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婕
(上海市長征醫(yī)院婦科,上海 200003)
盆腔淋巴結切除術是指采用全子宮切除和盆腔淋巴清掃術治療女性子宮頸癌、子宮體癌等疾病[1]。由于盆腔淋巴結切除術的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手術后的淋巴液,組織液或淤血等容易堆積,從而導致盆腔淋巴囊腫。大黃芒硝兩藥為瀉下藥,具有清熱解毒、逐癀活血、止血收斂、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外敷有燥濕消炎的作用。本次實驗研究了大黃芒硝外敷對盆腔淋巴結切除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作用,實驗方法如下:
選出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的80例需要盆腔淋巴結切除術治療的患者,經(jīng)80例患者知情同意后,根據(jù)術后治療方法的不同,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患者。兩組均無腎肝臟功能障礙、精神性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的患者。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患者的年齡25.4~35.9歲,平均年齡33.5 4.3歲;病程1.5~2年,平均病程1.75 0.52年;子宮頸癌17例,子宮體癌15例,子宮內膜癌18例;實驗組患者術后采用大黃芒硝外敷進行治療,患者的年齡24.6~36.7歲,平均年齡32.6 6.7歲;病程1.3~2.1年,平均病程1.43 0.37年;子宮頸癌16例,子宮體癌18例,子宮內膜癌1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病理等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盆腔淋巴結切除術的患者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進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實驗組患者術后采用大黃芒硝外敷治療。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對鄰近器官與區(qū)域淋巴結進行仔細的臨床檢查[2]。切開患者的腹外斜肌筋膜,切開腹內斜肌,暴露髂窩,清掃髂內、外及閉孔組淋巴結,后縫合腹內斜肌,縫合腹外斜肌與皮膚傷口。實驗組患者術后,取大黃、芒硝一比三,弄碎混合放在絲襪里。根據(jù)患處的面積大小,以醫(yī)用繃帶或腹帶進行固定,藥濕了進行更換[3]。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發(fā)生率。見表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盆腔淋巴囊腫發(fā)生率
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有3/40例,其中切口裂開的患者1例,傷口感染的患者1例,淋巴腫大1例,術后并發(fā)癥率7.5%;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率18/40例,其中切口裂開的患者5例,傷口感染的患者4例,淋巴腫大9例,術后并發(fā)癥率45%。
盆腔淋巴結轉移是指癌細胞侵入至女性患者的宮頸或盆腔器官的周圍淋巴器官,從而導致患者的淋巴管受到損害[4]。嚴重影響了女性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盆腔淋巴結切除術是用于治療宮頸癌癌淋巴結轉移者、外陰癌淋巴結轉移者,中線型癌盆腔淋巴結轉移者的有效治療方法。
大黃芒硝外敷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淤等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對盆腔淋巴結切除術后采用大黃芒硝外敷,能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率,減少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提高了盆腔淋巴結切除術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