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田北北 宋文芳
生活的樂趣是什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抑或是物質享受、抑或是閑淡舒適、抑或是漂泊。但是對于年已八旬的張懿院士來講,生活的樂趣只有一個,就是追求科學的真諦并賦予生產實踐。
張懿院士一直覺得自己虧欠國家很多,雖然研究成果豐碩,可是她卻依然認為,自己做的沒到位,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她的生活相對于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過于清切辛勞。但她卻覺得,虧欠國家和人民的這份心理壓力,是催促她默默前行的動力,她就是從這里面體會到了生活的真諦與情趣。
張懿 綠色過程工程與環(huán)境工程專家,我國清潔生產技術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原籍遼寧省遼陽市,1939出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63年畢業(yè)于東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yè),1989--1990在瑞士伯爾尼大學進修環(huán)境工程,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技術委員會主任。70年代末期,開拓了資源—材料化學化工與環(huán)境工程交叉的綜合研究方向,還主持了國家八五攻關的第一個清潔工藝項目,兩個“973”項目。90年代初在中國科學院開拓了清潔生產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新領域,對環(huán)境與綠色過程工程交叉學科建設與傳統(tǒng)產業(yè)向綠色/循環(huán)/低碳轉型的技術支撐與循環(huán)經(jīng)濟工業(yè)生態(tài)網(wǎng)絡設計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獎5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發(fā)表SCI收錄論文250余篇。獲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80余項,培養(yǎng)博士、碩士研究生80余名。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懿1963年大學畢業(yè)進入中科院工作,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我國綠色過程工程與環(huán)境工程專家,中國清潔生產技術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數(shù)十年來,她的生活目標只有一個——做項目、搞科研。
現(xiàn)在的她,只要身體條件尚可,每天都會早早來到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的辦公室,這里和家里相比,更讓她留戀。將近20平米的辦公室內,到處都是書山卷海,簡陋的沙發(fā)、油漆斑駁的椅子是這間不大的屋子內僅有的家當。
在書桌上,擺放著一塊壽山石,這是她過生日時,上百名學生集體聯(lián)名送給她的禮物,石頭背面鐫刻著學生們的名字?!斑@是我最喜歡的禮物,能夠把學生們教好,讓學生們學有所用,讓他們成才,讓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報效國家就是我最大的心愿?!睆堒舱f。
因為脊柱壓縮性骨折未愈,久坐之后,她的腿就會麻木,每到這個時候,她就會一手撐著桌子,一手扶著椅子把手,顫巍巍的站起來,踱步到窗前遠望休息。
“我現(xiàn)在身體不好,很著急,當初的科研項目,還有很多沒有達到預期,我想趕快把其中的缺陷彌補。國家給了我很多榮譽,我卻虧欠國家?!?/p>
“我們這一代人,沒有其他的追求,我們想要的就是把研究做好,完成自己承擔的事,我們應該為國家多做貢獻?!睆堒苍菏空f。在同事們的印象中,她似乎沒有輕松的逛過街、沒有輕松的去各處旅游的時候。幾十年來,她并不覺得日子過得枯燥,相反,這樣清新的生活是她心態(tài)平衡的享受。
她最大的擔心,是現(xiàn)在的年輕科研工作者不能甘于清貧,不能抵御金錢的誘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考慮利益第一,這是成就一流人才的最大阻力?!爸袊枰灿谇遑毜目蒲泄ぷ髡?,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就是對國家最大的回報,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不計報酬不計代價地走下去。”曾經(jīng)在國外讀書的兒子,原想留在國外發(fā)展,但是被她一封封措辭嚴厲的書信命令回國,不僅如此,她還要求兒子不許講究物質生活,不許改國籍,只許埋頭工作。
