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
【摘 要】本文采用精神分析批判理論來分析《畢業(yè)生》這部影片。用弗洛伊德和拉康等對于電影分析相關理論來分析影片中人物形象成長以及他們的心理。通過對美國青年班杰明的迷惘,反抗,成長,展現(xiàn)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青年的境遇。
【關鍵詞】鏡像階段;俄狄浦斯情節(jié);文本欲念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3-0101-02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社會喧囂不安,反越南戰(zhàn)爭呼聲高漲,少數(shù)民族也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國社會舞臺上崛起,激烈的社會動蕩引起了激進的青年們產(chǎn)生了與傳統(tǒng)對抗的情緒,反對主流文化也逐漸在青年人的思想上萌生,在這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從爵士樂中演化出了搖滾樂。好萊塢有一批年輕的導演也開始了全新嘗試,他們反思年輕一代和傳統(tǒng)美國生活方式的差異,探討社會和政治問題,具有強烈的“反文化”情緒。1967年上映美國影片《畢業(yè)生》通過描寫二十世紀六十年美國常青藤畢業(yè)生的愛情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當時青年人的成長以及對傳統(tǒng)社會思維模式的奮起反抗。
一、鏡像成長階段
法國心理學家雅克·拉康將人類心理形成的過程分為了兩個階段:鏡像階段和俄狄浦斯階段,在俄狄浦斯階段,本體是開始脫離鏡像,確定自我過程。[1]影片一開始通過本恩坐在飛機上的迷茫眼神,顯示出主人公在鏡像體驗階段中認識到自我存在,但是沒有確立自我意識的階段。如同鏡頭中出現(xiàn)的行李箱也一樣按部就班通過傳送帶,走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路上。對于本恩而言,理所當然的道路是按照長輩的心愿就業(yè)或是繼續(xù)讀研究生,可是對本恩自身而言,他不知所措,不明確的未來讓他陷入深深的困境中,在面對外界的慶賀和提問時,他沒有答案,只能逃避,偷偷看著百葉窗外面的嘈雜。就像在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本恩臥室魚缸中的金魚,在傳統(tǒng)意義上魚生活很美好,有水有海草有食物,有著比自然條件下更加舒適的生存環(huán)境,但是魚并不開心,魚是屬于海洋的,只有在那它們才會快樂,才知道游行的方向在哪。本恩如同魚一樣,在自我潛水服下靜聽自我的那無力的喘息聲,掉落在游泳池底,看著外面變形的世界,無法理解無法融入。
根據(jù)拉康的鏡像理論表述,鏡像階段,就是主體個人人格的形成過程,主題構建的過程是把自我想象成為他人,將自我認知轉化成為他人的認知。[2]縱觀這部影片,可以發(fā)現(xiàn)拉康的鏡像理論的電影符號——游泳池中的水。當每次班杰明進入深度思考時,導演巧妙地運用了鏡像呈現(xiàn),將昏黃的酒店房間和游泳池進行鏡頭切換,魯賓遜夫人肉體與游泳池中的氣墊進行切換。鏡面本身就是具有現(xiàn)實和鏡像的折射,這種手法不斷地提醒觀眾,這里不但有現(xiàn)實,更多的是虛擬的夢。[2]本恩眸中的沉思與沉淪,每次鏡頭的切換,深邃眼球下面的無助與懷疑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觀眾能夠快速地了解主人公的心聲。觀眾在觀看影片中主人公的困境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自我認同感,因為有過或者正在經(jīng)歷的困境,使觀眾自己主動進入影片的敘事中。
二、俄狄浦斯情節(jié)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學中提過“俄狄浦斯”情節(jié),是指男孩在潛意識中有殺父娶母的愿望,意識來自父親的權利和威脅,迫于這種威脅,將對母親的認同轉化為對父親的認同,超越了俄狄浦斯階段將會對母親的欲望轉移到其他的女子身上,最終自己成為父親。[3]
