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龍軍,熊志,林華
(1.重慶三峽水利電力建設有限公司;2.重慶三峽水利發(fā)電有限公司,重慶 400000)
楊東河水電站,位于磨刀溪流域重慶市石柱縣黃水鎮(zhèn)楓香壩木鄉(xiāng)化郎坪和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鎮(zhèn)太陽坪交界處。裝機2×24MW,水輪機為立軸混流式水輪機,型號為HL84-LJ-155,額定水頭390m,設計流量7、326m3/s,額定轉速為750r/min,機組的水導軸承采用稀油自潤滑循環(huán)方式巴氏合金筒式導軸承,軸瓦周向分為四段拋物線軌跡瓦面。主軸旋轉時與瓦面間形成穩(wěn)定的油楔,運行中從上油箱流經(jīng)軸瓦進入下油箱(轉動油盆)的熱油由畢托管泵入外冷卻器,冷卻后以重力自流流入軸承上油箱,上油箱配有一個油位信號計,具有高低油位接點報警功能。在軸瓦內設有2 只鉑熱電阻測溫裝置及報警點,在油槽上設有鉑熱電阻監(jiān)測油溫。潤滑油采用L-STA-46 號汽輪機油,在連續(xù)運轉條件下,冷卻水最高溫度25℃時,軸瓦及油的最高設計溫度不超過65℃,水導軸承結構如圖1 所示。
圖1
自2011 年12 月該電站機組投產以來,兩臺機組水導油盆油位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水導溫度逐漸升高,檢查發(fā)現(xiàn)頂蓋排水有油滴出現(xiàn),由于水導排水直接進入廠內集水井,在集水井水面有明顯透平油。給油盆補足油后,運行100 小時左右,又會出現(xiàn)油位過低,需要不斷重復的補油。油盆甩油導致油位過低,嚴重影響機組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由于油進入集水井,通過水泵排入河道,導致河流水質污染而引起環(huán)保污染。2015 年檢查發(fā)現(xiàn),轉動油盆止漏環(huán)梳齒積油,在止漏環(huán)梳齒開回油孔;2016 年檢查發(fā)現(xiàn)轉動油盒蓋與大軸間隙不均以至抱水導時,瓦背與轉動油盒蓋產生摩擦,甩油日趨嚴重,逐合瓦將水導瓦背車一刀(最多處轉100s);2017 年,考慮到轉力油盆內部有負壓,檢修時在水導瓦垂直鉆孔,對轉動油盆內部補氣。每年檢修查找均無得到有效處理,給機組的正常運行構成了威脅,同時也增加了維護成本。
水導軸承潤滑油為自循環(huán)形式,油盆固定在主軸上并隨之高速轉動,當主軸高速旋轉時,潤滑油自動地在油盆、冷卻器、上油箱之間進行循環(huán)。轉動油盆內的油由于旋轉而產生動壓頭通過畢托管導向冷卻器,冷卻后經(jīng)上油箱、軸承體并潤滑軸瓦表面后流回油盆。檢查、分析水導軸承潤滑油自循環(huán)的線路,可以判斷油箱油位降低的主要原因就是轉動油盆甩油。
2018 年,楊東河電廠對機組水導甩油,進行了四次以上專門停機檢查甩油原因和處理。進行了以下檢查處理:
(1)檢查水導轉動油盆的密封,工藝和所用的密封材料都符合要求,煤油滲漏試驗按標準進行了4h,檢查油盆各把合面沒有發(fā)現(xiàn)滲漏現(xiàn)象,所以排除了轉動油盆滲漏的可能性。
(2)甩油盆與導軸瓦之間是兩道迷宮密封,甩油從密封間隙之間甩出來的,在油盆蓋與到上油盆底子之間增加一道梳齒密封,如圖2,通過運行,甩油現(xiàn)象仍然存在。
圖2
(3)停機后,檢查甩油盆油位剛好浸沒畢托管口,運行中,也能滿足上油量,排除畢托管導致的下油盆油位高的原因。
(4)檢查甩油盆蓋與上油盆底子之間距離小,約30mm,運行時,邊緣有明顯的氣流向外,分析認為是間隙小,形成泵效應,油盆蓋與軸瓦之間形成真空,導致油盆的油經(jīng)過間隙向外排除。
(5)由于沒有油盆檢修數(shù)據(jù),沒有進行間隙數(shù)據(jù)測量,按照加工定位記號進行安裝。運行中,存在油盆蓋與軸瓦有偏心磨損的現(xiàn)象。在拆卸過程中,對每個部位進行數(shù)據(jù)測量。測量軸瓦內徑與外徑的同心度、與軸瓦座子的垂直度,測量甩油盆盆壁與大軸的同軸度、油盆蓋與大軸的同軸度。油盆壁與大軸同軸度相對值(mm)+Y11.79:+X11.55:_Y11.95:_X11.94。油盆蓋與大軸同軸度相對值(mm)+Y78.83;+X79.54;-Y79.95;-X80.02。
存在油盆壁、油盆蓋與大軸偏心有0.5mm 以上。間隙偏大,單邊間隙在1mm 以上。通過以上現(xiàn)象與檢查分析判斷出:甩油盆與大軸的不同心,甩油盆與上油盆之間距離小,形成真空效應,將油經(jīng)油盆蓋與大軸間隙吸出甩到外面。
原因泵吸效應,根據(jù)機械密封結構及原理,分析從以下方面進行了解決:
(1)校核軸瓦的同心度和垂直度,以軸瓦內徑為基準,校核軸瓦外圓、軸瓦座子,通過車床進行處理。
(2)以校核后的軸瓦外徑為基準,確定甩油盆蓋子孔徑。根據(jù)密封間隙越小,漏油量越小的原理,考慮水導擺度值,確定比水導擺度值大0.1mm 確定甩油盆孔徑。
(3)根據(jù)密封原理,密封軸向距離長短對密封效果影響大,原甩油盆密封軸向距離為40mm,只有兩道密封,密封距離短。在甩油盆蓋與上油盆底子之間增加一道梳齒密封,由于上油盆底子與甩油盆的同心度無法保證,也無法測量數(shù)據(jù),梳齒深度無法再加深,故梳齒密封不考慮改動。確定在軸向增加密封距離到100mm,設置5 道密封,通過增加密封距離和密封齒數(shù),達到減壓和增加阻力,實現(xiàn)減小漏油目的。
圖3
(4)對甩油盆及蓋子同心度進行校核處理。以甩油盆與大軸安裝位置尺寸為基準,校核甩油盆及蓋子,確保同心度在0.1mm 內。
(5)在甩油盆與上油盆之間,增設3 個直徑30 的補風管,破壞之間的真空效應。
該電站自機組轉動油盆改造后,再沒有發(fā)生過水導軸承油位過低現(xiàn)象,改善了機組的運行條件,減輕了運行維護人員的工作量,為機組安全、經(jīng)濟運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