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晚清 四川 軍事改革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區(qū)域文化研究中心“晚清四川軍事改革研究”(編號:QYYJC17010)、西華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資助專項“近代四川軍事變革研究”(編號:17D018)成果。
作者簡介:劉揚,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
中圖分類號:E295.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18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的炮聲拉開了近代中國屈辱的閘門,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面對強大的侵略者,清王朝打出“自強”旗號,要求各地購置洋槍洋炮、編練新式軍隊、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作為西南大省的四川被卷入改革洪流,邁出軍事近代化的第一步。
一、從八旗綠營到防軍練軍
近代伊始,駐防四川的主要軍事力量是八旗綠營。四川綠營始建于順治初年,八旗始建于康熙末年。八旗兵將約3000人,綠營兵將近40000人。八旗綠營的將領由清廷任命調派,主要出自行伍、武科舉等,其兵丁主要來自世襲軍戶。
從清朝開國到鴉片戰(zhàn)前,在近200年的時間中,八旗綠營的裝備、訓練等幾乎沒有改變,訓以弓馬騎射,配以刀矛,輔以少量抬槍抬炮。軍隊暮氣沉沉,一旦遭遇戰(zhàn)斗,便不可避免地需要依靠其他軍事力量。
1860年前后,藍大順、石達開等起義軍陸續(xù)率部進入四川。八旗綠營無力抵擋,總督駱秉章模仿湘軍的編制,就地募集兵將,命其就地駐扎,命名為“防軍”。同治光緒年間,四川防軍共30余營,約15000人左右。
1865年后,清廷將練軍辦法推廣到四川,模仿湘軍軍制,從綠營中抽調士兵組成練軍,意圖增強綠營力量。四川練軍人數(shù)最多時約5000人。
1869年,成都將軍崇實仿照湘軍,精選八旗中年富力強者500人編成1營,號稱“精銳營”。
19世紀70年代后,四川軍事改革緩慢推進,改革措施集中在裁減老弱、選拔青壯上。這些治標不治本的努力,不過是剜肉補瘡零敲碎打,不能從根本上扭轉軍事的疲敝。
武器裝備遠遠遜色于同時期國內精銳部隊。1870年,德國克虜伯公司來華推銷克虜伯后膛鋼炮;1873年,淮軍增設新式炮營19營,裝備114門克虜伯火炮,并雇用德國炮隊軍官教練炮隊。四川軍隊雖然引進洋槍,但數(shù)量并不多,而且“仍系前膛鉛丸之式,無今之快槍也。”充斥其中的仍舊是延續(xù)千百年的弓矢、鳥槍、刀矛,一點點微不足道的西洋舊貨對四川軍事改革的作用微乎其微。
訓練操法依舊是騎射、九進十連環(huán)陣法之流。騎射是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九進十連環(huán)是流行于康熙年間的鳥槍戰(zhàn)術。這些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法,早已落后于時代,不敵于強敵。然而卻被四川軍隊因循沿襲,“所演陣圖,則年年皆循舊式,毫無改進。陣圖以外,又分試發(fā)槍、射箭及刀叉等技?!睍r移事易,四川軍隊居然還在使用乾嘉時期楊遇春制定的操法。盡管閱兵時萬人空巷、異常熱鬧,不過兒戲而已。
兵將素質、待遇依然低下。無論練軍還是防軍,其兵將的主要來源是團練、綠營。選拔標準不過年輕力壯、英勇無畏。他們進入練軍防軍前沒有接受過新式教育,進入練軍防軍后也沒有補習現(xiàn)代軍事知識。低微的薪餉迫使底層士兵不得不兼職它業(yè),甚至出現(xiàn)了“平日之兼謀恒業(yè),及臨時之荷戈應伍”的現(xiàn)象。
國難當頭,列強魔爪步步深入,中國軍隊的落后在戰(zhàn)場上表露無遺,幾乎逢戰(zhàn)必敗。身處內陸的四川雖然沒有直接遭遇戰(zhàn)火,但軍政大員對此絕非一無所知,卻甘心保殘守缺,年年玩弄自欺欺人的把戲,在原地踏步中越來越落后。
