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磊 沈崢
【摘 要】互聯(lián)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的共享。隨著時代發(fā)展,“互聯(lián)網+”正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新途徑。近些年來,泰國學習漢語的人非常多,而在學漢語的同時必然學習到中華文化,因此,選擇恰當的內容才能引起共鳴。通過中泰兩國的文化對比,分析“互聯(lián)網+”背景下,面向泰國進行中華文化傳播的內容選擇問題,將有利于推進中華文化在泰國的傳播。
【關鍵詞】“互聯(lián)網+”;中華文化;泰國傳播
中圖分類號: G12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0-013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0.059
Research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ail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YANG Xiao-lei SHEN Zhe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Abstract】Because the Internet is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it can maximiz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Internet+”is becoming a new way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many people in Thailand have studied Chinese. In learning Chinese, we should learn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choosing the right content can arouse resonance. Through the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it is analyzed that the content sele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for Thail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ailand.
【Key words】Internet+; Chinese culture; Spread in Thailand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互聯(lián)網+”的時代已然來到。在國家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推動下,將互聯(lián)網和中華文化結合,使中華文化傳播獲得一條新途徑。泰國是中國的鄰國,與中國的關系源遠流長,“中泰一家親”的觀念已經深入到兩國人民的方方面面。泰國華人眾多,加之中華文化對泰國的深遠影響,使得中華文化在泰國的傳播的文化土壤較為堅實。因此,如何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傳播、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與互聯(lián)網技術相結合,成了文化傳播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1 “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
“互聯(lián)網+”是指利用互聯(lián)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lián)網和各行各業(yè)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chuàng)造一種新生態(tài)?!盎ヂ?lián)網+”教育就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tǒng)教育方式融合在一起,如網上授課的方式就是“互聯(lián)網+”教育的具體體現。
“互聯(lián)網+”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共享。將“互聯(lián)網+”與中華文化傳播相結合,將圖畫、音頻等元素加以充分利用,使受眾者在視覺和聽覺等多角度,立體感知中華文化,體會中華文化之魅力。隨著中泰交往的深入,“互聯(lián)網+”正在成為中華文化向泰國傳播的一種途徑,為使這種傳播被泰國人認可,選擇適當的內容非常重要。
2 中泰文化特點
2.1 中國文化的特點
中華文化的外在特點共有四方面:一是它的統(tǒng)一性,中華文化在發(fā)展中以遠古時代的華夏文化為核心,同時吸收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二是連續(xù)性,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沒有發(fā)生過中斷的現象,不像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和希臘文化那樣發(fā)生過間隔或跳躍。中國的“二十四史”把數千年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記載得清清楚楚。三是它的包容性。中華文化可以吸納不同的文化因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漢民族文化也能長期吸收周邊的少數民族文化、對外來的文化也能敞開博大的胸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是能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四是它的多樣性,中華文化在統(tǒng)一性里有多樣性,在整體性中有差異性。如:全國通行普通話,但中國各地都有各自方言,且各地的方言都大有不同;中國的菜肴整體上叫中國菜,但其中又有八大菜系,各個菜系又有自身的特點;此外還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色彩紛呈,各有特色。
2.2 泰國文化的特點
泰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集體主義和顏色文化。泰國人思考問題,出發(fā)點通常都是“我們”而不是“我”。泰國人注重群體的關系,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不能只考慮自己,還應該考慮周圍人的感受。集體主義還體現在泰國人的生活方面和學習方面,泰國人吃飯、旅行等都是一起行動的,不會有單獨行動的情況出現,學生在課堂上也極具合作意識,喜歡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作業(yè),在集體中才能發(fā)揮自己最大的價值,這些都是泰國人集體主義的表現。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顏色文化。泰國是顏色標記性很強的國家,表現在不同節(jié)日穿不同顏色的衣服來慶祝,醫(yī)院不同科室和公交不同路線都通過不同的顏色來區(qū)分。這些都展示了泰國人對顏色具有極強的標記性。
2.3 中泰文化的相融性
