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
隨著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的出臺,“網絡學習空間”的概念也逐漸被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在此,以網絡學習空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為例,說明教師和學生如何使用教學空間和智慧終端,如何基于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適切化的服務,從而完成對智慧課堂的構建。
一、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
個性化學習的概念及特征
這里所說的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個性化學習,就是通過構建技術融合的環(huán)境,讓教師能夠高效地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個性化學習的服務和發(fā)展體驗,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個性化學習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重構目標價值?;诰W絡學習空間的個性化學習,是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價值的,它要求學生能夠將學科智慧、協(xié)作智慧和學習智慧融于一身。
二是動態(tài)化的教學過程。教師不能把教學過程視為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全盤復制,而是要在尊重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與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建立起基于大數據的教學體系,對教學過程進行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的優(yōu)化。
三是深度參與學習。優(yōu)化教育生態(tài),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自主適應性學習和辯論學習等方式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以此提高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
四是教學環(huán)境智能化?;诖髷祿治鲋蔚闹悄芑虒W,通過對多維度、全方位和有效的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分析、建模,實現(xiàn)基于人工智能的個性化學習計劃的制訂。這樣,就通過大數據平臺構建了智能化的教學環(huán)境。
二、個性化學習:
利用智慧課堂開展多元學習活動
1.網絡學習空間支持下的多元學習
網絡學習空間的不斷完善,使學生學習的方式、資源和評價等均趨于多元化?;谳^為完善的網絡空間,教師可從課前先學、課堂研學和課后遷移三個方面設計多元的學習活動。
(1)課前先學
網絡學習空間支持下的課前先學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提供了多元的學習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空間,提前完成導學、問題求助、互動交流和展示等學習任務。這使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更具互動性、延展性和多向性,使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家?;痈颖憬荨㈩l繁。學生通過廣泛的學習資源將獲得大量信息,呈點狀向四面八方輻射。網絡學習空間可為學生課前先學提供幫助,為課堂研學、課后遷移奠定基礎。
(2)課堂研學
一是注重協(xié)同,合作學習。智慧課堂改變了師問生答的互動模式,注重協(xié)同作用。課中,教師通過導學、導問的方式,集思廣益,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學習資源;學生就課前先學中存在的疑問與獲得的心得體會進行研討,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
二是人機分工,優(yōu)化策略。智慧課堂中的消息傳遞、數據處理、知識傳播等都是由智能化的機器完成的,而教師則將主要精力放在解難答疑、啟發(fā)點撥、個性關照等方面,努力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3)課后遷移
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學習活動在評價學生學習情況時,需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等,設計出多元、多樣的遷移內容與形式,以便既能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考查與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和知識技能的遷移能力。學習空間通過創(chuàng)設與知識結構相似或相近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測試自主學習的情況。
2.創(chuàng)建智慧課堂學習生態(tài)
在智慧教育理論的指引下,可將希沃學生平板電腦和希沃白板技術相結合,通過智慧課堂再塑翻轉課堂,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一是提供適需服務——分層教學。通過將希沃學生平板電腦和希沃白板相結合,教師根據課堂上學生作答的反饋情況、現(xiàn)有知識水平和潛力傾向,將水平相近的學生群體進行分組管理,并向不同小組推送合適的學習資源,從而實現(xiàn)分層教學和個性化學習。
二是學情實時統(tǒng)計——精準教學。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狀態(tài)和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是以直觀的圖表形式實時反饋給教師的。同時,也會對學生的學習軌跡進行完整的記錄,以便生成學情分析報告,使教師能夠根據報告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個性化的輔導。
三是自選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智慧課堂除了有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還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自學模式。學生通過“探索—整合—應用”的自主學習過程,在多種評價方式的推動下,可端正學習態(tài)度,更好地進步與發(fā)展。
