像馬兒一般頑強奔跑,擁有戰(zhàn)馬一般的氣勢,更多地體現(xiàn)出作品精神與愛國思想;從繪畫技法角度而言,將東方水墨畫同西方繪畫相結合,用水墨畫的宣紙為底,借助油畫的色彩運用冷暖產(chǎn)生空間感、大色塊明暗來塑形,以及運用西方繪畫中的素描,用透視與解剖去強調畫面感,把馬的肌肉刻畫得極其逼真。將中國的寫意與西方繪畫的寫實相結合,改革中國畫讓其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既吸收中外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又保持中國畫的特色。
最后,文藝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能帶動大眾的情緒,讓人欣賞后有喜怒哀樂的情感熏陶,在發(fā)現(xiàn)美的同時享受美。通過欣賞這幅畫,我們能感受到馬的疾馳,甚至可以想象到馬兒疾馳的汗水。馬兒在這里已經(jīng)不是尋常的馬兒了,而是奮起拼搏的中華兒女在抵抗侵略者,是熱血沸騰的場景。因此,好的文藝作品更多地反映了藝術家對生活、社會、國家和整個世界的看法,使觀賞者仿佛身臨其境,意味深長。
五、結語
徐悲鴻既有扎實的繪畫功底、重視塑造形象,又有自由獨立的藝術精神和思想境界?!侗捡R圖》作為藝術家精神的載體,既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需要,又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成果的繼承。它之所以被稱為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原因之一就是把真實性、傾向性、藝術性做到了有機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潘天強.新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池煒蓉,女,四川輕化工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2017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