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曄
摘要: 在參考考古學家馬承源先生“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古考察和實驗”一文的基礎上,提取漢代青銅蒸餾器可供開發(fā)的實驗素材,并與不同時代蒸餾裝置進行比較和分析,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蒸餾、分餾和水蒸氣蒸餾的原理、操作事項以及三種蒸餾方式之間的差異。本例從我國古代的科學文化中發(fā)掘教學素材和促進學生對傳統(tǒng)科學文化的了解等方面做出初步嘗試。
關鍵詞: 蒸餾; 分餾; 水蒸氣蒸餾; 青銅蒸餾器; 實驗素材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9)6009304??????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B
當代科學脫胎于西方文明這一母體[1],整部科學發(fā)展史幾乎是一部西方近代發(fā)展史,這也是科學史融合于我國理科教學的障礙之一。在西方的初等教育中,教學內(nèi)容的背景文化層次與所對應的學生的年齡相一致,而我國學生的成長背景是東方文化,是否可以嘗試選取我國傳統(tǒng)科技發(fā)展的相關素材融入教學?李約瑟曾提出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在把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于人的實際需要方面,中國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2]。本文嘗試從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漢代青銅蒸餾器”中提取適合高中化學“蒸餾”的相關教學素材。
1?漢代青銅蒸餾器簡介
20世紀末,上海博物館時任館長馬承源先生撰寫了“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一文,介紹了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漢代青銅蒸餾器(圖1)。經(jīng)過對其構造、
裝飾等方面的鑒定,這件青銅器應為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的器物,出土地點不詳,由馬先生從上海冶煉廠的廢銅中揀選后發(fā)現(xiàn),另有一類似的漢代蒸餾器存放于安徽省博物館(天長縣漢墓出土)。
該青銅器的整體形象與漢代用釜、甑組合成的“甗(圖2)”相似,經(jīng)馬承源先生測量,甑釜合體通高455cm(455cm的高度不含蓋,蒸餾器蓋業(yè)已遺失,后來馬先生因?qū)嶒炐枰謩e做了高10cm和13cm的蓋子)。青銅蒸餾器上方“甑(圖3)”體高211~223cm,內(nèi)徑262~299cm,凝露室容積7500mL,在甑內(nèi)壁的下部(圖4)有常見的箅(箅徑177cm,箅的網(wǎng)格形孔較小,為12與11根筋條交叉鑄成),另有一圈穹形的斜隔層(弧形邊寬26~29cm),可積累蒸餾液(貯料室容積1900mL),而且弧形邊的上面和甑壁連接處形成一周槽,槽道上開有一空洞,洞外連鑄一個向下傾斜的排流管(注: 漢代“甗”沒有排流管)向外導流,排流管長41cm,內(nèi)徑1~13cm;下部“釜(如圖1、圖5下所示)”體高262cm,口內(nèi)徑174cm,腹外徑311~313cm,注液管長67cm,直徑38~42cm,注液管下端至底部實測容積10500mL[4]。
2?用漢代青銅蒸餾器進行蒸餾實驗
裝置分析
“漢代青銅蒸餾器”上方的甑與一般漢式甑(如圖2上部所示)的不同是,它除了有網(wǎng)格形的箅以外,在箅的上面與內(nèi)壁連鑄有一周微呈凸弧形的邊和箅之間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空間,蒸發(fā)的氣體通過箅孔遇甑壁冷凝成液體后流向槽道聚集起來,通過排流孔排出甑外,這就是一個蒸餾的過程。
實驗1: 燒酒、黃酒的蒸餾濃縮
