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如姬
閱讀分享:歷史,總讓人感覺宏大且高深莫測,讓人談“史”色變,不敢輕易涉足。本文讀來卻頗覺輕松,仿佛在談家長里短,看鄰居的淘小子打架,言語中多了戲謔,少了戰(zhàn)爭的血雨腥風(fēng)。什么大國紛爭,逐鹿爭霸,成王或敗寇,往事越千年,皆付笑談中。但歷史自有歷史的嚴肅,任誰也無法評說。笑談歷史,笑到最后的人,一定能透過歷史的迷霧,看清生活本來的樣子。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何以如此?(特約教師:佳木斯市第一中學(xué)?辛艷春)
整個春秋中期,基本的國際動向是晉楚爭霸,其他一堆配角小國只能紛紛站隊。然而,有些國家因為眼光不長遠,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左右搖擺,比如鄭國。
公元前597年,為了爭奪鄭國,晉、楚在兩棠發(fā)生了一次直接對戰(zhàn),又稱邲之戰(zhàn)。事情是這樣的,鄭國和晉國眉來眼去,楚國知道了,派大軍圍困鄭國,鄭國不想投降,偷偷派人去晉國求救。晉國中軍元帥荀林父對和楚國交戰(zhàn)心里沒底,于是打哈哈,安撫使者說晉國三軍馬上就來。
鄭國人信心十足地等著,結(jié)果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晉國毫無動靜,鄭國沒辦法,只能抱楚國的大腿。
晉國人為了維護自己中原霸主的名聲,估算著鄭國已經(jīng)“服軟”,于是慢悠悠地來到了戰(zhàn)場。荀林父認為,仗都打完了,回家唄。但副將先穀不同意,“這就跑了?還有點大哥的架勢嗎?”說完他率領(lǐng)小分隊渡黃河去了。
荀林父很尷尬,先穀的小部隊肯定是打不贏的,到那時臉上可就不好看了。于是晉國三軍不情愿地渡過黃河,做出跟楚國叫板的姿態(tài)。
楚莊王這邊剛跟鄭國簽完條約準備回國,聽說晉國來了,也有點緊張。楚莊王的寵臣伍參說:“跑啥?出來不就是為了與晉國一爭高下嗎?”最終,楚莊王拍板:走我是不走的,打嘛,也要玩點計謀。
于是,楚莊王派人向晉國表達和平理念,晉國最高領(lǐng)導(dǎo)也表示握手言和。到這里,仗應(yīng)該打不起來了吧?但很快就有人尋釁鬧事了——楚國大將樂伯帶著兩個司機跑去找晉國單挑,三四個來回,胖揍了晉國士兵,打得駐邊將士鮑癸心里氣極,二話不說,左右夾擊。
樂伯既然敢單槍匹馬來挑戰(zhàn),就有把握全身而退,然而,正當(dāng)樂伯得意之際,司機臉色不好地說:“箭沒了,就剩一支了……”樂伯大驚失色,眼看就要被晉軍活捉,忽然眼前一亮,和平使者出現(xiàn)了——一只麋鹿。樂伯用最后一支箭射中了麋鹿,派司機拿去交給后面追趕的鮑癸。鮑癸見楚國人服軟,就接受了麋鹿,不再追擊。
但是,晉國有個叫魏锜的人想做公族大夫失敗后,就想讓晉楚之爭失敗,他主動提出出使楚國。他來到楚軍后,完全不提和平結(jié)盟的事,還代表晉國聲稱馬上就要與楚國決一死戰(zhàn),氣得楚國大將潘黨忍不住開車就去打他。魏锜見狀,爬上車子就跑,跑到熒澤已經(jīng)上氣不接下氣,忽然和平使者麋鹿又出現(xiàn)了。魏锜連忙張弓搭箭射死了一只,獻給潘黨。潘黨考慮到晉楚“結(jié)盟”的大局,不好繼續(xù)追趕,魏锜也躲過一劫。
為什么春秋時期兩軍交戰(zhàn)時都不努力抓俘虜,對方送上一只麋鹿就沒事了呢?《論衡》中說:“天子射熊,諸侯射康,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也就是說,麋是諸侯級別才能享用的獵物,敵方將一個諸侯級別才能享用的物品敬獻給你,順便向你服軟,這已經(jīng)足夠讓人握手言和了。再者,鹿自古以來都是帝王的代表,擁有鹿的是帝王,能有資格逐鹿的都是天下英雄和霸主。
郭旺啟摘自《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