三、個性化學習策略
個性化學習過程,是依據學生需求進行教學的過程,是師生智慧相互碰撞的過程,而信息技術的適當運用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有效途徑。
1.促進個性化學習的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種方法和技術,它為學生提供了組織和整理有用信息的方法指導,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針對以反復識記為基礎的認知策略,總結出個性化學習的認知策略,包括情境創(chuàng)設、系統(tǒng)分析和任務驅動等。
一是學習內容關聯(lián)真實情境。創(chuàng)建真實或模擬真實的生活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又具有開放性,可激發(fā)不同個性、經驗、思維特點的學生持續(xù)思考的愿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運用已有經驗準確把握和理解學習內容。
二是系統(tǒng)分析學習風格特征。系統(tǒng)具備采集和分析學生個體和群體大數據的功能。通過學習者登陸系統(tǒng)的個人基本信息、資源交互信息和學習狀態(tài)信息,可以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學習興趣、知識能力水平和學習風格等方面的獨特風格與特征,為實施個性化教學奠定認知基礎。
三是通過任務驅動優(yōu)化學習方式。學生在問題驅動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開展活動,通過積極主動地應用學習空間中的資源,開展問題學習和項目學習,提高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常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對于這種多學科交叉的問題,需要學生回歸現(xiàn)實世界,從自身經驗出發(fā),綜合運用跨學科的知識來理解和分析,從而更好地理解概念,認識不同學科是如何相互聯(lián)系、相互支持的。
2.促進個性化學習的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策略是一種高級的執(zhí)行技巧,是指學習者用于計劃、監(jiān)控與調節(jié)自我學習過程的一切策略。網絡學習空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者需要確定好學習目標,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并監(jiān)控和調節(jié)整個學習過程。這與元認知策略的要求是一致的。
一是呈現(xiàn)元認知的范例知識。在訓練學生的元認知策略之前,可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空間開展認知風格測試,如填寫個性化學習量表、元認知策略問卷等,以此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和習慣等。同時,通過具體案例進一步向學生說明策略訓練的意義,使學生通過策略呈現(xiàn)、策略練習、策略評估等方式,提高使用元認知策略的興趣和能力。
二是制訂計劃路線圖表。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元認知知識制訂計劃,如制作表格、繪制概念圖和流程圖等,清晰地呈現(xiàn)自己的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包括活動項目的目的、需要掌握的信息和策略、思維的方向等。當然,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檢查和修正計劃。
三是面向學習過程的自我監(jiān)控。在教學中,教師可建議學生使用由金(King)在 1991年提出的元認知策略完善檢查表,不斷回顧、分析學習活動的完成情況。這一檢查表提出的自我監(jiān)控問題包括:我對我所做的能清楚地理解嗎?我的人物有意義嗎?我正在向目標前進嗎?我需要改變嗎?
四是多維度的學習評估。借助智慧平臺、學習分析技術、電子績效評估等手段,記錄學習成果,讓學生通過查看和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了解自己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在思維和能力上是否得到了發(fā)展與提升,為后續(xù)學習建立關聯(lián)。當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還包括對自我投入程度、努力程度、策略使用等行為表現(xiàn)進行分析評估,從而為下一步的任務與問題設計做好準備。
3.促進個性化學習的交互策略
個人學習空間是一個根據需要、針對性較強的開放系統(tǒng)。在這里,學生之間可以就共同的興趣點建立虛擬群體進行分享、協(xié)作;學生還可以與教師進行交互式探討,與學習資源進行交互,實現(xiàn)“做中學”與“學中做”。這樣,就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合作與交往的平臺。
一是設計互動數字習材。網絡學習空間可以增強虛擬實驗、仿真實驗和計算建模的真實性,使學生能夠親身經歷整個學習過程,建構完整的心理圖式和模型。因此,可利用這一優(yōu)勢,制作富有交互性、關聯(lián)性和開放性的互動數字習材,將知識和活動鏈接重構,為學生提供情境化、模塊化的學習服務,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二是成立合作項目小組。在優(yōu)化教法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項目學習和問題學習,設計具有一定綜合性、復雜性的任務,由小組成員通過分析與探索合作完成任務。學習小組可通過電子書包、智慧云平臺、數據統(tǒng)計工具等,將任務和責任落實到每個成員,促進整個小組更高效、積極地投入學習。
智慧校園的發(fā)展正在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更加個性化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在立足于傳統(tǒng)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之上,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可能遇到的不同程度的困難,教師應通過豐富學生的元認知策略來提升他們對已有知識和策略的使用效率,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