19世紀90年代末,清廷下令江南自強軍教習南方各省軍隊,四川軍隊終于第一次全面接觸到現(xiàn)代軍事科學,這對“向習中國陣法,從未講練洋操”的四川而言,既是機遇,更是挑戰(zhàn)。
將弁兵勇素質普遍低下,領會接受需要更多時間和努力。后膛毛瑟槍、快槍子彈、兵法、測繪、軍事地圖等現(xiàn)代軍事技術無疑有助于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但這些武器的使用、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基礎。然而四川將弁兵丁“大都不甚識字,以云兵法,則懵然不知;以云輿圖,則茫然不曉?!币屢蝗哼B本國文字都不懂的文盲、半文盲熟練掌握現(xiàn)代軍事文明,困難可想而知。
分散屯駐,難以抽調,訓練不易。盡管外國陸軍操法已經(jīng)普及,但軍隊亦軍亦警的性質,加之四川隘口林立,軍隊不得不分散駐扎。邊區(qū)分散的軍隊雖然能在其駐地隨時訓練,但卻難以聚攏集中訓練。腹地各營雖能合操訓練,但因糧餉太低不能養(yǎng)家,導致缺額嚴重。不提高糧餉,訓練很難獲得起色。
19世紀末四川的軍事改革持續(xù)近40年,但收效并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四川未能擬訂穩(wěn)定、漸進的改革方案:歷次改革基本由當任軍政長官自行制定,督撫的眼光、勤勉直接影響到改革的推進,頻繁的人事變動使軍事改革的計劃、標準隨時處在變動中。根據(jù)《清史稿》的記錄,從1860年至1899年,先后有15人就任、代理四川總督,任職時間最長的8年,最短的不足半年。雖然投入了相當?shù)娜肆Α⒇斄?,但卻沒有得到連貫、系統(tǒng)的使用,大量資源被浪費在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中,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編練新軍
四川編練新軍,始于1902年山西巡撫岑春煊改任四川總督。岑春煊就任僅9個月,練成4營新軍。但這4營新軍在岑春煊調往兩廣時被悉數(shù)帶走。
1903年春,錫良調任四川總督。錫良視察四川軍事,發(fā)現(xiàn)弊病叢生。不僅營務廢弛,而且財政拮據(jù)。鑒于四川重要的地理位置,錫良認為“非練成勁旅一二鎮(zhèn)不足以供征調而備不虞”,一面籌集費用,一面向清廷申請寬限,并保證絕不因陋就簡。
針對武備空虛的現(xiàn)狀,錫良委任程文葆、陳宦等負責常備軍招募訓練。1904年5月,四川練成常備軍左、右、前、中、后5營。根據(jù)常備軍章程,新式陸軍應配有工程、輜重部隊。錫良將多招募的士兵,充作工程兵,分門學習溝壘、電雷、橋梁、測繪,為擴編成立工程營作準備。到1905年,四川已練成多種兵種混編的常備軍10營。1903年,錫良將全省防軍、練軍縮編為四川續(xù)備軍前、后、左、中、右、副6軍,分別派駐成都、重慶等地。1906年,錫良將常備軍改為第三十三混成協(xié),將續(xù)備軍改為巡防隊,負責維持地方治安。
為了提高將士素質,錫良對常備軍兵將來源進行了改革。常備軍士兵來自民間招募,3年服役期滿后退回原籍,成為續(xù)備軍,3年后退為后備軍,4年后退為平民。常備軍將領主要來自選拔,標準是“樸勇廉明,曉暢戎機”。為解決人才匱乏的弊端,錫良還建立了多所軍事學堂。1903年,錫良模仿日本士官學校,重建了武備學堂,擴建了軍醫(yī)學堂。1904年,以訓練綠營武官、裁撤綠營作準備的官弁學堂建成。1906年,旨在培養(yǎng)新軍的上、中、下士的陸軍弁目隊成立。
與此同時,錫良大力改善軍隊裝備。除了向德、日等國繼續(xù)采購洋槍洋炮外,錫良還加強四川軍事工業(yè)的建設。1903年,錫良奏請四川機器局增設新式槍廠。之后,又陸續(xù)擴建彈廠、藥廠。1907年,四川機器局自造的新式速射山炮試射獲得成功。盡管錫良設想的煉鋼鼓鑄未能實現(xiàn),但四川機器局產量激增,既能修理軍械,又能仿制槍炮,節(jié)省了軍費經(jīng)費開支,改善了四川新式軍隊的裝備。
