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風 馬仁煥 何沛 于濤 雷全國
83121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醫(yī)院,新疆 五家渠
肝細胞癌是原發(fā)性肝癌的主要組織學類型,是全球第5 大最常見癌癥,也是因癌癥死亡的第2 大原因。盡管發(fā)病率很高,但診斷明確時大多數患者已屬于中-晚期,治療方案仍然有限且預后不佳[1]。肝癌在亞洲地區(qū)發(fā)病率高與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在亞洲的感染率高有關且男性比女性更常見[2]。早期肝癌患者預后相對較好,5年生存率>70%,晚期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16%[3]。因此,需要確定一種新的高敏感性和特異性的系統(tǒng)性方法來早期診斷肝癌。收治肝癌78 例及肝臟良性腫瘤患者120 例的臨床病理資料,擬探討甲胎蛋白(AFP)、腹部CT 及MRI 檢查在肝癌早期診斷中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2004年1月-2017年12月收 治 切 除或經皮肝穿活檢且經病理確診肝癌患者78 例及肝臟良性腫瘤患者120 例,收集其臨床影像及病理資料,所有患者均行血清AFP及腹部CT和MRI檢查。肝癌組患者年齡29~76 歲,平均(48.53±11.910)歲。肝臟良性腫瘤組患者年齡28~79歲,平均(45.43±10.227)歲。
血清AFP 檢測及腹部CT 和MRI 檢查:①血清AFP 檢測: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2 mL于BD真空管內,3 000 r/min離心10~15 min,采用血清AFP 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試劑盒檢測。②腹部CT 檢查:采用Somatom 64 排螺旋檢查CT 機,掃描參數:Acq128 mm ×0.6 mm,FOV 333 mm,層厚3~5 mm;增強檢查為普通四期(動脈早期/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掃描,采用MEDRAD 雙桶高壓注射器,流速3.50 mL/s,注射碘帕醇造影劑75~90 mL,生理鹽水70 mL。本組198 例患者均行CT 平掃+增強檢查,檢查前囑患者平靜狀態(tài)下閉氣練習。掃描范圍是膈頂至肝下間隙。
腹部MRI 檢查:采用1.5 T 磁共振診斷儀,專用體部包繞線圈,T1 加權像采用SE 序列,T2 加權像采用TSE 序列,脂肪抑制使用T2 及T1 加權預飽和反轉恢復序列,取橫軸位、冠狀位、矢狀位掃描,層厚5 mm,多b值彌散序列(b=50/400/800)。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肝癌及肝臟良性腫瘤組織學類型,見表1。
肝癌組及肝臟良性腫瘤組AFP 水平:肝癌組AFP水平為(448.37±210.727)ng/mL,肝臟良性腫瘤組AFP 水平為(21.59±7.298)ng/m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843,P<0.05),見表2。
單用及聯合AFP及腹部CT和MRI檢查診斷肝臟腫瘤的準確率:單用AFP診斷肝臟腫瘤的準確率為84.84%(168/198),單用腹部CT 診斷肝臟腫瘤的準確率為81.31%(161/198),單用腹部MRI 診斷肝臟腫瘤的準確率為84.34%(167/198),聯合檢測時診斷肝臟腫瘤的準確率為93.43%(185/198),見表3。
單用及聯合AFP、腹部CT 及MRI 檢查對肝癌的診斷效果評價:聯合檢測組靈敏度及特異度均高于其他各組,漏診率及誤診率較其他組降低,診斷指數及正確診斷指數均高于其他各組,見表4。
根據2013年韓國中央癌癥登記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2011年韓國共有218 017例癌癥病例,其中7.6%(16 434例)為原發(fā)性肝癌病例[4]。肝硬化是肝細胞性肝癌主要的臨床風險因素,70%~90%的肝細胞性肝癌發(fā)生于大結節(jié)型肝硬化的患者。在發(fā)達國家,肝癌的主要病因是吸煙和酗酒,而在發(fā)展中國家,主要與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黃曲霉素有關,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黃曲霉毒素感染時,發(fā)生肝細胞性肝癌的風險升高50倍[5]。
AFP 是肝癌監(jiān)測中使用最廣泛的腫瘤標志物且已被列入國際肝癌監(jiān)測指南。AFP 作為篩查標志物有一定局限性,約40%早期肝癌患者AFP 不會顯著升高,診斷肝癌的敏感性低[6-7]。盡管如此,AFP 升高與肝癌發(fā)展的長期風險密切相關[8]。本研究中肝癌組與肝臟良性腫瘤組AFP 水平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843,P<0.05),這與李啟松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9]。
本研究中AFP 診斷肝臟腫瘤的靈敏度為78.20%、特異度為89.16%、準確率為84.84%。霍群等研究顯示,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AFP 敏感度為74.3%、特異度為94.3%、準確度為84.3%[10]。在Sang Joon Park 等的研究顯示:AFP 靈敏度為68.35%、81.82%。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CT診斷肝臟腫瘤的靈敏度80.76%、特異度81.66%、準確率為81.31%,腹部MRI 診斷肝臟腫瘤的靈敏度83.33%、特異度85%、準確率為84.34%。向森等人的研究顯示,CT增強掃描診斷靈敏度為88.2%、特異度為93.8%、準確率為85.3%[11]。MRI 診斷靈敏度96.1%、特異度80.0%、準確率93.4%。以上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不盡一致,這可能與研究對象的選取及診斷醫(yī)師的業(yè)務水平不同有關。AFP、CT 及MRI 聯合診斷時靈敏度93.58%、特異度93.33%、準確率93.43%。聯合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均高于單獨檢測組。這與向森、董義志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2]。因此,我們推測聯合檢測可以進一步提高肝癌的早期檢出率,為臨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一定的診斷線索和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在肝臟腫瘤的診斷中,AFP、MRI、CT 等不同診斷方法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為了提高肝癌的早期診斷的準確率及靈敏度,將三者聯合檢測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肝癌的早期檢出率,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但仍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表1 肝癌及肝臟良性腫瘤組織學類型(n)
表2 肝癌組及肝臟良性腫瘤組AFP水平比較(±s,ng/mL)
表2 肝癌組及肝臟良性腫瘤組AFP水平比較(±s,ng/mL)
疾病類型 n 血清AFP t P肝癌 78 448.37±210.727 17.843 0.000肝臟良性腫瘤 120 21.59±7.298
表3 單用及聯合AFP及腹部CT和MRI檢查診斷肝臟腫瘤的準確率(n)
表4 單用及聯合AFP、腹部CT及MRI檢查對肝癌的診斷效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