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健,石振鵬,侯惠靜,姜帆
(1.天津市食品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商業(yè)大學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學院,天津300134;2.天津天獅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天津301700)
蛋白質分子中的ε-氨基與多糖還原性末端上的羰基之間可在一定條件下自發(fā)形成蛋白質糖基化產物,能夠顯著提高蛋白質的功能性(如:水溶性、乳化性、熱穩(wěn)定性等),反應通常加熱處理,而無需添加其他的化學試劑,屬于“綠色加工工藝”[1]。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在生物化學及其他相關方面的研究中常作為一種標準蛋白來使用[2],同時也是一種天然的營養(yǎng)素載體,而通過糖基化改性,可進一步提高其乳化活性,改善其對營養(yǎng)素的包埋效果,BSA糖基化后,可在乳化過程中快速移動到油水界面,并在界面展開重排,對于包埋油溶性的營養(yǎng)素具有很好的效果[3-4]。
常用糖基化改性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干熱法及濕熱法。Cheetangdee N等[5]采用干熱法制備β-乳球蛋白-己糖接枝物,提高其在等電點處的乳化活性;李海明[6]采用濕熱法制備玉米醇溶蛋白-葡萄糖(或木糖)接枝產物,顯著提高了玉米醇溶蛋白的親水性。本研究以乳化活性為指標,優(yōu)化濕法美拉德反應制備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接枝產物的工藝,并對葉黃素進行包埋,檢測其對油溶性分子的包埋效果。
牛血清白蛋白Ⅴ(分子量68 kDa):Solarbio公司;葡聚糖(分子量20 kDa):MACKLIN公司;溶菌酶標品(14.3 kDa)、卵清蛋白標品(44.3 kDa)、卵轉鐵蛋白標品(77.9 kDa)、甲狀腺球蛋白標品(165 kDa):sigma aldrich公司;其余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去離子水、超純水為天津市食品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自制。
T 10 basic ULTRA-TURRAX小型分散機:德國IKA公司;SIM-F140BDL制冰機:日本Panasonic公司;3-18K離心機:德國Sigma公司;Seven Excellence pH計、UV-5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瑞士METTLER公司;2000 ES全自動四元梯度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科學公司;FD-5N真空冷凍干燥機:日本EYELA公司;PROTEIN KW-803分子凝膠色譜柱(300 mm,8.0 mm×5 μm):日本SHIMADZU公司;SE 260垂直電泳系統(tǒng):美國Hoefer公司;Essential V6凝膠成像系統(tǒng):英國U-vitec公司;AH100B高壓均質機:加拿大ATS公司;Ariummini plus純水機:德國Sartorius公司。
1.3.1 BSA-dextran接枝物的制備
參考Jiang Z等[7]的方法并做調整:將葡聚糖(dextran)與BSA按一定摩爾比混合,溶于0.01 mol/L PBS緩沖液中,恒溫反應一定時間后,樣品冰浴下冷卻,4℃下離心(4 500 g,15min)取上清,上清液再在4.0℃下透析24 h(分子截留量為20 kDa±0.2 kDa),最后凍干,產物即為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接枝物(BSA-dextran,DBSA)。
1.3.2 單因素試驗
以反應溫度、反應時間、反應物配比、BSA濃度、緩沖液體系pH值為單因素,以反應后DBSA接枝物的乳化活性為響應值,優(yōu)化生成DBSA接枝物的反應條件。
1.3.3 響應面分析試驗
單因素試驗基礎上,根據Box-Benhnken的原理[8],以 BSA濃度(A)、底物配比(B)、緩沖液體系 pH值(C)、時間(D)、溫度(E)為自變量,以產物乳化活性(Y)為響應值,設計五因素三水平共46個試驗點,其中6個為中心零點試驗,40個為析因試驗。零點為區(qū)域的中心值,析因點為自變量取值在A、B、C、D、E所構成的三維頂點。將因素的上下水平編碼為1、-1,具體因素編碼見表1。
表1 試驗因素水平及編碼Table 1 Variables and levels in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1.3.4 乳化活性的測定
