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仁
《滇池》文學雜志創(chuàng)刊四十年了,時間過得真是太快,轉眼到了不惑之年。
作為一個堅持文學理想,搜尋和培養(yǎng)文學苗子,助長他們成才的《滇池》來說,正是如日中天。像萬溪沖百年的梨樹那樣,有著敦實的樹干,撐著繁枝,鋪滿綻放枝頭的梨花,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企盼著來日累累的碩果。
四十年,《滇池》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走來,為春城的百花園里增添了一朵艷麗的紅山茶。
四十年來,《滇池》邁著堅實的步伐,砥礪前行,見證了改革開放后昆明市的巨變,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業(yè)取得的成果?!兜岢亍访鎸θ招略庐惖淖兓怕曋幐?,展現(xiàn)了昆明市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取得的成果。
四十年來,我抹不去與《滇池》的那段情結:記得 1968年退伍回來,分配到一家工廠當了工人。由于愛好,喜歡寫點豆腐干大的東西,在報端偶爾登出。那時,昆明市有個刊物叫《工農兵演唱》的小冊子,是內部發(fā)行的。由洛汀、陳戈華、黃傳昆等編輯。
在一次毛澤東思想宣傳站舉辦的創(chuàng)作學習班上,我與同年參軍、同在 13軍里當兵的張明和李敦偉邂逅,他倆都在站上工作。一次,我到站上給洛汀老師送稿時,得知市里要辦一個公開發(fā)行的文學雜志,我們幾個參加過創(chuàng)作班的文友奔走相告,今后有了自己的文學園地,真是萬分高興。當我們在勝利堂宣傳站所在地得到第一期《滇池》創(chuàng)刊號時,聞著還散發(fā)著油墨味的《滇池》雜志,真是愛不釋手。后來,敦偉調到《滇池》雜志社工作。我送給洛汀老師的小說《這兒鮮花盛開》,結果如何,不可而知。這期間,省里也準備恢復《邊疆文藝》刊物,之前出了兩期《工農兵文藝》試刊,我拜讀了包鋼的小說《背牛的人》后,寫了篇《民族團結的贊歌》的評論被選登了。
后來,我由車間調到廠工會。一天,李敦偉來廠跟我說:《滇池》要擴大訂戶,能否幫忙宣傳雜志一下,我爽快地答應了。在旁的幾個同志也熱心,說動就動。車間里的工人師傅聽到《滇池》雜志感到很新鮮,名字很熟悉,弄不清是什么?我們就向他們解釋,說《滇池》雜志是市里辦的刊物,是以前都未曾有過的。有些老工人文化不高,我們就說,訂本雜志讓娃娃們增加知識,大有益處。可以幫助閱讀和寫作文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他們對文學的愛好。在共同努力下,《滇池》雜志的訂閱數(shù)達四十多份。當我們把訂單交到北京路郵局時,工作人員驚訝地問:你們咋個會有這么多讀者?我們笑著說,全國只有一個滇池,住在昆明,滇池就在身邊,門前的街子嘛。當每期《滇池》雜志送到廠工會時,我們當天就送到各車間訂戶的手中,看到他們在機床旁用棉紗把沾滿油污的手擦干凈才接過雜志。時間長了,養(yǎng)成了習慣,一位老師傅說,快到時間了,娃娃都會問:咋個《滇池》還不來!我也訂了一份《滇池》,閱讀時,看到熟悉的,或是一起參加過創(chuàng)作學習班文友的作品在《滇池》上登出時,我都先
睹為快,如王晶寫的小說《鬼屋》就是去市工會辦事的書林街上買的,路上邊走邊看。我為他的進步感到高興。事后,他對我說,讀書真有好處,對寫作大有幫助。
一次,敦偉來廠有些匆忙地說:《滇池》這次增印了插頁,多印了些,能否幫忙“解圍”一下。我想:為《滇池》做點事也是應該的,是舉手之勞的事情。我跟他到編輯部取插頁,碰見了主編王偉老師,他在宣傳站時我就認識了。那時,編輯部設在東風路檢閱臺下面,條件差,很簡陋。想不到《春城晚報》的編輯羅建琳也在這里,我有些驚訝,她怎么會到這里?她說,喜歡這里的工作,搞文學編輯更有意思。我看了看周圍,這兒編輯不多,人人都在忙著手上的工作。
