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潤葉
【摘 要】本篇論文主要來寫舒曼鋼琴套曲《蝴蝶》在三個不同鋼琴大師演繹下的不同表現(xiàn),并欣賞他們各自不同的美感。每段的標題是:《化裝舞會》《巴爾特》《布爾特》《假面》《維娜》《布爾特之舞》《交換假面》《招供》《憤怒》《卸裝》《急忙》《終場與踏上歸途的兄弟們》。這十二首小曲中的人名都是小說中人物的名字。音樂本身都是快慢不等的三拍子,大體上類似圓舞曲的風格,整體上表現(xiàn)的是假面舞會的熱鬧、歡快氣氛。有些段落也有輕盈飄動,如同蝴蝶翻飛的形象。每個曲子表現(xiàn)各自的主題,表現(xiàn)手法、曲式及不同的表現(xiàn)情緒?!逗返膭?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音樂歷史上又一重要的器樂體裁,這首作品也深受演奏家的喜愛,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種音樂會上由不同的演奏家來演繹。
【關(guān)鍵詞】美學;分析;區(qū)別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080-01
這篇論文分析的三個鋼琴大師分別是Claudio Arrau、Sviatoslav Richter、Vladimir Ashkenazy。我將從這三位演奏家演繹的同首作品來進行分析,從速度、細節(jié)處理、情感、強弱對比等方面來分析他們的不同。
第二首小曲的標題是《巴爾特》,仔細聆聽版本三種版本之后,里赫特的彈奏更為渾濁一點前四個小節(jié)不清楚,音色較為渾濁,接著轉(zhuǎn)換情緒這點的彈奏較為中規(guī)中矩沒有什么大的特點。阿勞在前四個小節(jié)也是快速重音處理到第五小節(jié)在速度上第一個音有稍微停頓感以增加速度張力在大局上連成句子,中間的小連線也能聽得清楚,第五小節(jié)跟第九小節(jié)在一樣的音上形成強弱對比,讓人聽起來不會覺得枯燥,做出了譜面上的中強和很弱的對比,句子感更強一些。阿什肯納齊在前四個小節(jié)都是快速較重的移動,但在第五小節(jié)就出現(xiàn)了不同,阿什肯納齊在這一部分的處理與前四小節(jié)的沉重感形成了對比,更為輕巧,也更加突出了小連線,與此同時大連線的感覺就弱化了許多,整個的句子感就稍顯弱不夠強烈,音樂走向就沒有阿勞那個版本更為突出一點。
第四首小曲更為抒情一點標題是《假面》。首先來說說里赫特的版本,里赫特的演奏在速度上更快一點,觸鍵也更為輕巧一點,更加突出了這首曲子的少女感,同樣他把這首曲子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xiàn),他的第二部分的演奏與第一部分相比更為輕快,但對比弱化了一點因為本身第一部分的速度已經(jīng)很快了,但是他的演奏更有少女感。阿勞的演奏的版本與阿什肯納齊的版本相似之處還是比較多的,他們都是在第十四、十五小節(jié)做了漸慢,然后突出第二部分的輕快感,漸慢之后再接后一部分的演奏給人的聽覺更有反差感,這一點這兩位演奏家有異曲同工之處。在速度上阿勞和阿什肯納齊都差不多,但在強弱上阿勞更有三拍子圓舞曲強弱弱的對比,但是少了少女特有的俏皮感。阿什肯納齊在這個小曲子的演奏上更有少女感,前后部分的對比也更加強烈,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的反差很大,情感處理上更為細膩。三位演奏家的版本都很好,如果要選出一個,阿什肯納齊在這一首小曲的處理上更為細膩一些,同時也充滿了少女輕快、活潑的感覺。
第六首小曲的標題是《巴爾特之舞》,開頭的音采用突強來給人即將跳舞的緊張之感做出了鋪墊,三人在細節(jié)處理上也亦有不同。里赫特的開頭雖說是強音開頭,但他的開頭更為果敢,強音更為突出。第八個小節(jié)開始弱下來,這時在速度上也慢下來了很多,雖說增強了對比感,但是有點過慢給人有一種拖拉之感,音樂流動忽然之間變得緩慢。同理他的第二十二小節(jié)也是處理的過慢,在音樂上流動感不強。再來看看阿勞的版本,開頭同樣是突強開頭與譜面標注沒有什么差異,但在第八小節(jié)開始弱了下來,但與其他兩位演奏家不同,阿勞在這里并沒有做漸慢的處理,而是與開頭一樣的速度進行快且弱,到了第二十二小節(jié)也是如此弱且快速進行,沒有做慢速的處理,雖說中規(guī)中矩鋪面也并未標注要漸慢,但給人沒有強烈的對比感。阿什肯納齊的版本是我最喜歡的版本,在第八小節(jié),他給了一個rit的處理,但是剛剛好不快也不慢,剛好與前七個小節(ji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聽覺上讓人更加享受。
這首小曲的標題是《交換假面》描述的是在舞蹈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交換假面的場景。阿什肯納齊和阿勞兩個的版本在速度上是較為一致的,處理上前八個小節(jié)也略微相同,以快慢快的速度進行。但是到了第二部分開始,阿什肯納齊在第八小節(jié)結(jié)束停頓的時間過長,然后才接到第九小節(jié),第二部分主旋律開始也是漸弱到漸強來突出主旋律的感覺,但是整體上有一點太慢有點拖拉,細節(jié)不夠細膩。再來看阿勞的版本,他在第八小節(jié)結(jié)束后也有一個小的停頓,但是這個停頓的時間剛剛好,不慌不忙剛剛好銜接第九小節(jié),進入主旋律的進行。阿勞的版本同樣對于主旋律是漸弱到漸強,漸慢到漸快的處理,到了最高音的降B,他更加突出這個音,在音樂走向上到了高潮部分,他給了這個音在旋律線條的最強音并在這個音出現(xiàn)之前做了一點停頓都是為了突出這個音。這個小曲子在阿勞的版本中更加出彩一些,細節(jié)更為細膩,張弛有度。
三位鋼琴大師都各自有各自的處理,每一位大師的處理與演奏家在錄制這首曲子時的年紀、社會背景、思想有關(guān),演奏家在不同的時期對于曲子的理解也有不同,此次聽到的音頻是演奏家在特定的一個時期的處理。我們在欣賞曲子時要從曲子的美學角度出發(fā),聽到好聽的曲子,我們要知道好在哪里,為什么好?去認真聆聽,用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