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常態(tài)的背景下,黨中央正確指出“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與此同時,還需要著力提高氣象科普的針對性與有效性,豐富氣象科普內容,創(chuàng)新氣象科普的主要形式,并且由于受眾者不同,氣象的科普工作也就不盡相同。從本質上看,氣象科普是利國利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yè),在傳統(tǒng)的理念下,可以使用報紙、電視、雜志等形式進行宣傳與傳播。但是,從目前的形式上看,基層氣象科普宣傳,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在通訊發(fā)達的年代里,提出新媒體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以社會群體的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的力量,加強部門之間的聯(lián)動性,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氣象科普的整體性素質,引入反饋機制,及時發(fā)布預警信息,增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關鍵詞:新媒體;氣象;科普宣傳
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0715066
1 新媒體時代的主要特征
隨著網絡時代的進一步延伸,氣象科普也不例外,創(chuàng)新科普的形式與內容,滿足多元化的社會需求。
新媒體時代發(fā)展的道路中,借助數字期刊、微波、微信、QQ、網絡電視等形式,不僅可以提升傳播的速度,還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覆蓋面積,增強受眾者之間的互動性。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受眾者的需求及時解決民眾反饋過來的情況。結合實際的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科普宣傳,普及氣象信息。
從民眾的受益性上看,人民已經不再是傳統(tǒng)理念下溫飽觀念。更加注重的是人身安全與氣象災害事件。例如:前幾年,“吉林糧庫火災”最后結論是糧食自燃現象引起的,讓氣象部門,背負了此種可笑的“黑鍋”。這就充分體現了氣象科普工作宣傳力度還不到位。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氣象科普宣傳,應該借助新媒體網絡的多種形式,加強氣象部門的宣傳力度,提高新氣象部門的社會形象。
2 當前氣象科普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新常態(tài)的背景下,根據發(fā)達國家的工作經驗,可以發(fā)現,氣象科普的重要性。
從氣象科普的影響力上看,氣象科普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因此,新媒體倡導下的氣象科普工作上,需要在加強中心思想的同時,重新整合氣象宣傳與科普資源工作,從本質上促進氣象宣傳與科普創(chuàng)新的進步。與此同時,還需要根據氣象科普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不斷豐富氣象科普的主要內容,創(chuàng)新科普形式,按照受眾者的需求,把科普知識傳到千家萬戶,展現新時期的發(fā)展方向。
從目前的形式上看,例如:“全國科普日”、“3·23 世界氣象日”等,都已經被充分的利用起來,但是科普工作是一種常態(tài)化的工作,僅僅當做任務一樣完成,是不可取的,力度也是遠遠不夠的。
[BT(1+1]3 對于新媒體時代加強氣象科普宣傳的幾點思考
3.1 轉氣象科普的理念,提升氣象科普的地位
從本質上看,每一個地區(qū)或者區(qū)域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經濟形勢,因此科普宣傳的類型也就不能按部就班。其中,常見的一種宣傳方式就是利用重大主體節(jié)日,進行氣象知識的講解與宣傳。與此同時,還可以在中小學、社區(qū)舉辦科普知識講座,并走向農村,走向田野,加大科普力度,提升資金投資,轉變科普理念。
新媒體時代下的氣象科普宣傳,是利國利民的大事,責任任重道遠,不可急于求成。盡管氣象科普工作一直是各界領導人秉承的重點,但是并沒有形成一種有效的激勵獎懲機制。這個時候,面對參差不齊的人員素質,就需要堅持基層氣象科普宣傳的重要地位,加大政府的支持,積極實現氣象科普宣傳。在氣象科普宣傳的過程中,應該轉變傳統(tǒng)理念上的思想觀念,并不是以完成任務為目的,而是需要按照群眾的需求進行轉變服務的模式,把群眾需求作為導向,關注社會熱點,加強針對性建設,以群眾喜聞見樂的形式進行傳播,最大限度上完成天氣的發(fā)布,對應的策略的發(fā)布,提升受眾者的認同感,提高企業(yè)的形象。
3.2 提高氣象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新媒體倡導下的基層氣象科普工作是把社會需求作為導向進行實施,構建一支高素質與高學歷的人才隊伍建設。面對網絡時代的今天,人人都是可以成為新聞“主角”,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實現信息的轉載與傳播,還可以實現網絡小窗口的建設。通過有效的平臺,及時發(fā)布天氣預報,更新預警信息,與此同時,還需要對現實的氣象災害進行評估,提升氣象部門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切實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6]。不僅如此,氣象科普部門,還需要秉承寓教于樂的態(tài)度,接受人民群眾給予的有效建議,提升主動性,擴大科普宣傳覆蓋面積。
