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敏
摘 要: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宗教神仙故事。這些故事主要可劃分為“神的賞罰”和“神奇婚姻”兩大類型。它們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上承襲了中國民間故事的敘述模式,但在具體的敘述中又融入了蒲松齡個人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追求。在它們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國民間神仙文學傳統(tǒng)以及蒲松齡勸善懲惡、自救療傷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
關(guān)鍵詞:聊齋志異;蒲松齡;故事類型;宗教神仙故事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短篇文言志怪小說的杰出著作。在這部作品中,蒲松齡創(chuàng)作了不少以神仙為主要角色的故事。這些故事或是側(cè)重闡述人與神的互動,或是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可統(tǒng)稱為“宗教神仙故事”。據(jù)統(tǒng)計,《聊齋志異》中約有497篇作品,其中宗教神仙故事約有119篇,占全書總篇數(shù)的四分之一。
筆者嘗試將《聊齋志異》中的宗教神仙故事抽取出來,發(fā)現(xiàn)其中大部分帶有濃厚的民間故事色彩,它們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上承襲傳統(tǒng)民間故事的敘述模式,并呈現(xiàn)出一定的類型化。
本文基于前人對中國民間宗教神仙故事類型的研究,通過對《聊齋志異》中的宗教神仙故事進行分析,認為其主要可劃分為“神的賞罰”和“神奇婚姻”兩大故事類型,并從類型研究的角度出發(fā),嘗試探索其對民間故事的繼承與發(fā)展,進而探尋其背后蘊含的創(chuàng)作動因。①
一、“神的賞罰”
“神的賞罰”即是以“神仙對凡人的賞罰行為”作為主要敘事線索的一類故事。在《聊齋志異》中,涉及“神的賞罰”主要有兩類故事。
(一)“神仙考驗”故事
“神仙考驗”是宗教神仙故事中的重要題材。這類故事敘述模式一般是神仙考驗凡人,設置關(guān)卡,這些關(guān)卡可能是困難險阻,也可能是重重誘惑。而故事的結(jié)局亦趨于兩面。在《聊齋志異》中,《吳門畫工》和《嶗山道士》便是典型的“神仙考驗”故事。
傳統(tǒng)“神仙考驗”的核心在于“試探人心”,涉及的考驗范圍極廣。但在《聊齋志異》中,“神仙考驗”故事主要分為“仙人回報”和“冥府懲戒”兩種類型。這兩類故事的敘事線索都是“神仙根據(jù)主人公的行為舉措而進行賞罰”,只不過結(jié)局不同。
“仙人回報”故事的敘述模式往往可分為兩步:①仙人遇難,凡人行善;②仙人回報。以《雷曹》為例,樂平鶴救助饑餓的行人,而那人其實是被貶謫的雷公。后來雷公幫樂平鶴解了他“命中無子”的厄運。行善者得到善報,反之行惡者亦會受到應得的懲戒?!摆じ畱徒洹毙凸适碌臄⑹瞿J揭话阋卜譃閮刹剑孩俜踩俗鲪?②仙人懲戒?!渡酢贰断蜿健返绕蓺w為此類。
《聊齋志異》的宗教神仙故事雖以“神仙考驗”為名,但自始至終都貫徹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原則。蒲松齡筆下的“神仙考驗”類型故事,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德行考驗”故事。
(二)“點化成仙”故事
“點化成仙”故事也是宗教神仙故事中的重要題材,但與“神仙考驗”故事不同的是,“點化成仙”的結(jié)局往往是確定性的。其敘述模式大致可分為三步:①仙道以仙術(shù)點化凡人;②敘述凡人的神奇經(jīng)歷;③凡人最終多半悟出人間虛幻,棄世入道?!冻上伞贰顿Z奉雉》等篇便是典型的“點化成仙”故事。
傳統(tǒng)“點化成仙”往往是以滿足凡人欲望為著筆點,而在《聊齋志異》中,主人公更多是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的虛偽與黑暗而選擇棄世入道。這種行為模式與其說是看破,倒不如說是逃避。如《賈奉雉》篇中,賈奉雉因考場不公而憤然遁跡,后來他雖因俗緣未斷而重返人間,卻又再次遭遇他人中傷,自此徹底擺脫人間羈絆。對現(xiàn)世各種黑暗丑惡現(xiàn)象的厭棄否定,才是賈奉雉最終棄世成仙的主要動因。
此外,傳統(tǒng)“點化成仙”目的在于點化有緣人脫離俗世。但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并沒有讓這些得道成仙者完全拋棄俗世人倫。以《白于玉》為例,吳青庵被度化成仙后,仍然出手解救了被寇賊圍攻的兒子,并于危難之際保全家人。換言之,《聊齋志異》中的宗教神仙故事雖是以出世神仙為題材,但其落腳點卻往往歸于俗世。
二、“神奇婚姻”
“神奇婚姻”即是以“人神相戀”為主要敘事線索的一類故事。在《聊齋志異》中,涉及人神相戀的篇目較多,筆者在這里僅分析最典型的兩種故事類型。
(一)“仙女下凡”故事
“仙女下凡”即是指仙女與凡間男子相戀,其敘述模式一般分為兩步:①凡人因某種原因得到仙女眷顧,雙方結(jié)為連理;②仙女在凡間期滿,離去。《蕙芳》《云蘿公主》等皆屬于此。
但與傳統(tǒng)“仙女下凡”略為不同的是,《聊齋志異》中的仙女同時也致力于改善凡間男子的物質(zhì)生活。如《蕙芳》篇中,仙女蕙芳因馬生真誠厚道而下嫁于他。馬生自此生活煥然一新,吃喝不愁。十幾年后,蕙芳回歸天庭,馬生則另娶秦氏。蕙芳的出現(xiàn)與其說是為了與馬生相戀,倒不如說是為了將馬生從生活貧苦的窘境中拯救出來。
美麗婀娜的仙女們自愿下嫁,原本觸不可及的仙人成為生活中的伴侶。這種理想化的故事類型一直受到中國民間的青睞。而在《聊齋志異》中,“仙女下凡”不僅僅是人神相戀的契機,同時也是改變凡間男子貧苦生活的轉(zhuǎn)折點。
(二)“凡男遇仙”類型故事
“凡男遇仙”即是凡間男子因某些契機而偶遇仙人,與之相戀?!跋膳路病倍嗍且韵膳疄閿⑹鲆暯?,而“凡男遇仙”則往往以男子為敘述視角。其敘述模式一般分為三步:①凡人偶入仙境,遇見仙女;②凡人得到仙女眷顧,結(jié)為連理;③凡人留戀人間,再度返回?!遏骠妗贰斗鄣返绕允堑湫偷摹胺材杏鱿伞惫适?。