正是錫良責無旁貸的認真精神,四川軍事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常備軍和續(xù)備軍規(guī)章制度統(tǒng)一,軍隊之間獨立又不失聯(lián)絡合作;改善將士待遇,使從軍成為有吸引力的選擇;征兵、退役等規(guī)定,不同于游牧民族全民皆兵服役到老的模式,有別于世兵世將與平民不相往來的舊制,拓寬了兵士來源;軍隊練習洋操,“手足靈捷,步伐整齊,紀律嚴而有法,槍炮熟而有準”;四川機器局比肩漢陽兵工廠,其產品開創(chuàng)四川新紀元。
1907年,清廷出臺編練36鎮(zhèn)新軍的計劃。按規(guī)定,四川應在3年內自行編足2鎮(zhèn),度支部、陸軍部協(xié)助建成1鎮(zhèn)。四川總督趙爾豐認為,2鎮(zhèn)新軍籌建需耗費白銀200萬兩,日常開銷每年最低也要200多萬兩,因此以開支過大、無力承受為由奏請清廷減緩,但遭到陸軍部拒絕,只得勉為其難竭力拼湊。到1908年,四川新軍僅勉強練成1協(xié),總督陳夔龍援引兩廣云貴練兵緩期五年的例子,請求清廷寬限兩年,再次被拒絕。
1909年,總督趙爾巽上奏編練新軍的諸多困難,提出先編齊1鎮(zhèn),終于獲得陸軍部同意。1911年,四川終于勉強湊齊1鎮(zhèn),按成軍順序編為陸軍第17鎮(zhèn),朱慶瀾擔任統(tǒng)制。第17鎮(zhèn)編成之后,四川計劃繼續(xù)編練其余2鎮(zhèn),因辛亥革命爆發(fā),未能實現(xiàn)。
19世紀末,四川通過引進洋操、洋槍洋炮開啟了軍事改革的第一步。無論軍隊在武器、訓練上多么洋化,卻從未涉及軍隊體制、軍人培養(yǎng)、軍工產業(yè)等方面。20世紀初的軍事改革成為四川軍事近代化的開端。
就兵種營制而言,19世紀末的四川軍隊多效仿湘軍,兵種、營制單一,最大單位是營,營以上沒有編制,“平時僅可飾觀,臨陣最易潰亂”。新軍以西方軍制為藍本,以“鎮(zhèn)”為基本單位,將步隊、炮隊、馬隊、工程隊、輜重隊組成諸兵種合成的新式陸軍,最大限度發(fā)揮各兵種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成為能單獨作戰(zhàn)、甚至對占數(shù)量優(yōu)勢的敵人也具有相當?shù)挚沽Φ囊恢д嬲男⌒蛙婈犃??!?/p>
就官兵素質而言,19世紀末的四川軍隊中大量充斥文盲半文盲。新軍軍官主要畢業(yè)于新式軍事學堂,接受過專業(yè)訓練,軍事素質較以往有了明顯提高。新軍部分士兵雖然來自舊軍隊,但此時四川已經(jīng)建立了一套模仿西方的募兵制度,只有經(jīng)過嚴格的年齡、身體、品行等環(huán)節(jié)考察的人才能參軍,“民籍中精壯識字之人,或各地中小校肄業(yè)者”成為新軍士兵的主流。
就技能訓練而言,19世紀末的四川軍隊采用了一定數(shù)量的新式武器,開展洋操訓練,以體操、射擊、挖掘壕溝等基礎內容為主,但官兵文化程度較低,對新式操法和軍事知識普遍理解不深,效果并不理想。新軍軍官、士兵分別被授以不同內容。軍官側重戰(zhàn)法演習,士兵根據(jù)所屬營隊的功能分別學習步、炮、馬、工程、輜重相關科目。如工程隊需要學習筑城術、交通術、野外演習、基本土本工程術、筑營術、爆破術、捆包積載術等課程。新軍根據(jù)職務性質分別開展訓練,開啟人才定向培育模式。
此外,四川新軍中還建立了醫(yī)療衛(wèi)生、休假制度及后勤體系,這些都是舊軍隊望塵莫及的。晚清四川軍事改革經(jīng)歷了半個世紀的反復探索,初步完成從養(yǎng)兵到建軍的轉變,盡管其成效無法與北洋軍相提并論,但畢竟是一個內陸省份克服人才短缺、思想僵化、財政匱乏等困難取得的,不僅改善了軍人的社會印象,也推動了軍事工業(yè)進步,奠定了后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不能不說是個飛躍。
參考文獻:
[1]周詢.蜀海叢談[M].成都:巴蜀書社,1986:35-36,41.
[2][清]朱壽朋編.張靜廬,等校.光緒朝東華錄 (四)[M].北京:中華書局,1958:4386,4236,4234.
[3]錫良遺稿(奏稿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497,360.
[4]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北洋軍閥 (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1.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