為了保護文物的安全,馬承源先生按圖1做了一個青銅質(zhì)的復制品[6],分別用515°燒酒和155°黃酒為蒸餾原料直接置于釜中加熱蒸餾(室溫: 11℃),為了增強冷卻效果還在蓋上澆有冷水和蓋濕冷的布塊(類似圖6中水冷作用)。實驗結果: 蒸餾出燒酒794°、黃酒425°??梢姡撉嚆~蒸餾器對高度、低度酒液能起到蒸餾的作用,但該實驗并不是用來證明我國漢代就有制作蒸餾酒的工藝[7]。
“蒸餾”教學的素材提取
在高中化學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部分,可以通過不同時代蒸餾裝置(如表1所示)的比較,概括蒸餾裝置的共同之處和各自的特點,進一步了解蒸餾的原理和裝置特征,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相似概念的辨析。例如,蒸餾和蒸發(fā)最大的區(qū)別是,蒸發(fā)只是溶劑的氣化,而蒸餾卻是加熱氣化和冷凝的聯(lián)合操作。這種聯(lián)合操作的發(fā)展可以從表1的比較中得到啟發(fā): 不同時代的蒸餾裝置在熱源選擇、冷凝方式上各有不同,但都包括加熱裝置和冷凝裝置。
3?用漢代青銅蒸餾器進行分餾實驗
裝置分析
實驗1的蒸餾過程中該蒸餾器的“儲料室”(在“箅”的上面與內(nèi)壁連鑄有一周呈微凸弧形的邊和箅之間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空間)并沒有起到太大作用??紤]到乙醇和水的沸點差異并不大(相差約22℃,小于25℃),如果在“儲料室”內(nèi)填放密集的填料,釜內(nèi)的酒液與其他待蒸餾的液體加熱后通過填料層,可以起到簡單的分餾作用[10],即酒液蒸氣一部分上升冷卻后冷凝,另一部分在填料層(起到“分餾柱”的作用)內(nèi)回流后再上升冷凝,二者混合后可以提高酒液的純度。
實驗2: 用紗布、絲瓜筋做“填料”進行分餾
馬先生為了驗證分餾作用[11],用5kg的98°崇明老白酒做原料,對是否用填料做了若干對比實驗,其中一組實驗數(shù)據(jù)摘錄如下:
(1) 紗布填料。當餾出液體積0~200mL時,不用紗布做填料蒸出酒406°,而用三層紗布做填料后蒸出酒496°。
(2) 絲瓜筋填料。當餾出液體積0~100mL時,不加填料蒸出酒194°,而用高度為10cm的絲瓜筋做填料后蒸出酒364°。
從上述實驗2的結果可以看出,漢代青銅蒸餾器已經(jīng)部分具備了分餾的效能。
“分餾”教學素材的提取
“蒸餾”和“分餾”是學生易混淆的兩個概念,而就裝置而言,“分餾柱”是二者最大的差別,分餾裝置一般有“分餾柱”,馬先生用“紗布”、“絲瓜筋”這些生活中常見物品代替了分餾柱,這是對分餾操作理解后最直接的遷移,即知道了“分餾柱”是用來做什么的,分餾的混合物各組分的沸點相差一般不大,簡單“蒸餾”較難做到完全的分離,而“分餾柱”的作用是提供了一個不斷冷凝回流的“場所”。青銅蒸餾器中的“紗布”、“絲瓜筋”與“分餾柱”一致之處便是增大了接觸面積并延長了蒸餾的時間,這就是“蒸餾”和“分餾”最大的區(qū)別。無獨有偶,烏爾斯塔督(Ulstadius)在1525年所作的介紹西方早期蒸餾技術的著作Coelum philosophorum中給出了早期酒精蒸餾罐[12]的圖片(圖7),顯示出較為原始的分(精)餾柱。
4?用漢代青銅蒸餾器進行水蒸氣蒸餾
裝置分析
不同于蒸餾和分餾,在利用漢代蒸餾器進行水蒸氣蒸餾時,“釜”中盛放的不是待蒸餾物品,而是水,起到水蒸氣發(fā)生的作用(類似圖8左側的部位6和圖9的下部);在“儲料室”上放置待蒸餾的物品(如傳統(tǒng)中草藥、香料等),下方釜加熱產(chǎn)生的水蒸氣對其分解,產(chǎn)生水蒸氣蒸餾作用,這與大慶師范學院張欣等在“一種新型水蒸氣蒸餾裝置的設計及應用”一文[13]中的改進裝置更加類似(如圖9所示)。此時需要將甑(圖1上部)上的排流管與釜(圖1下部)上的注液管對應地連接起來,并加以有效的密封(防止水蒸氣等逸散)。
蒸餾的結果可以將中草藥或香料中的高沸點物質(zhì)在100℃餾出,從而避免蒸出物的分解。
實驗3: 對天然香料的水蒸氣蒸餾
馬先生用桂皮和茴香等天然香料放在儲料室中進行水蒸氣蒸餾,結果分別蒸出了沸點為240~260℃(原文中標注的沸點是24~26℃[14],經(jīng)查其原文后的參考文獻《化學藥品辭典》第152頁,桂皮油沸點是240~260℃[15])的黃色桂皮油和沸點為160~220℃的黃色茴香油。
“水蒸氣蒸餾”教學素材的提取
