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韶明
有的時候,你想傳遞一種體會,結果發(fā)現對方根本無從插話。也有的時候,你覺得那種體會只是自己的,說出來卻發(fā)現,它是大家的。舊居這個話題,屬于后一種。
所有的舊居,都是相對于當前的住所而言的。你小時候住過的已經不存在的老房子,你剛剛搬離的那個新小區(qū),從現實意義上講,都是你的舊居,屬于已經翻過去的那一頁。
在長長的數十年中,誰都可能翻過去那么幾頁,有的是隨父母遷移的一個又一個家,有的是短暫停留的出租屋,還有的是因為現實原因置換的居所。歷數這些地方,你可能會發(fā)現,有那么幾個直接成為記憶里的錨,留住了你在那里經歷的某個時段。
A小姐因為學區(qū)房事宜,剛剛搬離住了七八年的小區(qū)。在她的描述里,新居乏善可陳,老房子,居民年齡偏大,周圍設施也很不方便,唯一的好處就是人人羨慕的走路上下班,以及,小朋友明年上學過個馬路就到了。搬家后,從前的鄰居盛情相邀,她就是不敢回去看看,“我都無法想象之前的房子住了誰,變成什么樣?!蹦鞘菑漠厴I(yè)起,她買的第一套房。
B同學的舊居關鍵詞,是一位老太太。這是北二環(huán)內的一座老房子,隔著幾條胡同,能看到雍和宮的頂部。對門的老太太總是敲門,送來在地壇舉辦的各種活動門票,傳達社區(qū)活動通知。一個初來北京的單身漢對這些完全不感興趣,只是時不時敲門聲讓他有一種存在感。如今,他很想哪天拐進胡同去探望一下老太太,卻總是沒有行動力,他也擔心,老人是不是已經不在了。
數數那些在記憶里生根的舊居,大概有這么幾類。
第一類,你在那里長大。你記得的童年片段,多數時候與環(huán)境密不可分。所以,當你描述舊事的時候,總是會帶出一些舊居的氣息,屋里什么布局,書桌怎么擺放,那個記錄你身高的標尺畫在哪個門上……你甚至下意識地,在以后的家里復制了相似的格局,你覺得家就應該是那個樣子的。等你以后有機會參觀各種風格的家,會發(fā)現那些你想象的理所當然的家的模樣,并不真的存在,不過是老房子里的一些記憶,給了你強烈的暗示。
第二類,你在那里度過了特殊的時期。這個舊居通常不是你獨立的家,可能是大學里的宿舍、你和朋友合住的房間、你借宿過的某個地方,總之,在任何人看來,那不過是一場萍水相逢,可在你這兒它是一個重要節(jié)點。你和老朋友坐在一起,一說就是許多年前住著兩家人的那套房子。你畢業(yè)十年的時候帶著小朋友在宿舍前合影,鄭重宣布:“這是媽媽曾經住過的宿舍?!蹦氵€指著一棟舊樓,認真地告訴十幾歲的女兒,“你就出生在這兒”,你沒留意,女兒戴著耳機根本沒聽到。
第三類,你自己布置的第一個家。盡管現在看來有些潦草,但那是你在一座城市最初的??奎c,所以,它的角色是里程碑式的。我就無數次地聽老媽說起我們的第一個家,那種描述,比任何一個后來住過的房子都要細致飽滿。A同學沒有勇氣回去的,也是她用全部心思布置的第一個小窩,沙發(fā)下那塊早被撤去的地毯,當年被一位訪客羨慕無比,“什么時候能有這么個地方,讓我自由發(fā)揮?!痹S多年后新一輪的換房活動,大家只在網上互相通報消息,再也沒有當年暖房,那么多人坐在一張地毯上的擁擠與熱鬧。
故事還有很多。
C帶男友回家,很認真地要找一個地方,卻差點兒迷了路。左右定位后,發(fā)現目的地不過是一個深坑和一堆土,她告訴男友,“我就是在這兒長大的”。
D呢,恨死當年那老房子了,9層的樓也沒個電梯。她就住在頂層,回去晚了,總要擔驚受怕地爬那些黑乎乎的樓梯。
F的老房子離現在的家不遠,但她很少往那邊走,“但每次路過的時候會往自家的窗口張望一下”。
……
對能夠說出來的舊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態(tài)度。這個態(tài)度很微妙,身在其中的時候,你很難看到自己對一所房子的真實感情,你甚至覺得它毛病很多。只有當離開成為預期或者已成既定事實的時候,你才有心情去體會。
不久前因為順路,和一攝影師同車。
一個大男孩,一頓飯吃得匆匆忙忙,要趕著回家“給媳婦做飯”。你不回家她還不吃了?我好奇。男孩一席話說得我頓時啞了口,“我媳婦的老爸是鐵路系統(tǒng)的,經常要去這個城市那個城市,她從小就沒有家。她說,住過的那些地方,是房子不是家?!彼?,他想給她家的感覺。而這個家,是每天回去做飯給她吃的,實實在在的家。
這個貌似不靠譜兒的80后男青年,坐在晚上8點鐘的出租車上,心里想著的,是媳婦還沒吃上的晚飯。他們現在租住的是郊區(qū)的一套一居室,即使是這樣的地方,他依然堅持讓它有家的模樣。我不知道有一天當他們搬離的時候,媳婦會不會對這個舊居產生“家”的概念,我只知道,有人會在半個小時后放下攝影包,系上圍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