乳化活性的測定參考吳鵬等[9]的方法并做調整,取1.0 mL糖蛋白溶液(2.0 mg/mL)與200.0 μL大豆油混合,16 000 r/min條件下勻漿1.0 min后,立即從底部吸取100.0 μL勻漿液,置于5 mL SDS溶液(0.1%)中,然后迅速振蕩混勻,并在500 nm處測定吸光度(以0.1%SDS溶液為空白)。乳化活性(emulsifying ability index,EAI)按公式(1)計算。
式中:A500為乳狀液吸光度值;n為稀釋倍數(shù);C為蛋白質質量濃度,mg/mL;φ為油相體積分數(shù)(φ=0.2)。
1.3.5 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
參考Bu G等[10]的方法:分離膠濃度10%,濃縮膠濃度4%,蛋白上樣濃度1.0 mg/mL,上樣量7.0 μL,電泳電壓200 V,電泳結束后考馬斯亮藍R-250染色,再經脫色后拍照。
1.3.6 高效液相色譜(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
采用Bhatia M等[11]的方法并做調整:分子凝膠色譜柱(PROTEIN KW-803,300 mm,8.0 mm×5 μm)蛋白樣品濃度2.0 mg/mL,進樣體積20 μL,流速1.0 mL/min,檢測波長220 nm;流動相0.3 mol/L NaCl(0.05 mol/L PBS 緩沖液,pH 6.80),時間 0~18 min。標準分子量蛋白采用溶菌酶、卵清蛋白、牛血清白蛋白Ⅴ、卵轉鐵蛋白、甲狀腺球蛋白,以保留時間為橫坐標,蛋白分子量的ln值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1.3.7 葉黃素包埋顆粒的制備
乙醇注入-高壓均質法[12]制備葉黃素包埋顆粒:將BSA和DBSA分別溶于去離子水中,蛋白濃度為2mg/mL,充分溶解后再葉黃素乙醇溶液逐滴加入BSA或DBSA溶液中,使得每100 mL蛋白溶液中含葉黃素2 mg,充分混勻1.0 h,旋轉蒸發(fā)(加熱溫度55.0℃)除去乙醇后,冰浴冷卻后并用0.1 mol/L HCl調pH值至4.70,然后高壓均質(85 000 kPa條件下,循環(huán)3次),于4.0℃下靜置12 h,即得載有葉黃素的包埋顆粒,最后將上述葉黃素蛋白均質液進行真空冷凍干燥,即得固體的牛血清白蛋白-葉黃素包埋顆粒(bovine serum albumin-lutein,BSA-lutein)和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葉黃素包埋顆粒(bovine serum albumin-dextran-lutein,DBSA-lutein)。
葉黃素的包封率按照如下的公式(2)進行計算:
游離葉黃素含量通過有機溶劑洗滌法[13]測定:取0.5 mL的BSA-lutein或DBSA-lutein,加入2.0 mL正己烷,充分混合,7 000 r/min下離心5 min,并收集上層有機相。重復2次該操作,合并有機相,測定其在448 nm處的吸光值。以不同濃度葉黃素(正己烷溶解)在448 nm處吸光值做標準曲線(y=0.822x+0.016,R2=0.99),計算出游離葉黃素的含量。
總葉黃素含量通過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增溶法[14]測定:取 0.5 mL 的 BSA-lutein或DBSA-lutein,加入SDS(終濃度為0.3 mol/L)溶液充分振蕩混合,30.0℃孵育5 min,測定其在448 nm處的吸光值,以不同濃度葉黃素(SDS溶解)在448 nm處吸光值做標準曲線(y=28.89x-0.013,R2=0.99)計算出包埋顆粒中葉黃素的總含量。
1.3.8 試驗數(shù)據統(tǒng)計與分析
所有試驗均重復3次,結果以均值±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并運用Origin 8.0與SPSS 17.0進行繪圖及數(shù)據分析;響應面試驗采用Design-Expert 8.0.6進行試驗設計與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
2.1.1 反應溫度對DBSA乳化活性的影響
控制緩沖液體系pH值為7.50,BSA濃度2.0mg/mL,底物配比(dextran∶BSA,摩爾比)3.5∶1,反應時間為3.0 h,調節(jié)反應體系的溫度為 80.0、85.0、90.0、95.0、100.0℃,研究所得產物DBSA的乳化活性變化,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溫度對DBSA乳化活性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emulsifying activity of DBSA
隨著反應體系溫度的升高,DBSA的乳化活性逐漸升高,當體系溫度達到90.0℃時,其乳化活性最好,為24.67 m2/g;當溫度高于90.0℃時,乳化活性顯著降低(P<0.05)。這可能是因為高溫反應時,部分BSA迅速聚集沉淀,導致溶解度降低,從而使得乳化活性下降。
2.1.2 反應時間對DBSA乳化活性的影響
