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TheWeek》周刊網站8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單身老年人尋找愛的北京公園“對這個地方,你必須了解的第一件事”,范玉萍(音)嚴肅地說,“是這里遠比你想象得更復雜?!狈墩诒本┠喜恳粋€中老年人經常聚集的公園內。他們三五成群地聊天、微笑或點頭,幾位處于人群中央的人甚至開始跳舞。
表面上看,一切似乎再平常不過。中國的公園向來是消遣好去處,對退休人員來說更是如此。但今天到場的人并非只是鍛煉或曬太陽:他們來這里是為了找到一個約會對象。
在天壇公園的一個春日下午,陽光透過楊樹投下斑駁的樹影。一群退休人員聚集在公園一隅:一些坐在從家里帶來的馬扎上,另外一些則坐在鋪著報紙的長椅上。音樂不停地從一個便攜式音箱中流出,一整天都有一對對中老年人翩翩起舞,現場還能聽到鞋底與水泥地之間發(fā)出的輕輕摩擦聲。
70多歲的范女士和她的同齡人親眼見證了中國發(fā)生的巨變。在中國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前,工作和婚姻就是生活。然而,隨著中國人變得越來越富裕,全國各地的離婚率也在逐漸升高。過去,中國人可以接父母的班或由基層領導為年輕人分配工作,其間既不需要申請也不參加面試。在舊中國,中國人的婚姻也同樣由雙方父母包辦。但如今流行的是自由市場式的約會“競技場”,天壇公園內的老年人必須為尋求最佳“伴侶”而相互競爭。
在這里,每個人頭腦中的首要問題是潛在伴侶的戶口,外地人而非北京人的身份不利于一個人的約會前景。這是因為北京等中國一線城市與農村鄉(xiāng)鎮(zhèn)之間存在明顯生活差異。不同的戶口還意味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飲食習慣,所有這些都等同于“合不來”和“難長久”——至少這群人這么認為。
在任何年齡段,找到一位約會對象或希望與之更認真相處的人皆非易事。而在北京,單身老年人還面臨一系列障礙。除有關戶口的務實考慮外,還要迅速且通常深入徹底地評估(潛在)伴侶的家庭背景。
55歲的退休人士張秋英(音)談起她在北京某公園的單身活動中結識的一位男士。后者是一名喪偶的退役將軍,這一身份引起離異的張女士的好感。張喜歡對方身著筆挺軍裝的樣子。在她看來,曾在軍隊服役意味著對方既能吃苦又愿意照顧人?!?/p>
(作者梅杰里·佩里,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