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貝璘
【摘 要】民歌是一種蘊藏了藝術思維的心靈語言,它通過吸收人們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形成一個地區(qū)或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和品味。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包容與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這種和諧、包容、友好的精神也是我們想給世界各國展現的大國形象的一部分,從而引起文化認同。
【關鍵詞】中國民歌;文化交流;價值
中圖分類號:J64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088-01
民歌作為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代表,是滋潤當代社會,促進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一種新的血液和持久的力量。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信息,將人民的表達和情感融入到民間歌曲之中,在文化傳播中保持青春活力。民歌的傳播來自于民間文化,并傳承其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包容與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這種和諧、包容、友好的精神也是我們想給世界各國所展現的大國形象的一部分,從而引起文化認同。
民歌是歷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為了適應勞動、生活的需要,表現思想感情,而集體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口耳相傳的歌曲形式,因此,民歌種類中無論是勞動號子、山歌、還是小調,都是在勞動人民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在實踐和勞動生活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①。它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結晶,不同地域形成獨具當地特色的風格。隨著機械化的產生人力使用率下降,原始勞作中產生的勞動號子逐漸消失。在如今高度便利的交通和當代生活的快餐化中,人們對風俗利益漸漸淡化起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與農業(yè)經濟下的民歌相比近代的民歌更趨于形式化。
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為民歌的發(fā)展提供了無盡的養(yǎng)分,民歌是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我們不可以用孤立的眼光看待音樂,它是對一個時代的寫真,隱含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面貌。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風采,歌曲往往具有的時代特征,歌詞的實質是反映一定的社會現狀。在20世紀90年代,大部分歌曲以贊美國家、表達思念的親人和軍事歌曲為主題,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傳播的形式,鼓勵人們參與現代社會的建設,給民歌賦予了特有的“民族精髓”。而21世紀末隨著全球經濟化的迅速發(fā)展,受到了影響的民歌被加入時尚元素,大多節(jié)奏歡快、旋律優(yōu)美,產生了一批具有現代感的新民歌。
隨著中國夢的提出,人們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以中國夢為主體的民歌,民歌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政治和民族理想的色彩,體現了時代意義。近年來,在中國舉辦和申辦的國際大型會議越來越多,在此期間所舉辦的大型文藝演出也成為展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魅力、樹立國家形象的良好時機,中國開始主動走向世界,去展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大國魅力。民歌的作為我國人民群眾最真實的勞動、生活、情感的結晶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將民歌搬上大型文藝演出不僅傳播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又體現了新時期中國的民族精神。民歌將會在國際間文化交流中起到獨特價值。
民歌作為我國人民群眾最真實的勞動、生活、情感的結晶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音樂所屬于文化,包容與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精髓,而對于“中國威脅論”出現則是有力的回擊,更是我們想給世界各國所展現的大國形象的一部分。民歌是民族音樂的精髓,是珍貴的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音樂重要的分支。而每個時期的民歌都會有其所在時代的價值,在現時代背景下,民歌被賦予新時期的“民族精神”。
彭麗媛是我國著名藝術家,也是深入人心的歌唱家,她在參加活動時首先是涉及文化方面,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語言,它可以作為橋梁向世界人民傳達中國人民友好熱情,彭麗媛巧妙地將民歌運用到外交當中。2013年6月、2014 年3月、2014年9月,彭麗媛分別到訪了墨西哥、德國、塔吉克斯坦。在墨西哥,總統(tǒng)夫人里韋拉陪同彭麗媛欣賞了由墨西哥藝術家?guī)淼某錾莩愿杪曓D達友誼,以文化展現熱情;在德國,由總理及其丈夫舉辦的私人宴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參加,作為中國著名歌唱家彭麗媛贈予默克爾了一套中國的民族音樂CD,這張CD上共有6首中國民歌,彭麗媛通過極具中國特色的藝術促進了兩國間文化和藝術的交流,是一份特殊的禮物。在塔吉克斯坦,副總理賈博麗陪同彭麗媛參觀了塔吉克斯坦國立音樂學院,欣賞了塔吉克斯坦國立音樂學院的老師同中國留學生們共同表演歌劇,以及塔歌唱家演唱中國民歌和當地民族樂器概況的介紹。彭麗媛表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不需要翻譯的語言,可以溝通不同民族的心靈和感情希望中塔兩國更多開展章樂交流將友誼的旋律傳唱下去②。
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同時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家的繁榮自然也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和凝聚,中國各民族人民之間有著相互了解、和平共處的傳統(tǒng)精神。民歌作為民族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可以促進各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感,使各國人民之間相互理解、認同,從而達到政府與政府之間的理解和認同,最終得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理解和認同,建立起良好的國際形象和地位。
注釋:
①姚嵐.中國民歌現狀分析與發(fā)展思考[J].大眾文藝,2008,184.
②周加李.“第一夫人”外交價值與彭麗媛的公共外交特色[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