控制反應體系溫度90.0℃,緩沖液體系pH值為7.50,BSA 濃度 2.0 mg/mL,底物配比(dextran∶BSA,摩爾比)3.5∶1,調節(jié)反應時間為 0、1.0、2.0、3.0、4.0、5.0 h,研究所得產物DBSA的乳化活性變化,結果如圖2所示。
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DBSA的乳化活性逐漸升高,當反應時間為2.0h時,其乳化活性最好,為25.59 m2/g,與未反應BSA的乳化活性(16.98 m2/g)相比,提高了0.5倍;但是隨著反應時間的進一步增加,DBSA的乳化活性顯著降低(P<0.05)。這可能是由于蛋白質引入的糖鏈過多,致使蛋白質過度親水,失去親水親油平衡,導致乳化活性的下降[14]。
圖2 時間對DBSA乳化活性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time on emulsifying activity of DBSA
2.1.3 底物配比對DBSA乳化活性的影響
控制反應體系溫度為90.0℃,反應時間2.0 h,緩沖液體系pH值為7.50,BSA濃度2.0 mg/mL,調節(jié)底物配比(dextran∶BSA,摩爾比)為 1∶3、1∶1、3∶1、5∶1、7∶1,研究所得產物DBSA的乳化活性變化,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底物配比對DBSA乳化活性的影響Fig.3 Effect of the raito of dextran to BSA on emulsifying activity of DBSA
隨著底物配比中dextran含量的增加,DBSA的乳化活性先降低后升高:這可能是因為當?shù)孜锱浔葹?∶3時,反應體系中BSA含量較高,即使反應程度較低,測得乳化活性值仍較高;當?shù)孜锱浔葹?∶1的時候,DBSA乳化活性最好,為26.9 m2/g,顯著高于底物配比為1∶3 時 DBSA 的乳化活性(25.12 m2/g)(P<0.05),說明通過接枝反應可以使得相同摩爾質量的BSA的乳化活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但是當dextran含量進一步增加后,乳化活性反而降低。這可能是因為溶液中dextran含量過高,使得溶液黏度過大,流動性變差,不利于美拉德反應的發(fā)生[15]。
2.1.4 BSA濃度對DBSA乳化活性的影響
控制反應體系溫度為90.0℃,反應時間為2.0 h,緩沖液體系pH值為7.50,底物配比(dextran∶BSA,摩爾比)5∶1,調節(jié) BSA 濃度為 1.0、2.0、3.0、4.0、5.0 mg/mL,研究所得產物DBSA的乳化活性變化,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BSA濃度對DBSA乳化活性的影響Fig.4 Effec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protein on emulsifying activity of DBSA
隨著BSA濃度的增加,DBSA的乳化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當BSA濃度為2.0 mg/mL時,DBSA乳化活性最好(P<0.05),為 26.83 m2/g;BSA 濃度繼續(xù)增大,其乳化活性反而降低,這與Viviane D的研究結果一致[16]。
2.1.5 緩沖液體系pH值對DBSA乳化活性的影響
控制反應體系溫度為90.0℃,反應時間2.0 h,底物配比(dextran∶BSA,摩爾比)為 5∶1,BSA 濃度 2.0 mg/mL,調節(jié)緩沖液體系 pH 值為 6.50、7.00、7.50、8.00、8.50,研究所得產物DBSA的乳化活性變化,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pH對DBSA乳化活性的影響Fig.5 Effects of pH on emulsifying activity of DBSA
隨著緩沖液體系pH值的增加,DBSA的乳化活性逐漸增大,當pH值為8.00時,DBSA乳化活性最好(P<0.05),為 27.32 m2/g;pH 值繼續(xù)增大,DBSA 乳化活性開始下降,這與Ho Y T等[17]的研究結果一致。
2.1.6 Box-Behnken試驗方案及結果
根據表1所設計的試驗方案,通過Design-Expert 8.0軟件計算出實際水平[18]。試驗方案及結果見表2。
表2 Box-Behnken試驗設計方案及結果Table 2 Design results of Box-Behnken
2.1.7 模型建立及顯著性分析
使用Design-Expert 8.0軟件,以Y(乳化活性)對表2中獲得的數(shù)據進行多元回歸擬合分析,得到的二次回歸模型方程如下:Y=25.79+3.34 A+2.11 B+4.22 C-0.7D+0.95E-0.47AB+0.94AC-0.37AD-0.86AE+1.07BC+0.45BD+1.96BE+0.67CD+0.69CE+0.95DE-1.85A2-2.60B2-2.60C2-1.78D2-0.81E2。該模型的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響應面二次回歸方程模型方差分析結果Table 3 ANOVA for response surface quadratic model analysis of variance table