我提著一摞插頁回到廠里,立即和同事朱文輝趁下班時,到曉東街南屏電影院前吆喝起來:“美女像,美女像,快來啰……”來往人群見我們兩個大男人在賣美女像感到好奇,上前一看,不是港澳明星照,問我們這美女是誰?只得順口打哇哇:“滇池美人?!钡诫娪吧鰰r,插頁一售而空。事后方知這美女是云南人,是電影廠《傲蕾一蘭》劇組來昆選演員,可惜未能讓導演選中。當年文學雜志拿美女作插頁的極少,《滇池》雜志可謂時尚,也讓我倆時尚了一場。
后來敦偉被借調到北京,在《人民文學》編輯部工作,他每期都給我寄《人民文學》推薦佳作,讓我擴大視野。這除了戰(zhàn)友情,還有一份文學情,這里我真誠地感謝他。
為了春城更加美麗,我調到煤氣公司工作。那時為讓春城人民改變每天用蜂窩煤,生活在煙熏火燎中,用上煤氣,改善環(huán)境,空氣更加新鮮。公司人員全力以赴,讓晚了一個世紀的昆明,用上了優(yōu)質能源,節(jié)省了能源。
當時我才想起訂閱《滇池》雜志的事情,跑了好幾個郵局,都說雜志早已自己發(fā)行了。在你忙他忙我也忙的情況下,與滇池失去了聯(lián)系。后來搬到人民東路后,才發(fā)現(xiàn)竟與《滇池》雜志編輯部近在咫尺,真是喜出望外,辦完訂閱手續(xù),立馬得到了雜志??粗煜さ姆饷妫劬νA粼诘嶙稚?,當年為這一劃還爭論過呢。有天門房通知我去拿印刷品,一看是郵寄來的《滇池》,我忙送回,并告之以后自己來拿,免得浪費郵資,現(xiàn)在辦刊物不容易,能省就省點。后來,編輯部搬到呈貢新區(qū)政府大樓去了,那時地鐵在建,往返一次乘公交車半天時間就花費掉了。幸好時間不長《滇池》又回到了文藝路,兩頭辦公,方便了作者和讀者。
后來,我把五萬多字的習作手抄稿《路》送到編輯部,王坤紅老師不因文字冗長字難認,認真看了,還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修改意見,幫我改了錯別字,讓我深受感動。在六十年代,習作者對退稿信是司空見慣了的,那時多是印刷的,也有熱誠的編輯和名家親筆寫的,寥寥幾個字也讓人熱血沸騰。
《滇池》編輯部對讀者的稿件如此認真負責,精神可佳,令人振奮。編輯部還把《談話錄》《昆明詩歌》《昆明小說》《滇池獲獎作品讀本》,張慶國老師的《如鬼》,包倬老師的作品雜志贈與我。在此,感謝他們對我的關愛。從閱讀中我深知,要多讀、多寫。從 2007年開始。我先后參加過幾本戰(zhàn)友紀念冊的文字工作,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這都是和《滇池》雜志編輯老師們的關心和鼓勵分不開的。
退休多年后的一次偶遇,見到昔日在廠的張師傅,寒暄中得知他兒子成年后,也沒找工作,而是在網絡上寫東西,追求兒時夢想。用手指在鍵盤上敲擊出美妙的字語,還累有成果。在物欲化日夜膨脹的今天,我對這個年輕人肅然起敬。
每當我來到滇池畔,涼爽的風吹拂著臉龐,耳邊響起浪花傾訴的細語,我在沉思:仿佛看到了鄭和遠航的帆影,聽到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看到睡美人正在蘇醒……如今鬂發(fā)幡然,仍對文學童心不泯,平時讀讀想想寫寫,把要說的話寫在稿紙上,日積月累寫出了習作《茶花雞》。俗話說,再丑的媳婦也要見公婆,何況《滇池》雜志是文學愛好者的園地。于是,我將它送給編輯部,聊表心意。
四十年了,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間。《滇池》雜志換了一茬又一茬的編輯人員,不忘初心,傾注心力,忘我勞動,培養(yǎng)出了一批文學新人。我認識的文友褚嘉驊的第一篇小說《眼鏡》就是在《滇池》雜志發(fā)表的。從此,他筆耕不輟,投入到紀錄片編導工作中,二十多年來,拍攝了 20多部優(yōu)秀紀錄片,如《毛澤東》《使命》《新西藏》以及文獻片《中國道路》等,本人曾被評為“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四個一批人才獎”。拿他的話說:這輩子與紀錄片結緣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兜岢亍冯s志,任重道遠。在新時代春風的沐浴下,《滇池》將會涌現(xiàn)出更多的新人,創(chuàng)作出為新時代、為夢想,抒寫出與時代同行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