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敏,孫曙光
(1.山東煙臺通華醫(yī)院,山東 煙臺 264000;2.濱州醫(yī)學院煙臺附屬醫(yī)院,山東 煙臺 264100)
糖尿病是臨床上一種發(fā)病率比較高的慢性疾病,其發(fā)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如遺傳、環(huán)境、飲食等[1-2]。一旦患有此病,將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極大影響,且若不及時治療與控制,引發(fā)血管及臟器等并發(fā)癥,最終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采取切實有效的手段對2 型糖尿病加以治療,意義重大?,F(xiàn)為了解GLP-1受體激動劑與DPP-4 抑制劑在2 型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運用價值,本案將我院所收治的58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分成兩組,并分別予以GLP-1受體激動劑、DPP-4 抑制劑,現(xiàn)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本案共有研究對象58 例,皆選自我院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2 月所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通過臨床檢查與診斷,均滿足世界衛(wèi)生組織所制定的有關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確診為2 型糖尿病。另將存在糖尿病合并癥或并發(fā)癥者、心力衰竭者、惡性腫瘤者、肝功能異常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等均予以排除。按治療方案不同,將所有研究對象分成兩個小組,即甲組、乙組。甲組29 例,男女分別有16 例、13 例,年齡區(qū)間44~70 歲,平均(56.4±3.9)歲,病程1~11 年,平均(5.6±0.9)年;乙組29 例,男女分別有17 例、12 例,年齡區(qū)間42~68 歲,平均(55.9±4.3)歲,病程2 ~13 年,平均(6.0±1.2)年。對比以上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如性別、年齡、病程等,無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所有患者皆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飲食指導與運動指導,同時予以0.5 g 二甲雙胍(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H20023370)治療,口服,3 次/d。在此基礎之上,分別對甲乙兩組患者予以不同的藥物治療。
甲組:對此組患者采取GLP-1 受體激動劑(利拉魯肽)治療,具體用法為:皮下注射利拉魯肽[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J20110026],1 次/d。
乙組:對此組患者采取DPP-4 抑制劑(西格列?。┲委煟唧w用法為:西格列汀[Merck Sharp &Dohme Italia SPA(意大利)生產,批準文號:J20140095],口服,100mg/次,1 次/d
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18 周的治療。
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血糖值、胰島素指標等均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為顯效 ;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血糖值、胰島素指標等好轉程度在50 %,為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未好轉,血糖值與胰島素指標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等于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3]。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血糖指標(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檢測與對比,以觀察患者用藥后血糖水平變化[4-5]。對兩組患者各種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與比較。
對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采用(%)代表計數(shù)資料,以χ2P<0.05,則意味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檢驗;采用代表計量資料,以t 檢驗。若
甲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顯著高于乙組,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情況比較[n(%)]
甲乙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血糖指標相對比,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甲乙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甲組治療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低于乙組治療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血糖指標變化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血糖指標變化比較
注:*與甲組相比,P<0.05;#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時間 (空m腹m o血l/L糖)餐(后m m 2 ohl /血L)糖 糖化(血%紅)蛋白甲組(n=29) 治療前 9.89±3.39 11.58±2.78 8.79±1.62治療后 5.91±1.11# 7.02±1.65# 7.03±1.09#乙組(n=29) 治療前 9.88±3.36 11.66±3.02 8.88±1.72治療后 7.87±1.12*# 9.54±1.25*# 7.92±1.58*#
甲組中有8 例發(fā)生不良反應,即惡心2 例、嘔吐1 例、腹瀉2 例、鼻塞1 例、咳嗽2 例,其發(fā)生率為27.6 %(8/29);乙組中有9 例發(fā)生不良反應,即惡心2 例、嘔吐2 例、腹瀉1 例、鼻塞3 例、咳嗽1 例,其發(fā)生率為31.0 %(9/29)。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83,P>0.05)。
2 型糖尿病屬于一種內分泌代謝紊亂綜合癥,其多發(fā)群體為35~40 歲以上的成年人,臨床特征主要為血糖上升[6-8]。近幾年,因種種原因如生活節(jié)奏快、飲食結構調整等,導致2 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態(tài)勢。而一旦患有2 型糖尿病且不予以有效控制,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還將引起各種并發(fā)癥,并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而,強化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對保證人們的生存質量及生命安全,是臨床醫(yī)學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
利拉魯肽屬于一種人工GLP-1 長效類似物,其和天然GLP-1 有比較高的同源性,人體在吸收營養(yǎng)物質之后,GLP-1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降糖功效[9-11];同時還能和胰腺GLP-1 受體相結合,且能于葡萄糖濃度依賴模式下被激活,繼而刺激胰島β細胞,加速胰島素的分泌,最終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予以抑制。利拉魯肽不但能夠對血糖水平加以抑制,并且還能有效延長胃排空時間,控制飲食,減少能量攝入量,降低體重,預防低血糖的出現(xiàn)[12-13]。西格列汀是一種DPP-4 抑制劑,其能夠促使GLP-1的生物活性隨著DPP-4 活性變化,即DPP-4 活性增強,GLP-1 活性隨之增強;此藥還可穩(wěn)定血糖,提升胰島β 細胞數(shù)量,優(yōu)化胰島功能[14-16]。另外,該藥物對人體胃動力的影響比較小,因而患者在治療后其體重變化并不明顯[17-19]。
在王玉楠[20]的研究中,將104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分成兩組,并分別予以利拉魯肽與西格列汀,結果顯示采取利拉魯肽治療的患者,其治療16 周后的各項指標(FPG、HbA1c、BMI、SBP)均優(yōu)于采取西格列汀治療的患者;這表明利拉魯肽在控制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體重及收縮壓等方面,可起到積極作用。本研究也得出相似結論,即采取利拉魯肽治療的甲組患者,其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3.1 %,明顯高于采取西格列汀治療的乙組患者(72.4 %),這表明在2 型糖尿病治療上,利拉魯肽的效果優(yōu)于西格列汀;通過對比治療前后的各項血糖指標(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甲組患者治療后的各指標均優(yōu)于本組治療前及乙組治療后,這說明利拉魯肽在控制患者血糖指標上,效果更理想。最后,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甲組與乙組相比并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種藥物在安全性上基本相同。
綜上所述,相較于DPP-4 抑制劑,對2 型糖尿病患者予以GLP-1 受體激動劑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不但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各項血糖指標,且安全性較高,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與使用的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