3.3 轉有針對性的完善氣象科普的形式
新常態(tài)的背景下,基層氣象工作應該是面向大眾的,需要結合多種形式實現科普工作的實施,完善思想的轉變。與此同時,還需要結合專項氣象科普知識進行服務,實現平面媒體與網絡媒體等新媒體的融合。把科普知識轉向學校、轉向課堂,轉向社區(qū),轉向農田,展現全方位的立體科普化宣傳。例如:廣東省氣象局就展現了良好的帶頭作用,將氣象微博納入到日常的業(yè)務工作當中去,以鮮活的形式,獲取社會的一致好評。并在微博排名中,展現較強的影響力。不僅如此,還有氣象短信和12121 天氣等一系列產品,按照群眾的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議,傾聽受眾者的呼聲,解決時代需求與氣象服務之間的矛盾。
3.4 對氣象科普的主要內容進行完善
氣象科普的內容上需要根據理解形式進行堅持,找準傳統(tǒng)方式與新媒體經濟的切合點,以形象的語言,實現優(yōu)勢互補。并按照大部分受眾者的需求,轉變官方術語的使用,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氣象部門還可以利用不同的新媒體渠道,闡述網絡平臺的主要優(yōu)勢,實現信息公開化,提升受眾者的防災避災能力,在提升社會效益的同時,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效益。
3.5 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
外部的環(huán)境建設固然重要,但是內部的部門聯(lián)動也需要加以重視。從本質上看,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數字媒體傳播速度越快,承載的信息量也就越大,這個時候新媒體時代下對知識科普的需求,也就會顯得愈加強烈。
3.6 適按照多媒體宣傳需求,拓展科普創(chuàng)作內涵
在“互聯(lián)網+”的背景下,應該根據新媒體的時代需求,展現生動、簡約、直觀的科普作品,推出“圖說氣象”,并在此基礎上,以豐富的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為核心,集中大家的智慧,構建團隊,形成多元化的發(fā)展格局。
3.7 品牌塑造,打造立體科普宣傳網絡
打造3D立體化科普宣傳,進一步強化部門之間的聯(lián)動性,提升工作中的協(xié)同效應,為進一步拓展與延伸展現了較強的思想交流格局。在新媒體的引導下,進一步挖掘科普宣傳潛力,提升服務形象,尤其是為青年團隊,提供了一個學習與補充知識的平臺。與此同時,還需要在此基礎上,突出互動性與科學性、趣味性,進行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表達能力與服務意識。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的需求,提高氣象科普的形象。
品牌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在品牌建設的活動中,不僅需要一顆公益的心,還需要擁有行之有效的奉獻精神。堅持“傳播科學、傳遞愛心,增強責任”的重要理念,深度探究特色品牌,讓更多人愿意主動參與其中,讓更多人認可氣象科普知識。
新媒體狀態(tài)下的氣象科普宣傳,需要重點深化網站建設,加大微博、微信平臺的構建。展現多元化的發(fā)展道路,形成立體化的宣傳格局,實現受眾群眾的大幅度增長,探究策劃的多樣性與形式性。優(yōu)化氣象科普運行機制,提升工作效能。并且,在此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效果的展現,互動式節(jié)目的構建,讓受眾者參與其中。
4 總結
氣象科普工作是公共氣象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利國利民的建設中,展現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需要氣象部門,按照受眾者的需求進行構建,做到認真推動、精心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表演形式,優(yōu)化新媒體模式。與此同時,還需要利用氣象的接地性,“拉動”氣象科普精品。加強部門聯(lián)動,為民眾搭建有效的互動“平臺”,針對社會“帶動”提出合理的規(guī)劃。努力讓科普宣傳,走上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充分利用新媒體,吸引企業(yè)參與氣象科普活動,展現“立體化”宣傳格局。
參考文獻
[1] 楊武圣.加強對青少年的科普輔導[J].陜西氣象,2015(09) :111-112.
[2] 吳君根.對農業(yè)氣象工作的幾點看法[J].浙江氣象科技,2014(01) :99-100.
[3] 許永錁.改革開放 狠抓落實 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2013年廣東省氣象工作規(guī)劃[J]. 廣東氣象,2013(01) :18-19.
[4] 王奉安.宋達人局長在全省氣象工作會議上作報告 把發(fā)展作為氣象工作第一要務為加快實現氣象現代化而奮斗[J].遼寧氣象,2013(01) :56-57.
[5] 宋承林.南陽市氣象工作為農業(yè)服務之分析[J].鄉(xiāng)村科技,2017(27) :23-24.
[6] 李慧群.淺析機場選址中的氣象工作[J].中國工程咨詢,2016(01) :88-89.
[7] 孫義德.黑龍江省政府召開全省氣象工作會議[J].黑龍江氣象,2013(02) :152-153.
[8] 王守臣.王守臣副省長在全省氣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吉林氣象,2015(01) :77-78.
作者簡介:
鄭媛(1983-)女,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氣象服務及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