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娜珠
(中國石化 江漢油田分公司 物探研究院,武漢 433100)
近年來,四川盆地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生物礁灘相氣藏受到了國內外石油地質學者的廣泛關注,并相繼發(fā)現了普光、元壩等大型氣田[1],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的能源保障水平。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成巖作用過程、巖石學分析、地球化學特征、儲層發(fā)育主控因素和天然氣富集等方面[2-10],而對于飛仙關組層序地層和沉積體系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綜合區(qū)內最新鉆井資料和測試結果,在高精度層序地層分析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建南地區(qū)飛仙關組三段生物礁灘相沉積體系發(fā)育特征研究,精細刻畫各體系域及準層序組的沉積特征和演化規(guī)律,以期為鄂西—渝東地區(qū)飛仙關組礁灘體有利區(qū)帶劃分和儲層優(yōu)選提供地質支撐。
鄂西—渝東地區(qū)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和湖北省西部地區(qū),區(qū)域構造位置位于四川盆地川東褶皺帶東部,其東、西分別與齊岳山背斜帶和方斗山背斜帶相接[3-5](圖1)。區(qū)域構造面貌受基底、古構造演化及介質條件和邊界條件等多方面制約,構造演化經歷了澄江—加里東期的斜坡形成階段、海西—印支期的斜坡繼承發(fā)展階段和燕山—喜馬拉雅期的構造變形階段。在SE—NW向強烈擠壓應力作用下,形成一系列以NE—SW向為主的褶皺和斷裂[6-8]。鄂西—渝東地區(qū)沉積蓋層自燕山期寧鎮(zhèn)運動至喜馬拉雅期發(fā)生了全面褶皺變形,構造變形形成“侏羅山式”褶皺。
區(qū)內地層發(fā)育比較齊全,在沉積過程中發(fā)生多次海進和海退,縱向上具有多旋回的特點[11-13]。飛仙關組沉積前,中上揚子區(qū)古地理面貌基本繼承了長興期地勢西高東低的格局。早三疊世早期,海水自四川盆地由北向南侵入,通過飛一、二段沉積期填平補齊作用,中上揚子區(qū)沉積整體變淺,演變?yōu)橐蕴妓猁}巖臺地為主的沉積格局,四川盆地仍然維持西高東低地勢,自西向東依次發(fā)育沖積平原、局限臺地、開闊臺地、臺緣淺灘、臺緣斜坡和陸棚等沉積相單元。鄂西—渝東區(qū)飛仙關組厚度340~450 m,縱向上可分為4個巖性段(圖2):飛一段底部以深灰色頁巖夾薄層狀灰?guī)r為主;飛二段為泥質條帶灰?guī)r、巖性全區(qū)相似;飛三段為灰色泥晶灰?guī)r與砂屑、鮞?;?guī)r,全區(qū)厚度較穩(wěn)定,以發(fā)育亮晶鮞粒灰?guī)r為特征,儲層發(fā)育;飛四段厚度較小,以發(fā)育紫紅色泥頁巖及白云巖為特征,全區(qū)穩(wěn)定,構成區(qū)域性封蓋層。
按CROSS的高分辨率成因層序地層模式為指導,結合單井及野外露頭資料,對飛仙關組進行層序地層劃分和體系域識別。層序界面SB1為長興組與飛仙關組之間的巖性巖相轉換面,為Ⅱ類層序界面,構成Ⅱ類層序(圖2)。飛仙關組劃分為2個Ⅲ級層序,其中SQ1由飛一段和飛二段組成,SQ2由飛三段和飛四段構成。