在主人公20歲之后的道路抉擇時期,班杰明遇見了許許多多的人和事,也是人和事幫助了他成長。在慶祝畢業(yè)晚會上,班杰明就像來到了一個完全不屬于自己的生態(tài)圈,其實在主人公的潛意識中渴求一個成熟有趣的靈魂帶領他逃離這片困頓之地。所以在祝福中,班杰明面對那個對自己說出“橡膠”二字的成年人,由一開始感激到后來的失望,感激他為自己在眾人圍擁之中解圍,失望的是他還是以那種自以為是的成人世界觀來面對自己,而不是理解自己,可以和自己進行深度精神交流的人。一直持續(xù)到在他的慶生會上,父輩的熱切呼喊中,他在反反復復地告訴父親“父親,我想和你談談”,持續(xù)幾次失敗后的班杰明只能在潛水服中沉悶地呼吸,乃至他想逃出水中,也被岸上嘈雜的人群用手將自己按下到池底,手足無措感頓生。班杰明的父母根本沒有學會親近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孩子夜不歸宿的時候,母親只敢在孩子洗漱刮胡子時候,側面打聽,面對班杰明的強硬和不靠近態(tài)度,母親也只是不了了之,匆匆結束了話題。在整部影片中班杰明母親的形象似乎是一個缺失,或者說她只是男權社會中的附屬品,沒有自我鮮明的個性,甚至對自己的孩子都沒有獨到的關心。
由于以父親為代表的上一輩的權利壓迫,和班杰明母愛的缺失。直到遇到羅賓遜太太,這時一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母性化女性出現(xiàn)了,面對這樣一個擁有“美腿”的女性,班杰明愛上這雙“美腿”,并把她當作傾訴和交流的對象,本杰明這種莫名的焦慮才稍稍得以舒緩。不諳世事的年輕人很快落入了羅賓遜太太的情欲圈套中,不能自拔。這種不一般的情感關系,這完全背離了社會道德準則。它是俄狄浦斯式的亂倫糾葛,以“父”的名義勾結母親,尋求主體建構的其他可能途徑。[3]普遍社會原則的反抗,在此異化為對母性肉體的征服——俄狄浦斯欲借此確立主體的存在,并重組新的權力譜系。[3]但是主人公用占有母親為表現(xiàn)形式的反抗,是一種極其不成熟的表現(xiàn)。給青年“俄狄浦斯”造成行動障礙的,恰恰是建構起“父親”這個符號并賦予其威權的話語系統(tǒng),而不是現(xiàn)實中真正的父親。[3]而這個話語系統(tǒng),形成了社會的全部法則。只要主人公還身處在這個結構的系統(tǒng)中,那么他就必然成為其中一部分。主人公本恩不具備如此深邃的洞察力,他只是一味徒勞地利用母性的身體,去想象“父親”的成熟和霸權,本恩并沒有在魯賓遜太太身上找到。相反,他要的越多,主體的迷失就越厲害。那一情欲的池水徹底淹沒了主人公脆弱的靈魂。
三、文本欲念
一部好的影片的構成除了故事情節(jié)結構的完整,還有其影片中一些文本層面的象征寓意,在影片《畢業(yè)生》中有眾多的物化寓意不斷出現(xiàn),不斷給整部影片帶來了新的解讀視野。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魯賓遜夫人穿著黑色絲襪的腿部視角。第一次出現(xiàn)在班杰明送魯賓遜夫人回去的時候,鏡頭里出現(xiàn)的是,魯賓遜夫人抬起自己的腿,一種性暗示就十分明顯地出現(xiàn),在整部畫幅中,腿是作為前景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最明顯是以腿部彎曲的三角形區(qū)鏡頭對準主人公的面部,主人公班杰明眼神中的欲望以及妥協(xié)是最好的性欲效果。這一文本欲念揭示了年輕小伙落入婦人情欲的圈套中。弗洛伊德認為大多數(shù)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行為和沖突是因為性本能產(chǎn)生的結果。[1]不得不說在此處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物的無意識本能的沖動。在切換自如片段中,魯賓遜夫人的肉體和泳池中的氣墊不斷出現(xiàn)在班杰明的身下。在班杰明的內(nèi)心深處,魯賓遜夫人給他帶來的短暫逃世感和泳池氣墊一樣,一池的水將他與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隔絕開來。
影片在背景環(huán)境上做了很好的文本處理,出現(xiàn)了大量搖滾樂,以及在班杰明和伊琳在車上約會吃薯條時,請周邊年輕人將音樂的聲音調(diào)小點,但是這群青年卻將聲音又提高了一個度,說明在某一特定時期的美國嬉皮士,他們是反對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這也為我們的主人公對于“父親”權威指明道路的拒絕做了鋪墊。在影片最后,兩個追求自我的年輕人是在神庇佑下離開教堂,班杰明用十字架阻擋了那些放大變形的人靠近,將那些人緊緊地扣鎖在教堂中,神器十字架將幫助他們離開教堂。此處的十字架不正暗含了天神對這群清教徒的修正嗎?暗含了反文化運動在某種程度上的勝利。
參考文獻:
[1]虞吉,袁志忠.影視批評綱要[M].重慶:重慶大學,2009:210.
[2]陳思如. 以電影精神分析理論淺析《二次曝光》[J].安徽文學,2014(5):107-108.
[3]《畢業(yè)生》:好萊塢的“反抗”童話[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