在她的思想中,目前中國的科研工作過于注重價值研究,卻忽略了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才是一切的根本。一切唯價值論,就會賦予科研更多的利益導向。“安心做好自己,安心把成果做好,讓國家的科技發(fā)展越來越先進,一個科研工作者才能安心。”
6月10日,是張懿院士八十歲生日,在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的一場學術會議上,她的同行、同事、學生們借此契機向她祝壽。問起她的生日愿望,她的回答是“我現(xiàn)在就是希望能把科研成果產業(yè)化升級的欠賬給還上,這不是簡單的成果鑒定、驗收、報獎,而是要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
數(shù)十年來,她主持過的大小項目都已經(jīng)圓滿通過國家驗收,并獲得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但在她看來,通過驗收不算交賬,真正的交賬是拿出讓國家、企業(yè)、工人、老百姓都滿意的答卷。
張懿院士接受本刊社長宋文芳(中)、采編部主任田北北(左)專訪
張懿院士與博士生討論課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綠色過程工程與環(huán)境工程專家張懿
上世紀70年代末期,張懿開拓了資源—材料化學化工與環(huán)境工程交叉的綜合研究方向,把資源與材料化學化工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融合滲透到環(huán)境工程領域,在重金屬污染控制與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新技術和應用工程,在海內外產生重要影響。1978年,在領導的支持下,她組織鎳鉻廢棄物再循環(huán)課題組,致力于解決我國航空發(fā)動機渦輪葉片電化學加工產生的污泥環(huán)境污染問題。
六價鉻等重金屬污染的后果極其嚴重,對農作物會產生積累性損害,可能使人致癌、致畸。盡管這項治理技術拿了發(fā)明獎,但張懿認為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推動技術產業(yè)化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當時他們進一步開發(fā)了鉻鹽的液相氧化法清潔生產技術示范項目,但這一新技術的產業(yè)化有極高風險,沒人愿意去做,張懿愿意。組織項目做示范工程困難很大,急得她生病,得了黃疸。發(fā)動機制造廠在大山深處,她每天拖著病體翻山越嶺去上班,渾身上下一點力氣也沒有,為了不給團隊拖后腿,她每天比別人都更早出發(fā)。大家勸她去看病,她帶回的消息卻是,“醫(yī)生說不會 傳染,我們先把工作完成”。
上世紀90年代初,她在中國科學院開拓了清潔生產技術的新領域,由工業(yè)污染末端治理轉向清潔工藝源頭減排和全過程污染控制研究,在國內外首次提出的亞熔鹽非常規(guī)介質高效反應分離新系統(tǒng)和綠色化學化工新過程,已拓展到鉻、鋁、釩、鈦、鈮、鉭、鋯等多種兩性金屬難處理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的普適性理論和共性技術,在鉻、鋁、釩化工等行業(yè)清潔生產原創(chuàng)性替代技術,已取得萬噸級示范工程成功;在環(huán)境電化學生物耦合技術、碳基催化臭氧氧化技術、精餾與萃取分離技術等具有化工過程強化環(huán)境技術鮮明特色,已實現(xiàn)廢水資源化、無害化工程推廣應用。
近十年,她一直在研究活性氧在重化工清潔技術中的理論和實踐應用,希望能夠通過這一技術讓物質資源的轉化過程變得更加清潔、高效。盡管5萬噸釩鉻共提工程已經(jīng)被工信部列為綠色制造典范項目,但張懿認為,這項工作還有升級的空間。
每每聽到“還欠賬”的說法,張懿課題研究組里的學者們都會說,“張老師總是對自己要求那么高?!被蛟S正因為這份“還欠賬”的思想,鞭策他們這代科研工作者們不斷取得傲人的成績。
“讓我攢錢、讓我去海邊別墅療養(yǎng),我根本沒有那個想法,那不是我們這代科研工作者想要的生活,為國為民多付出一些,用自己的成果回報國家是我們這代人的價值觀?!?談到對自己專業(yè)領域的規(guī)劃,她會充滿激情地告訴每位來訪者,“有!有!有想法。”
在本職工作外,張懿還兼國家環(huán)境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E輯:技術科學》、《中國環(huán)境科學》、《Fronti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等期刊編委。每每談到工作,張懿院士都很自責,總覺得是自己的身體不好影響了科研,“我就想趕快把病治好,讓自己把賬還上,我已經(jīng)八十歲了,我做的還很不夠,我要趁著自己還能動,還賬?!?/p>
張懿院士在實驗室指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