從兩國文化特點方面來看,泰國歷史雖然不像中國歷史悠久且一直延續(xù),其自身特點也與中國文化相同。又因為中國和泰國同屬于東方文化圈,在文化方面也出現相似的趨勢。其中泰國的佛文化和與中國的儒文化在許多方面有共通之處,比如儒家提倡“以和為貴”的思想佛教也盛為推崇;儒文化中的“尊師重道”意識在泰國也隨處可見,泰國學校每年開學開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組織“拜師節(jié)”。在文化相似的背景下,中華文化在泰國的傳播會更容易,這是因為在泰國有中華文化傳播的基礎。
3 面向泰國傳播中華文化的選取原則和內容
對于中華文化傳播內容選擇的原則,我國學者朱瑞平提出了代表性原則、現代性原則、普遍性原則等。
3.1 以代表性原則選取武術和中醫(yī)
代表性原則指傳播過程中所選內容,應該是最能體現中國人行為和思維方式的東西。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其中武術和中醫(yī)就是最具有代表的,因此選擇武術和中醫(yī)在泰國傳播具有可行性。武術起源于中國原始社會,是古代軍事戰(zhàn)爭一種傳承的技術,也有強身健體的作用。一提起武術,最先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可能是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功夫巨星,他們通過電影的手段,將中國武術融于電影劇情之中,將中國武術“打”向了世界。泰國也有本土的、享譽世界的拳術—泰拳。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可以就中國武術的拳術與泰拳進行對比,相互學習,以期達到更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中醫(yī)在世界醫(yī)學上獨樹一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診斷和治療的整體觀念。因此中醫(yī)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和“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對病人進行診治。有關中醫(yī)的文獻記載于四五千年的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并形成大量書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全面奠定了中醫(yī)的理論;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總結和創(chuàng)制了兩百余種處方,治療效果顯著,至今仍為人所運用;華佗首創(chuàng)中醫(yī)外科,發(fā)明了 “麻沸散”,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他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明代李時珍編定的《本草綱目》,錄入了1892種藥物,為中國醫(yī)學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也為中國醫(yī)學對外傳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中醫(yī)針灸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療法,通過針和灸兩種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以達到溫通經脈、調和氣血、消除病因的目的,是十分值得向外傳播的中醫(yī)療法。泰國也有本土的醫(yī)藥,民間有許多偏方治病,因此,容易與中醫(yī)相結合取長補短。
3.2 以現代性原則選取民族健身操和古風音樂
現代性原則指的是既要有中華文化的特點,又要能同時代結合起來。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將傳統(tǒng)的少數民族舞蹈和現代健身操元素相結合形成民族健身操。它結合了少數民族傳統(tǒng)舞蹈和現代健身操元素,配合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音樂,給人積極熱情的感覺,同時通過鍛煉形體達到健身的目的。這種不僅注重形體美,還注重了身體美,對于愛美的泰國人來說,民族健身操不失為一種展現自己靈活性的途徑。且民族健身操編操的過程中,所編的動作都是與民族勞動有關系的,蘊含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而且最終都能達到健身的效果,也是使傳統(tǒng)文化具有現代價值的表現形式之一。
古風音樂是21世紀出現的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多使用民族樂器,歌詞宛如歌詞詩賦,曲調唯美,有的直接是將詩詞用音樂的形式唱出來,如《琵琶行》,給人以獨特的美感。古風音樂的歌詞基本是偏向于古詩詞,因為多包涵典故,所以不是特別的通俗易懂。但古風音樂是將中華文化用有別于書面形式的音樂形式呈現在人的眼前,如果再加上舞蹈的配合,是能夠引起泰國人的共鳴的。
3.3 以普遍性原則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
普遍性原則就是倡導的人類共有的東西,如中華民族愛好和平,泰國人民也同樣愛好和平,這就是人類所共有的普遍性。影視作品是最能將真善美展現出來的一種形式。中國的影視作品中反映真善美的佳作有大量先后被泰國引進,如《還珠格格》、《包青天》、《三國演義》、金庸系列武俠劇、電影《英雄》、《孔子》等,深受泰國民眾喜愛。此外,泰國還翻拍過《神雕俠侶》和《武媚娘傳奇》。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將真善美具體化之后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影視作品無疑是最好的方式,通過劇情的跌宕起伏將中華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些表達中國人追求真善美的夙愿是容易被泰國人理解和接受的。
4 總結
中華文化燦爛豐富,源遠流長,對于如何選擇中華文化的內容,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傳播過程中稍有不當就會適得其反。面向泰國的文化傳播,選擇具有代表性、現代性和普遍性的中華文化內容,能引起泰國人民的共鳴和獲得泰國人民的關注。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可以傳播內容配上相應泰語泰文放到網上,使受眾者能身臨其境感受和體驗中華文化,為中華文化在泰國的傳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瑞平,張春燕.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文化傳播內容選擇的原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8(01):47-53.
[2]朱麗鴿.試論泰國文化中的中國文化因子[D].云南大學,2012.
[3]馮小玲.泰國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研究[D].重慶大學,2014.
[4]姚保興.探析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文化傳播內容的選擇[J].傳播力研究,2018,2(28):34.
[5]孫一鵬.漢語國際教育同源文化思維問題研究——以泰國漢語教育實踐為例[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1):83-87.
[6]郗戈,張繼棟.“互聯(lián)網+”時代文化傳播交流的新特征與新問題[J].北方論叢,2017(04):37-41.
[7]李蕊.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的文化傳播新趨勢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