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嶺
日前,《華盛頓郵報》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美國對華政策大辯論呈現“代際沖突”》的文章,文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美國戰(zhàn)略界持續(xù)進行的對華政策大辯論正在產生一個逐漸清晰的“代際分野”。也許這篇報道的觀點略顯偏頗,但這篇報道背后的一個事實值得關注:在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圈里的“中國通”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新生代“中國通”在對華認知和外交政策主張上確實和“老一代”有明顯不同,而產生這種差異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學科訓練差異”。美國第一代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鮑大可等,他們大都與中國有著特殊的情緣。其后的基辛格、李侃如等人既有深厚的研究積淀,又大都是在參與美國對華決策過程中逐步成長起來,對中國問題有著較為全面的認識。而“新一代”中國問題專家研究的問題更加單一和細化,不少學者缺乏對中國歷史與現實系統(tǒng)全面的理解,早早成名的背后缺乏綜合性的研究積累支撐。
另一方面是“發(fā)展環(huán)境差異”。與老一輩相比,美國新一代中國問題專家的發(fā)展環(huán)境相對更復雜。在自媒體發(fā)達、西方民粹主義泛濫的今天,美國新生代學者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反全球化、反精英的社會思潮環(huán)境,不得不面對一個“不是精英塑造大眾輿論,而是大眾輿論塑造精英”的新型媒體環(huán)境,為了求上位和“博眼球”,部分新生代學者或刻意用極端的言論呼應政府以尋求進入政府機會,或刻意迎合部分民眾的新胃口,以達到“標新立異”的效果。
“中國通”們既是引導美國民眾認識、理解中國的窗口,也是中美兩國決策圈相互溝通、增信釋疑的橋梁。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過去40年中美關系的穩(wěn)定發(fā)展與美國老一代“中國通”們的付出和努力密不可分。美國新生代中國問題專家終將成為美國對華政策制定的中堅力量,我們需要關注和警惕美國新生代“中國通”正在形成的消極對華觀,其強硬偏激的對華政策觀點不僅會加劇中美兩國輿論氛圍的惡化,更會給未來的中美關系發(fā)展埋下戰(zhàn)略隱患。如何引導新生代“中國通”更加客觀理性地認識中國、看待中美關系發(fā)展,這是一個頗為宏大的問題。
首先,“百聞不如一見”。應讓更多的美國中國問題青年專家實地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讓他們感知到一個真實的中國。這種走訪不該只是走馬觀花,而是要引導他們深入到中國鄉(xiāng)村、廣大西部地區(qū)、扶貧攻堅的一線,深入到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沿。
其次,“理是越辯越明”。越是關系緊張的時刻,越是需要通暢的互動與溝通,中國學者應該更多地站出來,用學術語言去同美國同行交流與辯論,用更高質量的學術研究引導國際輿論。可以主動設置議題,通過聯合研究、共同發(fā)文等形式,引導更多的中美兩國新生代學者參與到中美關系發(fā)展走向的思考和辯論當中。
最后,“日久才見人心”。路遙方知馬力,美國新生代學者的成長成熟也需要一個過程,中美兩國學者都面臨著去研究一個未知的、全新的美國責任。大浪淘沙,隨著時間推移,美國新生代的中國問題研究者會在實踐中,在國際同行的公論中不斷檢驗和修正自己的觀點,大道之行,行之久者,在于順應歷史和人心。▲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