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永健 陳閩江 孫雪峰 邵池 徐燕 陳勇 趙媛媛 趙靜 王孟昭
隨著支氣管鏡下超聲影像的發(fā)展,該技術已經成為呼吸病學中一項重要的微創(chuàng)技術。目前超聲支氣管鏡(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EBUS)可分為凸面超聲和小探頭超聲兩種,分別于1990年和2004年進入臨床使用[1,2]。其中經超聲氣管鏡引導下針吸活檢(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結合了超聲及細針穿刺活檢,是對于縱隔腫大淋巴結進行病理診斷一項重要手段。該技術對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均超過了90%,同時與縱隔鏡相比操作簡便和創(chuàng)傷更小,易于被患者接受。近年來,多個研究提示EBUS-TBNA在肺癌診斷和淋巴結分期、結節(jié)病以及結核等疾病的診斷中有重要作用[3-5],對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評估也寫進了多個肺癌臨床診治指南。但是對于擬診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EBUS-TBNA病理診斷陰性時應該如何處理呢? 本文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1.1 研究人群 回顧性分析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自2010年9月-2016年12月接受EBUS-TBNA檢查的患者共1,412例。最終診斷肺部惡性疾病747例(53%),結節(jié)病353例(25%),其他診斷包括反應性增生淋巴結、結核等感染、囊腫、胸腔內甲狀腺等。EBUS-TBNA診斷的總體準確性為95%,診斷肺癌的敏感性為95%,特異性為100%。本研究入組的患者為擬診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但EBUS-TBNA病理診斷陰性,入組條件為:①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提示肺內病灶同時合并縱隔淋巴結腫大;②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 PET/CT)提示肺惡性腫瘤合并縱隔淋巴結轉移;如未行PET/CT,則需要有提示“遠處轉移”的證據(jù),如骨破壞、腦病灶、肝臟或腎上腺病灶等。③接受了EBUS-TBNA,但病理診斷為陰性(未找到瘤細胞)。④病例資料齊全,隨訪信息完整。符合上述條件的共51例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別、年齡、氣管鏡下表現(xiàn)、氣管鏡相關檢查結果、EBUS-TBNA取材部位、穿刺針數(shù)、病理診斷、隨訪等資料并進行分析。本回顧性研究得到了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操作方法和儀器設備 局麻或全麻下進行操作,首先應用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可彎曲電子支氣管鏡(型號:Olympus BF-260)進行觀察,EBUS-TBNA應用超聲電子支氣管鏡(支氣管鏡型號OlympusUC-260-FW超聲主機Olympus EU-ME1)以及一次性細胞學穿刺針(22 G-NA-201SX-4022; Olympus)進行縱隔淋巴結穿刺。取得的組織標本經福爾馬林固定24 h后石蠟包埋切片,細胞學標本涂片應用95%乙醇固定。穿刺針數(shù)取決于獲得明確的組織條或患者的耐受情況決定。
1.3 診斷標準 患者最終的診斷確定包括:①惡性腫瘤的診斷必須是病理學診斷,標本來源包括EBUS-TBNA,也包括其他方法,如CT引導下穿刺、淋巴結活檢或手術等;②結節(jié)病的診斷參照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報道的結節(jié)病診斷標準;③肺結核必須有明確的抗酸染色陽性或上皮樣肉芽腫伴干酪樣壞死;④其他良性疾病符合相關診斷標準。
1.4 患者的分析 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將患者分為五組:組1:同時進行的支氣管鏡下其他檢查明確了診斷;組2:臨床考慮腫瘤,再次進行了EBUS-TBNA;組3:考慮腫瘤同時無其他部位轉移,接受了手術治療;組4:考慮腫瘤同時有其他部位轉移,進行了進一步病理檢查;組5:考慮良性非特異性炎癥,接受了隨訪。每組患者的情況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
2.1 患者情況 入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和每組患者的情況見表??梢娫摻M人群有一定特點,小于60歲的患者為34例(66.7%),鏡下正?;騼H表現(xiàn)為粘膜充血的患者為44例(86.3%)。穿刺的常見部位為氣管旁淋巴結(17例,33.3%)和隆突下淋巴結(27例,52.9%),穿刺的針數(shù)多為2針-3針(43例,84.3%)。
2.2 每組患者的進一步診治情況 組1中雖然EBUS-TBNA結果陰性,但同一次支氣管鏡下其他的檢查明確了診斷的病例共9例。鏡下可見新生物或結節(jié)的患者2例,粘膜活檢均明確了診斷,分別為肺鱗癌和肺未分化非小細胞肺癌。鏡下表現(xiàn)為粘膜充血的患者6例,其中6例均進行了粘膜毛刷、5例進行了粘膜活檢、5例進行了支氣管肺泡灌洗、4例進行了經支氣管鏡肺活檢(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TBLB),結果粘膜活檢診斷肺腺癌2例、毛刷診斷腺癌1例、支氣管肺泡灌洗診斷腺癌1例、粘膜活檢診斷肺結核1例、TBLB診斷肺結核1例。鏡下正?;颊?例,通過TBLB診斷肺結核。粘膜活檢為肺癌的4例患者均進行了免疫組化檢查。
