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瑤,唐均英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重慶,400016)
單孔腹腔鏡手術的理念優(yōu)于傳統(tǒng)多孔腹腔鏡手術[1]。與多孔腹腔鏡手術相比,單孔腹腔鏡手術具有術后疼痛輕、康復快、美容效果好等優(yōu)勢,尤其美觀優(yōu)勢是大多數女性患者選擇單孔手術的主要原因[2]。但其也具有技術難點,如器械的相互干擾、視野的局限等,限制了單孔腹腔鏡技術的廣泛開展[3]。此外,有學者認為,單孔腹腔鏡下三角操作關系的缺失,降低了手術操作性[4-7]。事實上,單孔腹腔鏡下的三角操作并未消失,只是操作角度變小,我們稱之為“小三角”操作。本文在臨床手術經驗及體外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形成“小三角”的一角兩邊三線,重點論述“小三角”操作模式在單孔腹腔鏡下的作用及實現途徑。
常規(guī)多孔腹腔鏡下,器械由不同位置進入腹腔,器械間可形成三角關系進行操作,即為三角操作(圖1A)。多孔腹腔鏡手術中以三角操作為主,交叉操作為輔(圖1B),交叉操作幾乎無用武之地,有經驗的術者甚至避免使用交叉操作,可謂“大三角小交叉”。這種情況在單孔腹腔鏡手術中發(fā)生了改變。單孔腹腔鏡手術時器械均經肚臍單一切口進入,遠端的三角關系減弱,但并未消失,只是角度減少,即為“小三角”(圖1C)。同時左右器械交叉操作可提供相對廣闊的操作空間(圖1D),可減少器械間的打架,更適合單孔腹腔鏡手術[8],可謂“小三角大交叉”。單孔相關的文章常提出單孔腹腔鏡下“三角關系”缺失的論斷。但我們認為“三角關系”只是減弱,并未消失。這種弱化的“小三角”操作在單孔中仍具有重要作用[2,9]。
單孔腹腔鏡的手術醫(yī)師強調更多的是交叉操作。我們的經驗是,“小三角”操作在單孔腹腔鏡手術中同樣有用。以婦科手術為例,婦科腹腔鏡操作動作可分三大類:切、剝與縫。切:切輸卵管、子宮、淋巴結等;剝:剝卵巢包塊,挖肌瘤;縫:縫合重塑卵巢,縫合陰道殘端、肌瘤瘤腔等。對于常規(guī)的切、剝等動作,交叉操作活動空間大,優(yōu)勢明顯,無需三角操作即可完成(圖2A)。但對于精細操作及縫合,小三角操作更具優(yōu)勢。如在淋巴結清掃術中,因淋巴組織質軟易碎,兩枚器械必須近距離操作,此時小三角操作較交叉操作更具優(yōu)勢。卵巢囊腫剝除術中需分清剝離層次時,小三角的精細操作更容易完成手術(圖2B)。縫合操作中,小三角操作優(yōu)勢更為明顯??p合操作可分為持針、進針與拔針三個步驟。持針動作可單手完成,也可兩器械形成“小三角”完成,但很難通過器械交叉操作完成。這與中國人使用筷子有相似之處。器械持針好比使用筷子夾持食物。夾持食物時,筷子前端形成的是“小三角”(圖2D),如果形成“交叉”,筷子很難完成夾持動作(圖2E)。
圖1 腹腔鏡下的三角操作與交叉操作
圖3為單孔腹腔鏡直器械操作的模擬圖,具體包括“一角兩邊三線”,“一角”指兩器械形成的小三角,即A角?!皟蛇叀奔磧善餍?,為直器械??蓮澢餍祷蚩苫顒雨P節(jié)器械形成三角操作的原理與直器械有一定差異,不屬本文討論范疇。“三線”包括B、C、D線。B線位于肚臍水平,其長度代表肚臍切口大??;C線位于入路平臺(port)的器械通道水平,代表此處器械之間可靠近的最小距離;D線即操作手水平,表示器械手柄、操作手可靠近的最小距離。
根據此模擬圖,我們可以看出,阻礙直器械形成“小三角”即A角的原因包括:(1)A角B線間距過大,即操作目標遠離肚臍水平。圖1F顯示腹腔內操作目標遠離肚臍,因肚臍切口的限制及腹腔外的干擾,器械間只能交叉操作;圖1H顯示在肚臍切口大小、腹腔外干擾不變的情況下,操作目標靠近肚臍則可形成“小三角”。(2)B線過短,即肚臍切口過小。與圖1G相比,圖1F肚臍切口更小,則器械遠端交叉,難以形成“小三角”操作。(3)C線太長,即port器械間距過大。(4)D線過長,即器械手柄及操作手之間可靠近的最短距離較大,器械手柄間的干擾較大。(5)“兩邊”過大、較短,即直器械粗、短。器械越粗、越短,越不容易形成三角。(6)B、C線間距過小,即port與肚臍之間的距離過小。B、C線長度一定的情況下,其間距越短,越不容易形成小三角。