鄂西—渝東碳酸鹽巖沉積區(qū)中的長興組礁相沉積區(qū),SB1之下為細粉晶白云巖,界面之上為含泥灰?guī)r;而在長興組非礁相沉積區(qū),界面之下為含生屑灰?guī)r,界面之上為泥頁巖。層序界面SB2為飛仙關組二段與飛仙關組三段之間的巖性突變面,為泥晶灰?guī)r接觸,一般可以按顏色或結構進行劃分,界面之下顏色相對較淺,以塊狀或者厚層狀為主;界面之上顏色相對較深,以中薄層狀為主,反映了飛仙關組二段晚期海平面下降、飛仙關組三段早期海平面相對上升的沉積旋回。鄂西—渝東區(qū)馬良—太運—魚池壩一帶,SB2層序界面之下為飛仙關組二段顆?;?guī)r,界面之上為飛仙關組三段泥晶灰?guī)r。層序界面SB3為飛仙關組與嘉陵江組之間接觸界面,界面上下的巖性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在鄂西—渝東區(qū)(豐都回龍場),該層序界面之下為飛仙關組四段紫紅色泥巖,界面之上為灰色中薄層狀泥晶灰?guī)r,這類界面在石柱復向斜鉆井剖面及野外剖面均可以見到;在鄂西—渝東區(qū)靠東側(利川核桃園),該層序界面之下飛仙關組四段巖性變?yōu)榛疑自茙r或灰質云巖,界面之上為嘉陵江組石灰?guī)r。
飛三段下部為開闊臺地相灘間亞相的灰色泥晶灰?guī)r沉積,構成了海侵體系域;飛三段上部與飛四段為開闊臺地相、局限臺地和蒸發(fā)臺地相沉積,構成層序的高位體系域。開闊臺地相之鮞粒灘亞相為灰色中層狀亮晶鮞?;?guī)r,局限臺地相之潮坪亞相為灰紫色泥晶泥質灰?guī)r,蒸發(fā)臺地相的蒸發(fā)坪亞相為淺灰色泥晶云巖。本次研究的層序飛三段鮞粒灘亞相儲層發(fā)育,是鄂西—渝東區(qū)主要的目的層。
以鉆井資料為基礎,結合地震剖面,以井—震結合方式建立了研究區(qū)內飛仙關組礁灘相地震層序格架剖面(圖3)。從格架剖面可見,Ⅲ級層序格架SQ1由飛一、二段組成,底部層序界面為飛仙關組與長興組之間分界面,為巖性巖相轉換Ⅱ類層序界面;飛一段組成海侵體系域,飛二段組成高位體系域。底部為局限臺地潟湖—潮坪沉積,剖面上具強振幅、連續(xù)、平行的反射特征;巖性為灰色、灰黃色泥頁巖。中上部為陸棚相沉積,具有弱振幅、空白反射特征;巖性為灰色薄層泥晶灰?guī)r及泥晶泥質灰?guī)r。Ⅲ級層序格架SQ2,底部層序界面為飛二段與飛三段之間的分界面,屬巖性突變轉換Ⅱ類層序界面,由飛三、四段組成;海侵體系域由飛三段下部組成,高位體系域由飛三段上部及飛四段組成。海侵體系域在大范圍內為開闊臺地相沉積,具弱振幅及空白反射特征,以泥晶灰?guī)r為主。
鄂西—渝東區(qū)新店1井飛仙關組三段主體劃分為3個Ⅳ級層序(圖4)。Ⅳ級層序sq1對應飛三段下部,巖性以灰色灰?guī)r為主,致密,不具備儲集能力。Ⅳ級層序sq2對應飛三段中部,其中,外緩坡相的上斜坡亞相沉積,巖性為淺灰、灰色泥晶灰?guī)r,中緩坡相的暴露鮞粒灘,巖性為淺灰、灰色亮晶鮞粒、鮞粒灰質白云巖、鮞粒白云巖夾泥晶灰?guī)r等。該層序形成一個向上變淺的沉積序列。Ⅳ級層序sq3對應飛三段上部,其中,外緩坡相的上斜坡亞相沉積,巖性為淺灰色泥晶灰?guī)r;內緩坡相的鮞粒灘及灘間亞相沉積,巖性為淺灰、灰色(泥)亮晶鮞粒、砂屑鮞?;?guī)r、鮞粒白云巖等。
圖3 鄂西—渝東地區(qū)過建南SW-NE向長興組—飛仙關組地震層序地層格架Fig.3 SW-NE oriented seismic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Changxing-Feixianguan formations in Jiannan, western Hubei-eastern Chongqing area
圖4 鄂西—渝東建南地區(qū)新店1井飛仙關組三段沉積相劃分Fig.4 Sedimentary facies division of third member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well Xindian 1, Jiannan, western Hubei-eastern Chongqing
通過對建南及周緣地區(qū)飛仙關組三段典型剖面沉積相解剖及沉積特征分析,建立沉積模式,分析沉積演化特征,揭示沉積相平面展布規(guī)律,進而通過相控儲層來預測有利儲層發(fā)育區(qū)。飛三段沉積時,研究區(qū)西高東低格局不變,通過持續(xù)的填平補齊作用,全區(qū)演變?yōu)橐蚤_闊臺地為主體的沉積環(huán)境,沉積相主要由鮞粒灘、暴露鮞粒灘及灘間亞相組成;鮞粒灘以亮晶鮞?;?guī)r為主,暴露鮞粒灘以亮晶鮞粒白云巖為主。鄂西—渝東區(qū)的建南北高點及龍駒壩構造發(fā)育鮞粒灘(圖5長方形區(qū)域),形成了優(yōu)質的儲層。
