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志/雷 娟
22歲的女軍人鐘宇玢(化名),出生在安徽銅陵市,患上雙側股骨頭缺血壞死,需要每10年更換一次人工股骨頭。所幸,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醫(yī)學影像中心沒有“大刀闊斧”動手術,而是應用介入新技術治療,最終讓她撿回一條腿。5月27日,“被判骨刑”的小鐘,已可自由行走,擺脫疼痛困擾,經歷了悲喜兩重天。
小鐘是作為大學生入伍的。參軍后不久,她出現左下肢疼痛,剛開始在駐地醫(yī)院檢查,未發(fā)現明顯異常。隨后半月里,小鐘疼痛加重,且行走困難,無奈到第九〇〇醫(yī)院進行詳細影像檢查,發(fā)現雙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局部供血差,伴左髖關節(jié)少量積液,需要拄拐行走。通過深入檢查發(fā)現,小鐘需要換股骨頭,且以后每10年左右還要更換一次材質,風險大,副作用多,讓小鐘驚恐不已。
“一刀切”往往得不償失,提高患者生存“舒適度”才是治療目的。第九〇〇醫(yī)院醫(yī)學影像中心介入團隊,為患者全方位評估治療方案,最終選擇較為新穎的介入治療,既能扭轉內科藥物對改變組織結構無能為力的窘迫,也能避免外科手術對機體“大刀闊斧”的傷害。即在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通過在血管、皮膚上建一個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借助影像設備的引導,對病灶局部進行修補、擴充、疏通工作的微創(chuàng)腔內手術。
隨即,該院專家連續(xù)8次為小鐘進行“左股動脈DSA+導管溶栓術”,經右股動脈穿刺插管,將導管頭端超選擇至左側旋股內動脈,注入罌粟堿、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術中發(fā)現右側股骨頭I期缺血性壞死,左側股骨頭Ⅲ期缺血性壞死,予以導管溶栓治療,將藥物注入到股骨頭供血動脈中。介入術后,繼續(xù)予以靜脈溶栓處理,并經改善循環(huán)、補液、補鈣、促進鈣質吸收等治療。日前,小鐘復查時,影像學資料提示其左側缺血和炎癥明顯好轉,股骨頭塌陷部分也明顯好轉,相當于一次“植骨”。
圖:解放軍第九〇〇醫(yī)院運用介入技術治療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一直是困擾世界醫(yī)學界的難題,尤其是激素的問世及其廣泛應用以來,該病發(fā)病率逐漸上升。有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股骨頭壞死的患者約有3000萬人,我國約有400萬人。股骨頭壞死多因激素、酗酒和外傷引起,表現為股骨頭炎癥、水腫、滲出及缺血和壞死。
“介入技術采取將藥物直接注入供應股骨頭的血管,使血管擴張、痙攣解除,并溶通血栓阻塞,從而改善股骨頭的血運。”該院影像中心陳自謙主任醫(yī)師透露說,該方法能較長時間維持局部藥物高濃度,使病變血管變得通暢、應急血管開放,使壞死骨質逐漸被吸收,疼痛緩解,癥狀改善。這類患者在手術后應該服用常規(guī)藥物一個月,拄拐站立或步行,有利于修復股骨頭的骨質形成新骨。
陳自謙主任醫(yī)師介紹說,他們是國內較早開展介入技術的單位之一。于上世紀70年代開展了選擇性冠狀動脈血管造影等介入手術近30項,上世紀80年代開展了體部腫瘤的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診療新技術數10余項,迄今診療患者近4萬余例次。目前學科設有專門的介入病區(qū),開設了介入普通和專家門診,學科綜合水平和實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