圖2 單孔腹腔下的“小三角”操作
圖3 單孔腹腔鏡直器械形成“小三角”的一角兩邊三線
針對以上原因,實現“小三角操作”的方法為:(1)操作目標靠近肚臍(縮短A角B線間距)。對于操作目標位置固定的操作,這一點無法實施,但它可解釋以下現象:盆腹腔淋巴結清掃術中,腹主動脈旁低位淋巴結、髂總淋巴結等離肚臍切口更近位置的操作較容易進行,而切除較遠距離的閉孔淋巴結則較困難。子宮底瘤腔的縫合較陰道殘端更容易,因為子宮底處離肚臍近,更容易形成“小三角”操作。單孔腹腔鏡手術在較矮的患者中操作比高的患者容易,因為身材矮的患者操作目標離肚臍更近。對于操作目標相對活動的器官組織,根據這一原則,我們可將目標盡量靠近肚臍。如卵巢皮質的縫合,可將卵巢盡量牽拉靠近肚臍;子宮瘤腔的縫合,可讓舉宮助手盡量上推子宮、靠近肚臍。(2)擴大肚臍切口(延長B線)。單孔下3 cm的肚臍切口較1.5 cm的切口操作順暢,部分原因在于大切口有助于形成“小三角”操作。但大切口增加術后臍疝的發(fā)生率[10],勢必影響術后美容效果,有悖于我們選擇單孔的初衷。(3)減少腹腔外干擾(縮短C線及D線,增加BC、CD線間距)。筆者此前談到采用“三位一體”的思路認識及處理單孔下腹腔外水平、肚臍水平、腹腔內水平器械間的干擾[3]。更進一步說,減少三個水平干擾的目的之一是為形成“小三角”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使用更小內徑(間接延長B線)、更小手柄的器械(縮短D線)及小器械通道(縮短C線)均有助于減少腹腔外水平的干擾,有助于形成“小三角”操作。
小的Port有助于單孔的操作,針對此,我們進行了相應的體外實驗,具體實驗方法可參閱已發(fā)表文獻[11]。實驗中,我們選擇大小不同的器械通道進行操作,器械間距分別為1.8 cm(圖2F)、3.6 cm(圖2G),進行針對活動目標的雙手縫合,縫合時間分別為(12.1±0.3)s與(18.6±0.5)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小的器械通道可提高縫合效率。其主要原因在于縫合過程中小器械通道更容易形成“小三角”操作,因此縫合耗時更短。我們設計的小器械通道已獲批專利,并已完成百余臺單孔腹腔鏡手術,初期手術數據已發(fā)表[12](圖2C)。龔文敬等[9]采用與我們類似的設計方案,利用切口保護套、手套及小器械通道制作單孔Port,采用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頑固性便秘取得一定成果。作者認為,此裝置可形成操作三角,避免器械間的“打架”,可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間,使手術更加便利順暢,利于患者安全。
此外,使用長短結合的器械(間接縮短D線)及加長器械(增加CD間距)均有助于減少器械干擾[3]。增加Port與肚臍之間的距離(增加BC間距),也有助于“小三角”的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論述的主體及模擬圖只包含兩個直器械,實際操作中,至少還有腹腔鏡的加入。鏡體的大小、位置會影響“筷子效應”[3],對“小三角”的形成也有干擾。鏡體越大,占據的肚臍空間越大,間接縮短B線,操作器械更不容易形成“小三角”。因此,5 mm的腹腔鏡較10 mm的更適合單孔下操作。此外,鏡體處于兩枚器械之間,也會阻礙“小三角”的形成,妨礙操作,因此單孔操作中需及時調整鏡體位置,避免鏡體被夾在操作器械之間。
綜上,“小三角”操作在單孔腹腔鏡手術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一角兩邊三線”的基礎上,認識“小三角”操作,了解妨礙“小三角”操作形成的原因及對策,有助于我們理清單孔器械的改進方向,少走彎路,同時可幫助手術醫(yī)生認識手術操作的方式,分析操作困難的原因,進一步提高操作技能,降低手術風險,保證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