回歸方程模型的F檢驗顯著,失擬項不顯著,這表明其他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干擾較小,該模型能較好地反映數(shù)據。證明用此模型進行對DBSA乳化活性的優(yōu)化是可行的。其中BSA濃度(A),底物配比(B),pH值(C)對乳化活性的影響為極顯著,溫度(E)對乳化活性的影響為顯著,時間(D)對乳化活性的影響不顯著;交叉項只有BE對乳化活性的影響為顯著;平方項A2,B2,C2,D2對乳化活性的影響為極顯著。交叉作用顯著的因素的曲面圖和等高線圖如圖6所示。
圖6 底物配比和溫度相互作用對乳化活性的影響Fig.6 Effect of substrate ratio and temperature interaction on emulsifying activity
2.1.8 最佳接枝產物工藝參數(shù)
根據模型求響應面的極值點,理論最佳條件為BSA 濃度 2.78 mg/mL,dextran∶BSA(摩爾比)=6.89∶1,pH值8.50,反應時間2.3 h,反應溫度95.0℃,乳化活性最高為32.138 m2/g。以該最佳條件進行試驗驗證,試驗重復3次,乳化活性為(31.743±0.45)m2/g,與預測值接近。這表明該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2.2.1 SDS-PAGE分析
DBSA電泳圖譜結果如圖7所示。
隨著濕法美拉德反應的進行,BSA的特征條帶逐漸變淺,而在分離膠頂端出現(xiàn)兩條明顯的蛋白條帶,這表明有大分子量的糖蛋白形成,出現(xiàn)兩條分子量不同的蛋白,可能是由于BSA的接枝度不同導致的,且隨著反應時間的進一步增加,分子量低的糖蛋白逐漸減少,分子量高的糖蛋白逐漸增多。
2.2.2 HPLC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所形成的糖蛋白的分子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進行分析,以保留時間為橫坐標,標準蛋白分子量的ln值為縱坐標,得到標準曲線如圖8所示。
圖7 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接枝產物的SDS-PAGEFig.7 SDS-PAGE of BSA-Dextran Graft Product
圖8 高效液相色譜洗脫時間標準曲線Fig.8 Standard curve of clution time of HPLC
回歸方程為y=-0.592x+15.39,R2=0.987,蛋白質分子量范圍在14 kDa~165 kDa內線性關系良好。BSA及DBSA的液相圖譜如圖9所示。
圖9 牛血清白蛋白及接枝產物HPLC圖Fig.9 HPLC of BSA and DBSA
由文獻[19]可知,蛋白質的分子量越大,保留時間越短,BSA的保留時間為7.182 min,DBSA的保留時間為5.853 min,表明了大分子量的糖蛋白生成,根據標準曲線計算得到新的糖蛋白的分子量約為152 kDa。
圖10為經過乙醇注入-高壓均質法制備的蛋白-葉黃素包埋顆粒的凍干粉末。
圖10 蛋白-葉黃素包埋顆粒的照片F(xiàn)ig.10 Picture of BSA-lutein and DBSA-lutein embedded particles
BSA-lutein粉末顏色為淡黃色,DBSA-lutein相較于BSA-lutein黃色更深,二者復溶后,僅從感官上觀察不出區(qū)別,但與lutein相比,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有著明顯的提高,且溶液在放置一周后,BSA-lutein溶液底部會觀察到沉淀,說明葉黃素包埋顆粒聚集形成了大粒子而沉淀,但DBSA-lutein溶液則仍能保持均勻,這證明了蛋白質在與葡聚糖發(fā)生接枝反應后能夠減少了顆粒的聚集,提高葉黃素的穩(wěn)定性[20]。根據1.3.7中的方法計算得:接枝后,DBSA-lutein的包封率達到95.86%,高于BSA-lutein的77.82%,這與試驗預期的情況相符。
本文以乳化活性為指標,通過單因素結合響應面試驗優(yōu)化濕法美拉德反應制備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接枝產物的工藝,得到的二次回歸模型方程經檢驗證明是合理可靠的。其中各因素對乳化活性影響的大小關系為pH值>BSA濃度>底物配比>溫度>時間,最佳工藝參數(shù)為BSA濃度2.78 mg/mL、dextran∶BSA(摩爾比)=6.89∶1、pH 8.50、反應時間 2.3 h、反應溫度 95.0 ℃,此時制得的接枝產物乳化活性為(31.743±0.45)m2/g,分子量約為152 kDa,純度為89.449%。使用DBSA制備的葉黃素包埋顆粒的包封率達到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