飛仙關組三段沉積時,鄂西—渝東區(qū)主要發(fā)育的沉積相有內緩坡、中緩坡和外緩坡相。內緩坡相分布于飛三段頂部,巖性以泥晶灰?guī)r、(含)泥灰?guī)r、泥質灰?guī)r、(含)白云質灰?guī)r、泥質白云巖等為主;潮汐層理廣泛發(fā)育,發(fā)育藻紋層和潮汐層理等沉積構造(圖6a,b),底部發(fā)育沖刷面。中緩坡相由鮞粒灘、暴露鮞粒灘、豆粒灘、生屑灘、砂屑灘和灘間亞相組成,巖性以亮晶鮞?;?guī)r等為主,發(fā)育亮晶鮞?;?guī)r(圖6c)、鮞粒云巖、砂屑灰?guī)r、生屑灰?guī)r、非紋層純灰泥巖及砂屑灰泥巖等微相。
研究區(qū)內飛三段中緩坡相較為發(fā)育,亮晶鮞?;?guī)r組成以鮞粒為主,含量60%~70%;粒間為顆粒支撐,亮晶膠結,含量30%~40%;亮晶鮞?;?guī)r微相中溶蝕作用較強,粒內溶孔及鮞模孔較發(fā)育,具備一定的儲集性。外緩坡相廣泛發(fā)育于飛仙關組三段,主要以灰色泥晶灰?guī)r、泥質灰?guī)r、含泥灰?guī)r及少量瘤狀灰?guī)r為主,主要發(fā)育有下斜坡、上斜坡及臺洼亞相沉積。泥質灰?guī)r或含泥灰?guī)r有的呈非平直紋層狀,有的呈平直薄板狀。
圖5 鄂西—渝東地區(qū)早三疊世飛仙關組三段沉積期沉積相展布Fig.5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in western Hubei-eastern Chongqing when third member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deposited
圖6 鄂西—渝東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巖石宏觀和微觀特征Fig.6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rock characteristics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western Hubei-eastern Chongqing area
鄂西—渝東飛仙關組整體表現為向東傾斜的碳酸鹽巖緩坡,自西向東發(fā)育開闊臺地、臺地邊緣淺灘、臺地邊緣斜坡及陸棚等沉積相單元。飛一段至飛二段建南地區(qū)為陸棚環(huán)境,以沉積灰色薄板狀泥晶灰?guī)r及泥晶泥質灰?guī)r為主。飛三段沉積期,地勢西高東低,淺灘分布于中部地區(qū),為中緩坡相沉積,發(fā)育灘間、鮞粒灘、暴露鮞粒灘等亞相(圖5)。其中灘間亞相屬開闊臺地內地勢相對低洼的地區(qū),分布于研究區(qū)西部和東部的廣大區(qū)域內,巖性以灰色中厚層狀泥晶泥質灰?guī)r為主,發(fā)育水平層理及水平蟲跡,產瓣鰓化石。有利的沉積相控制有利巖石類型及儲層分布,鮞粒灘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北部和南部,巖性以淺灰色厚層塊狀亮晶鮞?;?guī)r、亮晶鮞粒砂屑灰?guī)r為主。暴露鮞粒灘分布范圍較窄,南部以亮晶鮞粒砂屑白云巖為主。
(1)鄂西—渝東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劃分為2個Ⅲ級層序,層序底界面為Ⅱ類層序界面,構成Ⅱ類層序。飛一段與飛二段構成SQ1,飛三段和飛四段構成SQ2;飛三段又可劃分為3個Ⅳ級層序,sq1、sq2和sq3。
(2)鄂西—渝東區(qū)飛仙關組三段沉積相可劃分為內緩坡、中緩坡及外緩坡相帶。內緩坡相分為鮞粒灘及灘間亞相;中緩坡相可細分為鮞粒灘、暴露鮞粒灘、豆粒灘、生屑灘、砂屑灘和灘間等6個亞相,暴露鮞粒灘孔隙發(fā)育;外緩坡相可分為下斜坡、上斜坡及臺洼亞相。暴露鮞粒灘主要分布于建南地區(qū)的北部和南部,為儲層主要發(fā)育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