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任鵬
因證件丟失、忘記銀行卡密碼、沒帶現(xiàn)金等情況而遭遇尷尬,這樣的場景以后或將不復存在。隨著技術的提高,“刷臉”再也不是傳說中的“黑科技”,而將真正地走入尋常百姓家??磕樧咛煜?,也許不再是笑談。
日前,中國某企業(yè)對外表示,人臉識別支付已經(jīng)完成了從實驗走入商用的最后一步,不久之后就可以在線下門店中體驗到。
不僅在中國,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日本法務省7月4日透露,為減少審查官的工作量,日本計劃從2018年起,在客流量較大的成田、羽田、中部和關西4個機場,對本國出入境人群的審查啟用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來確認身份的自動門。
然而,在享受“刷臉”帶來的便捷時,也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安全問題。各企業(yè)應在推廣之前,把人臉識別存在的安全隱患解決掉,讓“刷臉”健康、安全地發(fā)展。
很多人臉識別企業(yè)號稱自己產(chǎn)品的準確率達到了98%、99%,但真的是這樣嗎?曾有一則花邊新聞,能夠說明人臉識別存在的問題。某富商被告上法庭,原因是有人買了他的房子,卻遲遲無法入住,因而提告,要求富商騰退房屋。可這房子并不是富商賣掉的,而是他的司機賣掉的。司機為何能賣掉富商的房產(chǎn)?究其原因,竟然是該司機冒充富商到公證處,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辦理了委托公證證明,委托另一人將房屋賣了出去。
人臉識別安全性高嗎?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利用特殊的電腦合成和渲染技術,把從社交媒體上收集到的若干照片,生成一個3D模型顯示在手機上。利用這個模型進行人臉識別測試,他們發(fā)現(xiàn)有高達4/5的被測安全系統(tǒng)在55%到85%的被測時間內,都可以被輕松騙過。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有限的照片質量也不高,有些還只是45度角的側臉。該實驗證明了人臉識別技術被高估了,所以在一些領域中應用時,不能只靠人臉識別,可結合指紋、聲音、虹膜等技術提高其準確度和安全性。
人臉有較強的可復制性,可以通過化妝、整容等方式“變成”另一個人。而且隨著仿真頭套、全息投影、人臉跟蹤等技術的發(fā)展,未來人臉識別攻擊的成本將大大降低,“黑客”會輕而易舉地攻破系統(tǒng),造成數(shù)據(jù)泄露事件,給數(shù)據(jù)安全帶來嚴峻挑戰(zhàn)。
不可否認,人臉識別的應用會帶來便捷的生活,但其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各公司在推廣技術之前應把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解決,切莫讓“刷臉”技術帶“病”前行。
(選自2017年7月1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