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 寧岡 韋海春
(柳州市婦幼保健院 廣西 柳州 545001)
新生兒溶血?。℉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一種相對常見的新生兒疾病。其主要是由于孕婦和胎兒之間的血型差異,兩者的部分血液交換致孕母血液產生針對胎兒紅細胞抗原的IgG血型抗體,發(fā)生免疫反應,引起分娩前后胎兒紅細胞不同程度的溶血。導致新生兒黃疸、肝脾損害、貧血、高膽紅素血癥、嚴重感染等,嚴重時可引發(fā)神經系統(tǒng)癥狀、膽紅素腦病、心衰甚至死亡[1]。臨床上由ABO血型不一致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遠遠高于其他血型系統(tǒng)[2]。因此新生兒溶血病檢測實驗對及早診斷和治療ABO新生兒溶血病(ABO-HDN)有重要意義。本文選擇2018年4月—12月期間394例懷疑為ABO-HDN的新生兒樣本的新生兒溶血病檢測結果進行研究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12月中394例懷疑為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患兒送檢樣本,對送檢性別、年齡、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實驗(簡稱直抗實驗)、游離抗體實驗(簡稱游離實驗)、紅細胞抗體釋放實驗(簡稱放散實驗)等結果進行研究分析。
1.2 儀器與試劑
新生兒血型鑒定檢測卡、抗人球蛋白檢測卡由長春博迅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ABO血型反定型試劑盒由長春博德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提供;血庫專用離心機KA-2200;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TD-A型血型血清學用離心機由長春博研科學儀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1.3 方法
新生兒血型鑒定檢測卡做新生兒血型及直抗實驗,抗人球蛋白檢測卡做游離實驗和放散實驗。所有檢測均嚴格按照國家臨床實驗室程序和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
1.4 結果判定
HDN三項實驗中有二或三項陽性或只是放散實驗陽性可診斷為HDN;單項直抗實驗或游離實驗陽性,判定為可疑HDN[3]。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數(shù)據(jù)用n(%)表示,卡方檢驗用于組間比較,以P<0.05被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本次統(tǒng)計的394例檢測結果中,證實為新生兒溶血病的有287例,檢出率為72.8%。直抗實驗陽性檢出率占7.6%(30/394),游離實驗陽性檢出率占53.0%(209/394),放散實驗陽性檢出率占72.8%(287/394),放散實驗在所有確診病例中均為陽性。放散實驗分別與直抗實驗、游離實驗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不同性別、血型及年齡HDN三項實驗結果陽性率比較[n(%)]
2.2 三項實驗陽性檢出率女性均高于男性。男性確診率占69%(136/197);女性確診率占76.6%例(151/197),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三項實驗陽性檢出率A型均高于B型。A型確診率占79.4%(143/180);B型確診率占67.3%(144/214),兩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三項實驗陽性檢出率≤7d組新生兒均高于>7d組新生兒?!?d組確診率占76.1%(268/352);>7d組確診率占45.2%(19/42),兩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中,直抗實驗陽性率明顯低于游離實驗和放散實驗陽性率,且其陽性強度多數(shù)較弱。由于血型抗原在新生兒紅細胞上表達較少,所以IgG抗體吸附量小,并且細胞被IgG抗體致敏后,大量溶解,致使直抗實驗陽性檢出率降低。另外由于實驗用的紅細胞懸液濃度只有0.8%,被稀釋度較大,致紅細胞量較少,也是引起直抗實驗陰性率高的原因之一。有研究[4]表明直抗實驗陽性強度可初步區(qū)分ABO-HDN和Rh-HDN,前者大多陽性強度較弱,多為1+左右,后者陽性強度多為2+以上。直抗實驗陽性只說明IgG類抗體已致敏新生兒紅細胞,但還不能診斷為ABO-HDN[5],對抗體的特異性,需結合臨床資料、游離實驗和放散實驗等證實。