組2中臨床考慮腫瘤,再次進行了EBUS-TBNA檢查共11例。通過重復EBUS-TBNA檢查,確診肺癌8例,均為腺癌,其中7例病理組織可以完成表皮生長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變檢測,EGFR基因突變陽性4例。診斷肺結核2例,肺結節(jié)病1例。
組3中臨床考慮腫瘤同時檢查評估無其他部位轉移,而是否有縱隔淋巴結轉移不能確定,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共6例。術后病理顯示肺癌不伴有縱隔淋巴結轉移4例,其中腺癌3例和小細胞肺癌1例;肺癌伴有縱隔淋巴結轉移1例,病理為鱗癌;肺良性疾病1例,病理顯示為肺慢性炎。
組4中臨床考慮腫瘤同時有其他部位轉移,進行了進一步病理檢查共15例。其中肺癌5例,分別為經皮肺穿刺診斷肺腺癌2例、重復氣管鏡粘膜活檢診斷肺腺癌1例、鎖骨上淋巴結活檢診斷肺腺癌1例和縱隔鏡淋巴結活檢診斷肺小細胞肺癌1例。其他惡性腫瘤5例,分別為經皮肺穿刺診斷霍奇金淋巴瘤1例、頸部淋巴結活檢診斷霍奇金淋巴瘤1例、胃鏡粘膜活檢診斷胃癌1例、腎上腺手術診斷惡性嗜鉻細胞瘤1例和腎臟病灶穿刺活檢診斷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1例。診斷良性疾病5例,分別為頸部淋巴結活檢診斷壞死性淋巴結炎2例和成人Still's病1例、縱隔鏡淋巴結活檢診斷慢性炎癥1例和心臟手術瓣膜活檢為真菌性心瓣膜炎1例。
組5中臨床考慮良性非特異性炎癥,接受了隨訪共10例,中位隨訪時間38個月(18個月-75個月)。其中1例隨訪18個月后,出現(xiàn)輕度皮膚斑丘疹和低熱,進一步檢查發(fā)現(xiàn)頸部和腹膜后淋巴結腫大,通過頸部淋巴結活檢診斷為霍奇金淋巴瘤。其他9例患者病情穩(wěn)定。
表1 各組患者的一般特征Tab 1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5 groups
2.3 EBUS-TBNA的安全性 所有患者均可耐受檢查,主要不良反應為操作過程中氣道刺激和術后少量咯血(痰中帶血),在術后1天均自行好轉。檢查時間稍延長。無患者出氣胸、縱隔氣腫以及大咯血等嚴重并發(fā)癥。
EBUS-TBNA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操作,在縱隔疾病的診斷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操作中通過超聲探頭的實時監(jiān)測,可更加精確定位目標縱隔淋巴結,同時降低了穿刺損傷的可能。EBUS-TBNA的穿刺范圍包括縱隔淋巴結2組、4組、7組,同時對明顯增大的5組和部分8組也可以進行穿刺。與胸腔鏡相比,可同時對雙側縱隔肺門淋巴結進行活檢;從安全性和便捷性看,大多數(shù)EBUS-TBNA可采取門診局麻操作的方式,與胸科手術相比更加簡便微創(chuàng)。因此,更加易于為患者接受。EBUS-TBNA已經取代胸腔鏡和縱隔鏡的作用,逐漸成為一項首選的縱隔疾病檢查手段,在多個指南中進行了推薦。本研究中,對擬診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但EBUS-TBNA陰性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處理方案。
本文共從1,412例EBUS-TBNA檢查中分析了51例陰性患者的進一步診治,可見總體該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很高,與國外的報道[6-8]相似,本組患者共最終診斷肺部惡性疾病747例,通過重復EBUS-TBNA僅有1例手術證明為真正的假陰性。說明EBUS-TBNA是肺癌患者取得病理診斷的一項重要途徑。本文中11例再次EBUS-TBNA均明確了診斷,包括結節(jié)病1例[9-11],特別是再次EBUS-TBNA診斷肺癌的8例患者中,7例(87.5%)取得的標本可以進行EGFR基因檢測,其中4例(57.1%)EGFR突變陽性,患者接受了EGFRTKI的治療,說明了EBUS-TBNA對診治的重要性。
EBUS-TBNA對診斷縱隔淋巴結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其他方法也不能忽視,特別在組1中支氣管鏡下其他的檢查明確了診斷的病例共9例。即使是粘膜水腫時的粘膜活檢、毛刷、支氣管肺泡灌洗、TBLB等均有助于明確診斷,包括惡性和良性疾病。因此在氣管鏡檢查中應該多種手段并用。
對于EBUS-TBNA陰性患者,臨床處理時應該綜合考慮患者情況,如果通過檢查,包括PET/CT、頭部增強MRI、骨核素顯像、胸腹部增強CT等,未發(fā)現(xiàn)其他病灶,如果疑診惡性疾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本文中接受了手術治療共6例。結果術后病理顯示肺癌不伴有縱隔淋巴結轉移4例,患者從手術中獲益。只有1例EBUS-TBNA假陰性。如果有其他病灶,則建議進一步病理檢查,本文中共15例進行了進一步病理檢查。活檢部位和方法根據(jù)病灶位置決定,結果顯示肺癌5例、其他惡性腫瘤5例和良性疾病5例,也充分說明了進一步檢查的必要性。
如果臨床考慮良性非特異性炎癥,特別是患者無癥狀而且僅有縱隔淋巴結腫大,影像學上有淋巴結鈣化點或TBNA病理可見碳末沉積時,可以定期隨訪,本文中9例(90%)接受了長期隨訪,無病情變化。但有1例隨訪18月后診斷了霍奇金淋巴瘤,提示了隨訪的重要性[12-14]。
綜上所述,對于擬診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但EBUSTBNA陰性的患者,應該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綜合多種方法進行診斷和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