水蒸氣蒸餾與普通蒸餾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水蒸氣發(fā)生”裝置和“安全管”。青銅蒸餾器通過上端排流管和下端注液管的連接解決了水蒸氣“發(fā)生”的問題(甚至可以看作是對圖9裝置的一種啟發(fā),當然此處只是巧合?。珱]有額外的“安全管”裝置,是否需要呢?這樣的比較和思考可以幫助深入了解水蒸氣蒸餾的特點。如果是完全密閉的蒸餾裝置,水蒸氣大量的產(chǎn)生勢必導致容器內(nèi)壓強的急劇上升,則“安全管”裝置就不可或缺,如果青銅蒸餾器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用該裝置進行水蒸氣蒸餾的假設是不成立的;如果能夠解決(可能與青銅材質(zhì)有關),該青銅蒸餾器的設計不得不說是巧奪天工,這個問題雖然只有用漢代青銅蒸餾器做過該實驗的馬先生能夠回答,但對三套裝置(圖1、圖8和圖9)的比較本身即可深化對水蒸氣蒸餾原理、操作注意事項的理解。
5?結語
綜合馬承源先生設計的3個與“蒸餾”有關的實驗,這件漢代青銅蒸餾器的用途可能是多方面的,既可以蒸餾酒,又可以蒸餾草藥中的有效成分(具體用途有待進一步考證),其中涉及的多種蒸餾技術加以合理加工可以用于“物質(zhì)分離提純”的新授課教學,也可以用于相關化學史校本課程的教學素材,甚至對部分大學基礎實驗課程的教學也是有啟發(fā)的。
應用中國本土化的科學史素材不僅更加符合我國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16],也可以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科技文化的認識。華覺明在《中國三十大發(fā)明》的序言中也提到:“漠視、貶低本國、本民族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成就,無視前人、后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精神(虛無主義)”和“夸大甚至虛構本國、本民族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業(yè)績,忽視甚至無視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和聰明才智(沙文主義)[17]”均不可取。作為一線教師,從我國古代的科學發(fā)展史中發(fā)掘教學素材是頗具開拓意義和深遠意義的,任重而道遠!
致謝: 感謝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張紅霞教授在開發(fā)中國傳統(tǒng)科學史教學資源等方面對筆者的啟發(fā)和支持!
參考文獻:
[1][2][4][6][10][11]?李約瑟. 張卜天譯. 文明的滴定[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176.
[3]?馬承源. 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古考察和實驗[J]. 上海博物館集刊, 1992, (6): 174~182.
[5]?林夏. 海昏侯墓出土蒸餾器, 中國白酒歷史提早千年? [EB/OL]. (2015-12). https://www. 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1403904.
[7]?羅志騰. 我國古代的釀酒發(fā)酵[J]. 化學通報, 1978, (5): 53~56.
[8]?Distillation by Retort [EB/OL]. (2005-12). https://commons. wikimedia. org/wiki/File: Distillation_by_Retort. png.
[9][12]?柏廷頓著. 胡作玄譯. 化學簡史[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175.
[13][14]?張欣等. 一種新型水蒸氣蒸餾裝置的設計及應用[J]. 化學教育, 2007, (11): 49.
[15]?高铦編譯. 化學藥品辭典[M]. 上海: 上海新亞書店, 1951: 152.
[16]?張紅霞. 教育重演論與中國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 1998, (2): 60.
[17]?華覺明, 馮立昇. 中國三十大發(fā)明[M]. 鄭州: 大象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