游離實驗作為ABO-HDN的參考實驗,單項陽性只能判為“可疑”,僅指示新生兒血漿中有IgG抗體的存在,這些抗體能否致敏胎兒紅細胞還要依賴于抗體的滴度和親和力,以及紅細胞上的抗原結構和數(shù)量[6]。當進入到胎兒體內IgG免疫抗體的量小,且全部吸附到紅細胞上時,血漿游離抗體實驗可呈陰性,因此游離抗體實驗陰性也不可輕易排除患兒患ABO-HDN的可能性,還需結合直抗實驗和放散實驗加以判斷。游離實驗對病情病程和嚴重程度有提示作用,其陽性患兒病程多較長,也較嚴重,因為致敏紅細胞被破壞后,骨髓造血系統(tǒng)新生成的紅細胞可與血漿中過量的游離抗體結合,繼續(xù)破壞紅細胞,導致病程延長[7]。
放散實驗陽性率顯著高于其他兩項實驗(P<0.05)。直抗實驗和放散實驗都是檢測致胎兒敏紅細胞上的血型免疫抗體,放散實驗的陽性檢出率卻明顯高于直抗實驗,是因為放散實驗使用未稀釋的圧積紅細胞進行實驗,細胞量遠遠高于直抗實驗,其通過特殊放散液將大量致敏紅細胞上的免疫抗體從紅細胞上釋放、濃縮到放散液中,由此達到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度。因此,放散實驗成為ABO-HDN最重要的指標,實驗結果檢出陽性即可明確診斷為ABO-HDN[8]。
三項實驗結果中,女性患兒陽性率均高于男性陽性率,但兩者確診率比較,卻不具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即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性別與ABO-HDN患病率有相關性。但有其他研究報道[9]與本次研究結果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新生兒性別因地域不同而造成的分布差異所致。
A型患兒陽性率均高于B型患兒,且兩者確診率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有可能是由于新生兒紅細胞表面A抗原決定簇多于B抗原決定簇,免疫原性A抗原強于B抗原,更易誘導免疫應答所致[10]。但是血型在不同地域之間的分布差異,仍可能導致實驗結果的不同,發(fā)病率也因此不盡相同,不能一概而論。
年齡≤7d的患兒各項實驗陽性率明顯大于年齡>7d的患兒,兩組確診率相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實驗結果說明檢出陽性率隨時間推移降低,其原因是患兒出生后致敏紅細胞不斷被破壞,血中的游離抗體也不斷隨時間推移被消耗而破壞紅細胞,紅細胞大量減少,最終導致陽性檢出率降低。另外臨床癥狀也有可能隨著患兒年齡天數(shù)的增加而逐漸消退,令真正的新生兒溶血病漏檢[11]。
本院作為一家三級甲等婦女兒童醫(yī)院,入院進行產檢及分娩的孕產婦較多。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多次妊娠的孕婦正常分娩后新生兒溶血病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初次妊娠的孕產婦。因為多次妊娠的孕婦反復接觸胎兒的紅細胞抗原刺激,產生高滴度的IgG抗A和抗B抗體,使免疫應答效應增強,導致新生兒溶血病的發(fā)病率增高[12]。因此,在妊娠期間詳細了解母親既往的血型抗原接觸史和檢測母親血清中的免疫性抗A和抗B抗體,對預測新生兒是否會發(fā)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有較大價值。
綜上所述,新生兒溶血病三項檢測實驗中放散實驗是診斷價值最高的實驗。A型患兒比B型患兒的ABO-HDN患病率要高,但要考慮地域分布差異。新生兒性別對ABO-HDN患病率影響無意義。出生前,可對妊娠期孕婦做產前免疫抗體效價檢測,有助于在早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發(fā)病率。出生后懷疑為新生兒溶血病的患兒要盡早送檢標本進行新生兒溶血病檢測,以免耽誤病情,提高治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