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祥,史憲銘,馬志新,馬全躍
(陸軍工程大學石家莊校區(qū),石家莊050003)
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是指軍隊各軍兵種建制內各級維修保障機構在裝備配發(fā)部隊后的使用階段,為使裝備保持、恢復規(guī)定的技術狀態(tài)或改善裝備性能而對裝備進行維護和修理的能力。作為全壽命全系統(tǒng)管理的重要內容,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便于對現(xiàn)有的維修保障能力有直觀的了解,暴露裝備維修保障中存在的問題,發(fā)現(xiàn)薄弱環(huán)節(jié),用以指導今后的裝備維修保障建設,對于改善裝備維修保障環(huán)境,持續(xù)提高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在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方面,一些學者先后提出很多方法。目前,有關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評估算法模型的開發(fā)研究。在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方面,姚志龍[1]從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概念、評估的原則入手,分析裝甲裝備維修保障能力體系的構成要素,構建裝甲裝備基層級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吳建剛[2]從建立戰(zhàn)時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入手,簡明扼要地對維修保障能力和維修效果進行評估,并給出了相應的計算公式;沙彬陽[3]等借鑒“勝任力模型”,與特種作戰(zhàn)實際相結合,構建“任務-職能”模型。在評估算法模型的開發(fā)研究中,張曉華[4]針對天波雷達的維修保障基本問題,建立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詳細解釋了各指標的內在含義和計算公式,最后利用層次分析法結合實際數(shù)據(jù)對維修保障能力進行了計算;張磊[5]利用仿真手段,提出了一種基于ExtendSim仿真與組合神經(jīng)網(wǎng)絡相結合的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方法,最后以某型裝備維修保障系統(tǒng)進行了應用驗證;趙建忠[6]等針對導彈裝備技術保障能力展開評估,利用集對論的思想,建立能力評估模型;李文峰[7]等針對粗糙集在決策中的局限性,提出基于粗糙熵的武器效能評估模型。然而,裝備維修保障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以及現(xiàn)有的層次分析法、神經(jīng)網(wǎng)絡、集對論等方法由于主觀性較強,所以對裝備維修保障指標的評價往往不那么準確,常常需要利用模糊信息對指標體系進行評價。
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借鑒已有評估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種基于二元語義的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方法,利用模糊信息對評價指標進行評價,提高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的準確性與客觀性,并結合實例分析驗證該方法的可行性,便于為改進今后的維修保障工作提供決策依據(jù)。
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不僅要遵循系統(tǒng)性、導向性、可靠性、獨立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還要對裝備維修保障的特殊性進行綜合考慮[8]。本文從保障機動能力、裝備搶修能力、維修管理能力、資源保障能力、社會保障能力等5個方面等進行分析。
保障機動能力是指在執(zhí)行維修保障任務時,維修保障單位的支援保障分隊實施保障機動時的能力。無論是平時還是戰(zhàn)時,保障機動能力都會制約維修保障效能的高低,機動作為作戰(zhàn)和保障的前提,對提高維修保障效能至關重要。影響保障機動能力的指標包括機動到位率C11、機動平均速度C12、機動消耗率C13等3個因素。
裝備搶修能力是指裝備維修保障單位對作戰(zhàn)或其他行動中損壞的武器裝備進行的突擊性修理所達到的能力[9]。裝備搶修作為裝備維修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戰(zhàn)斗力再生,彌補戰(zhàn)爭損耗,補充和保持一定的持續(xù)性作戰(zhàn)能力的重要手段[10]。裝備搶修率C21、裝備搶修時間C22和裝備搶修消耗量C23等3個指標共同影響裝備搶修能力。
維修管理能力是指保障機關對維修保障活動的組織、指揮、控制、協(xié)調能力,包含對維修保障系統(tǒng)內外部關系的處理和維修保障力量的運用。維修保障任務能否實現(xiàn),和維修保障能否有效管理有關。維修管理能力由維修工作合格率C31、維修安全率C32、維修返修率C333個指標組成。
資源保障能力指的是裝備保障機構對維修工作所需的人力、設備、經(jīng)費、信息及技術實施保障的能力。作為裝備維修保障的物質基礎,合理配置維修資源對提高裝備戰(zhàn)備完好性和提高裝備保障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資源保障能力和設備配套率C41、經(jīng)費到位率C42、技術資料完備率C43、人員稱職率C44、信息處理水平C45相關。
社會保障能力是指在軍民融合背景下使用地方維修保障力量進行維修保障的能力,在軍民融合時代大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11-13]。由社會保障占總體比率C51和社會保障可靠度C52構成。
綜上所述,對保障機動能力、裝備搶修能力、維修管理能力、資源保障能力、社會保障能力等5個方面等進行分析,構建了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指標體系,如下頁圖1所示。
圖1 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指標體系
即:
其中,round為“四舍五入”取整算子。
即:
其具體的步驟為:
4)通過上一步的計算,利用式(5)對各個專家給出的評價指標進行集結,從而得到二元語義評價結果,最終得到加權算術平均二元語義評價值Ri。
5)利用式(4)對Ri進行集結,計算m名專家評價后得到的二元語義的綜合信息。
6)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以及總結。
1)將表1中的語言價值轉換成二元組矩陣,處理后的結果如表3所示。
2)將表2中的評價指標的權重語言評價值轉換成二元組矩陣,其結果如表4所示。
表1 裝備維修保障評價指標語言評價結果
表2 裝備維修保障評價指標權重評價結果
表3 裝備維修保障評價指標語言評價結果的二元語義形式
表4 裝備維修保障評價指標權重評價結果的二元語義形式
4)利用式(5)對第3步計算的結果進行處理,對不同評價指標的二元語義評價結果做集結處理,從而得到3個專家的加權算術平均二元語義評價值:
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的二元語義綜合評價值為:
可以看出,該建制維修保障單位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處于較差級別,這反映了該單位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從中也能夠看出,16個指標中,機動到位率、裝備搶修率、維修合格率和人員稱職率得分較高,而機動消耗率、維修安全率、設備配套率得分較低,在今后的單位建設中應著重加強。同時,為證明本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同時采用了層次分析法和BP神經(jīng)網(wǎng)絡法,對該單位的維修保障能力進行評估,利用神經(jīng)網(wǎng)絡仿真出的評估結果同樣為保障能力較差,但未得到每一個指標的大?。徊捎脤哟畏治龇ㄟM行評估,層次分析法與二元語義的評估結果見表5。層次分析法的結果與二元語義的分析基本相似,機動到位率、裝備搶修率、維修合格率和人員稱職率得分也較高,而機動消耗率和社會保障可靠度排序略有不同,經(jīng)過實際調研、比較驗證和專家分析,二元語義的評估結果更加準確,證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
表5 評估方法比較表
因為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指標具有模糊性,專家往往難以給出較為精確的評估值。使用二元語義方法能夠充分消除指標評估模糊性的不足,提高評估的準確性,同時便于專家給出評估意見,信息也能有效避免丟失。本文在構建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提出基于二元語義的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方法,并進行實例分析。最后,將二元語義與層次分析法和BP神經(jīng)網(wǎng)絡方法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該方法能夠有效地對裝備維修保障能力進行客觀評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