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 姚 瑤
議論文是高中生要重點突破的文體,本文試圖從比喻論證這個角度幫助學生提升語言的文采和思維深度。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的比喻論證總是讓人難忘,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之喻,張愛玲的“朱砂痣”“蚊子血”,都讓經(jīng)典文學閃爍著文采的光芒,高中生如果能巧妙運用比喻論證,作文將文采斐然。
images/BZ_74_146_1023_1029_1244.png
常常有學生在運用比喻論證時,難以找到相似的事物。因為思想受到限制,認為比喻論證運用的事物要和原事物有相似性,從而忽略了比喻論證重在說理的特點,其實只要事物之間的道理相似即可。由于苦于尋找像比喻一樣的喻體,限制了思維,所以難以找到合適的類似的事物。
比喻論證方法,難就難在選擇。選擇首先需要聯(lián)想與想象,自然景物、藝術(shù)作品、成語都可以是想象的起點。所選事物的特性與要解說概念的內(nèi)在精神氣質(zhì)要契合。選擇的事物要盡量做到脫俗但又不能太冷僻,俗中求新奇,不能有邏輯錯誤。
學生習作存在的問題:
①生命,如黎明的花朵,明媚而又燦爛,猶如色彩斑斕的寶石,純凈而又閃耀,像是春日融雪的陽光,美好而又溫暖,又如同夜空中劃過的流星,一瞬即逝,不再重來。
②愛情是寶石,像瑪瑙般熱情,又似南極石般冰冷,像金剛石般堅硬,又似云母般脆弱。明凈如石英,渾厚似翡翠。閃耀如鉆石,毒似朱砂,愛情是矛盾的。
可以看出第一個同學選擇的寶石過于世俗,第二個同學選擇的南極石過于生僻。所以這兩段文字讀起來或缺少新意,或不好理解。
找到了合適的事物,還是難以寫成比喻論證的片段,這時就要分析所要寫的概念與事物在哪些方面有相似點。比如說文明與燈塔,文明的指導性,猶如燈塔在航海上的引領(lǐng)作用。起點預示著事物的開始也意味著結(jié)束,就像是原點。
①造詞
上面展示的兩篇反面比喻論證的文章片段,可以看出學生運用了很多不同的喻體,但是由于語言蒼白無力,讓比喻論證顯得毫無生機。自然界的風霜雨雪、梅蘭竹菊、鷹象虎豹、花鳥魚蟲、天水石沙等十五數(shù)不勝數(shù),在運用時要注意詞語表達的美感(文學氣息、時尚氣息)。例如,雁不說雁,說孤鴻;石頭不說石頭,說頑石;海不說海,說滄海,這些表達無形之中增添了語言的文采。
②造境
事物前可以多加一些修飾的詞語,或者設(shè)計情境,就能把所要說的概念說清楚。
怎樣把比喻論證的造境說清楚呢?請看下面學生的習作:
所謂“靜氣”,似一枝梅吐露芬芳至零落成泥碾作塵,留下殘香。靜氣,如薄暮盛放的野花,或清風雨露下的草木,這屬于自然風物沉靜的幽美。而人觀此景,內(nèi)心平靜無悲喜,超脫曠達,便擁有一份靜氣。為人處世,總少不了靜氣,若再付諸行動,定終有作為。
寫靜氣,有的學生想到用梅花,但是如果寫的梅花狀態(tài)不和靜氣相似,那就不是成功的比喻論證?!八埔恢γ吠侣斗曳贾亮懵涑赡嗄胱鲏m,留下殘香?!绷懵涑赡嗄胱鲏m卻仍然帶著香氣,就把梅花身上含有的靜氣寫得淋漓盡致,寫得非常生動。
③說理
《勸學》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形象生動,讓人易于接受。所以比喻論證不僅可以把概念說明白,還可以把道理論證清楚,使文章邏輯性強,充滿思辨性。
習作《起點》中,有下列片段:
真正的起點就是對過去的終結(jié)。人是主觀性極強的動物,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開始,人們更加憑自己的主觀情感行事。往往主觀情感又聯(lián)系在某個人或某群人身上。他們執(zhí)著,無法逃離,最終無法終結(jié),無法重新開始,無法重新出發(fā)。
第一句與后面三句沒有任何邏輯關(guān)系,這是因為真正的起點就是對過去的終結(jié),沒有有效地展開論述,此處只要加入比喻論證即可讓文章變得生動有邏輯。
可修改為:
真正的起點就是對過去的終結(jié)。但人們總是留戀過去,不敢面對新的開始。留戀星空的燦爛將會錯過黎明的光亮,徘徊在離別的車站就會錯過下次重逢的喜悅。
比喻論證比其他論證方法難度大,運用恰當,可以讓文章變得更加生動活潑。高中學生可以從課本中汲取營養(yǎng),《勸學》《拿來主義》等都是比喻論證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