有趣的是,在大多數(shù)“凡男遇仙”故事中,凡人回到人間后往往無法重回仙境,甚至有時出了仙境就被迫隔斷與仙女的聯(lián)系。但在《聊齋志異》的《竹青》篇中,凡人魚客與漢江神女竹青結(jié)為連理后,偶因受傷回歸人世。故事至此本應告一段落。但蒲松齡巧妙地借助物質(zhì)媒介使魚客獲得往來于神府與凡間的神奇能力,從而使得這一殘缺模式有了完美的結(jié)局。
可見,在《聊齋志異》的“神奇婚姻”故事中,主人公多是懷才不遇的書生,他們在人神相戀這一互動中同時獲得了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雙重滿足,故事的走向也漸漸趨向于完美結(jié)局。
三、創(chuàng)作動因
《聊齋志異》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斑斕多彩的宗教神仙故事,實非偶然。結(jié)合前文的作品分析,筆者主要將其創(chuàng)作動因歸為三大方面。
(一)文學傳統(tǒng):中國民間神仙文學的影響
中國古代小說自出現(xiàn)以來,便與民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而中國由來已久的神仙信仰,更使得一系列宗教神仙故事成為中國民間文學的重要部分。
這些宗教神仙故事往往是幻想與實際的混合。在故事中,作為主要角色的神仙被賦予了神圣色彩,與此同時,他們又充當人間正義的代言人,懲罰世間奸邪,成為人民在苦難之中的精神寄托。在長期的民間流傳與演變中,宗教神仙故事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故事類型,并且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創(chuàng)作。
(二)社會背景:神仙信仰與現(xiàn)實亂世
蒲松齡生活于山東淄川,這里自古便有無數(shù)神仙方士傳說。而與玄妙的神仙世界相對應的,則是明末清初動蕩不安的現(xiàn)實社會。蒲松齡生于明末,成長并生活于清初。他一方面看到的是朝代更迭帶來的動亂和苦難,另一方面感受到的則是封建王朝末世下的黑暗與腐敗。因而在他的筆下,主人公多是因為對現(xiàn)實的黑暗腐敗感到厭惡,才棄世而走向修仙之道。
在這些故事中,蒲松齡借助神仙之說構(gòu)筑了一個神秘世界,看似使人們的愿望得到短暫的實現(xiàn),實則卻是將虛無縹緲的美好幻想與無力反抗的現(xiàn)實苦難交織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
(三)作家創(chuàng)作:個人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心態(tài)
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首先是受到他個人興趣影響。他坦稱自己“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逼浯?,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也與他本人“勸善懲惡,儒者救世”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有著密切聯(lián)系。作為一個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傳統(tǒng)儒者,蒲松齡清醒地看到整個封建價值體系的不斷崩潰。他將教化民眾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卻苦于無法在現(xiàn)實中付諸實踐,只能寄托于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在他的筆下,不食人間煙火的宗教神仙反而成為勸善懲惡、維護道德倫理的正義者。
最后,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也受到他“文人自救”心態(tài)的影響。他少年得志,卻屢應鄉(xiāng)試不中。考場失意,生活困窘,對蒲松齡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他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精神需求都得不到應有的滿足,這迫使他只能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來尋求精神上的自我療傷。因而,在《聊齋志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身上寄托著作者的個人需求。
四、結(jié)語
概而言之,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宗教神仙故事。在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上,這些故事與中國民間宗教神仙故事有著極為相似的敘述模式。而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中,它們又融入了作者勸善懲惡、自救療傷的創(chuàng)作追求。蒲松齡在既有的故事框架中積極地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從而造就了這一篇篇閃耀著民俗色彩同時又承載著作家個人思想的佳作。從更深層次而言,它們很好地反映了這部文言小說集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雙重結(jié)合的特點。
注釋:
①論文所摘選的作品以上海古籍出版社《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1978年版為準。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蒲松齡著,朱其鎧主編.(全本新注)聊齋志異[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3]蒲松齡著,趙伯陶注評.聊齋志異詳注新評[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M].商務印書館.1999.
[6]吳九成.《聊齋志異》與道教[J].蒲松齡研究.1995,(1).
[7]戰(zhàn)化軍.《聊齋志異》與民間神靈[J].明清小說研究.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