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向朋友借錢,妻子為逃避債務,故意簽了保證條款,充當借款的保證人。然而她失算了,這種躲債方法行不通,她依然要和丈夫一起還錢。
為湊齊房子的首付款,馮哲和妻子佳雨四處借錢,被拒絕了幾次后,馮哲終于跟老同學陳海洋借到了10萬元。陳海洋要求他打借條,并寫清楚還款日期。
2017年3月28日,馮哲寫了一張借條,內容是馮哲向陳海洋借款10萬元,2017年6月27日歸還。若不能按期還款,從借款到期之日起,按銀行同期借款利率的4倍支付逾期利息。
拿到借條,陳海洋依然不放心,他聽說過不少借離婚躲債的事情,萬一馮哲離婚把財產(chǎn)分給妻子,佳雨再推說自己對債務不知情,該怎么辦?
陳海洋要求佳雨也在借條上簽字,于是佳雨在借條上加了這樣一句話:本人為丈夫馮哲向陳海洋的借款提供一般擔保。陳海洋不懂法律,覺得佳雨寫明提供擔保,就相當于承諾和丈夫一起還錢。沒想到在借款糾紛中,馮哲夫婦用這一條款做起了文章。
2017年6月底借款到期,陳海洋多次打電話要求馮哲還錢,對方雖口頭答應,但就是不還。國慶節(jié)期間,陳海洋通過朋友圈看到馮哲一家去普吉島旅行。有錢出國卻沒錢償還債務,他十分失望。2018年1月,陳海洋把馮哲和佳雨告到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法院,要求兩人共同償還債務。
開庭前夕,陳海洋才得知馮哲和佳雨在國慶節(jié)之前就離婚了。離了婚居然還一起旅游?陳海洋認為對方肯定是為躲債而離婚。
果不其然,開庭時只有佳雨一人到庭,她和馮哲已協(xié)議離婚,夫妻共同財產(chǎn)全部歸她。佳雨說,按雙方約定,對于這筆借款,她的身份是保證人,承擔一般保證責任。按照法律只有在欠債者無法償還的情況下,承擔一般保證責任的保證人才有義務還錢。而且,保證責任是有保證期間的,過了保證期間,保證人就不用為借款負責了。她簽訂的保證協(xié)議沒有約定保證期間,那么根據(jù)法律,保證期間應默認為債務到期之后6個月內。現(xiàn)在距還款日期已過了7個月,她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法院卻認為,雖然佳雨簽的是保證條款,她是這筆債務的保證人,但保證人的身份在夫妻之間是不適用的,佳雨不能以此來逃避共同還款。2018年1月,法院判決馮哲與佳雨共同償還陳海洋10萬元,并自2017年6月27日起按銀行同期同類借款利率的4倍支付借款利息。
佳雨之所以費盡心機簽訂了“一般保證”條款,又在法庭上強調自己是借款的保證人,是因為保證責任比共同借款的責任要“弱”很多。如果10萬元被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那么雙方需共同償還,也就是兩人之中誰都有為債務全額還款的義務。
保證責任則不同。佳雨簽的是保證條款,意思是如果這一條款成立,債主就該先告馮哲,在狀告馮哲的官司經(jīng)審理及強制執(zhí)行之后,債務仍然無法償還的情況下,佳雨才有義務替馮哲還債。而且還不是無限期的,過了保證期間,她就不用替馮哲還錢了。根據(jù)法律,協(xié)議沒有的情況下,保證期間是借款到期之日起6個月。佳雨想以此作為逃避債務的理由。
然而,根據(jù)2018年1月17日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例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一方事后追認的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這個案件中,法官認為丈夫借錢、妻子提供擔保,應視為妻子對債務知情,屬于共同債務,兩人有共同還款的責任。所以,夫妻間通過做對方保證人來逃避債務,是不可行的。(文中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