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順 熊志嬌 馬超 邱少霞 沈莉華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是臨床比較常見的肝臟疾病。臨床針對該病尚無特效藥物,既往給予常規(guī)內(nèi)科治療,死亡率約60%~70%,預后欠佳[1-2]。目前,雙重血漿分子吸附(DPMAS)在肝衰竭治療中被應用,它可對中大分子毒素進行吸附,進一步將有毒物質(zhì)清除[3]。糖皮質(zhì)激素在肝衰竭治療中應用廣泛,這類藥物具有抗炎、抑制免疫等功能,但關于其給藥劑量、療效仍存在爭議[4]。為了提高ACLF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本研究針對早期ACLF患者予以小劑量激素輔助DPMAS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取粵北第二人民醫(yī)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早期ACLF患者135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A、B、C三組各45例。A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26~78歲,平均(46.42±16.67)歲;病因:病毒性肝炎32例、藥物性7例、酒精性6例;Child-Pugh 分級:A級11例、B級27例、C級7例。B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3~77歲,平均(46.42±15.11)歲;病因:病毒性肝炎31例、藥物性9例、酒精性5例;Child-Pugh 分級:A級13例、B級24例、C級8例。C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25~79歲,平均(46.48±16.28)歲;病因:病毒性肝炎33例、藥物性7例、酒精性5例;Child-Pugh 分級:A級11例、B級26例、C級8例。研究方案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三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二、納入與排除標準
(一)納入標準
①符合《肝衰竭診療指南》[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經(jīng)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等證實為早期ACLF;②無肝性腦病等并發(fā)癥;③黃疸呈進行性發(fā)展;④存在出血傾向;⑤知情同意。
(二)排除標準
①伴心、肺、腦等器官損害;②過敏體質(zhì);③重度活動性出血;④惡性腫瘤;⑤既往有肝移植史;⑥因肝外膽汁淤積引起的黃疸。
三、治療方法
A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包括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電解質(zhì)與酸堿平衡、絕對臥床、補充白蛋白等。B組在A組基礎上加用DPMAS治療,經(jīng)股靜脈置管,以25 mL/min的速度進行血漿分離,使血漿流經(jīng)BS330膽紅素吸附劑、HA330-Ⅱ中性大孔樹脂吸附劑,最終與血細胞混合,通過股靜脈置管輸入體內(nèi)。單次吸附血漿量約3.5~4 L,治療時間約3~4 h,完成治療后下機。C組在A組基礎上采用小劑量激素輔助DPMAS治療,DPMAS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并每日取25 mg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天津生物化學制藥,國藥準字H20093051)靜滴。三組均于治療4周后評估療效。
四、觀察指標
(1)療效評價[5]:在治療4周后評估。臨床治愈:腹脹、納差、出血傾向等表現(xiàn)消失,肝臟大小正常,實驗室指標提示肝功能恢復正常;好轉(zhuǎn):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實驗室指標接近正常,但未達正常范圍;無效:治療后癥狀完全無緩解。總有效率=(臨床治愈+好轉(zhuǎn))/總例數(shù)×100%。(2)肝功能、凝血功能檢測:分別在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集2 mL靜脈血,離心20 min(2 500 r/min),分離血清,經(jīng)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東軟威特曼NT-1000)測定血清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動度水平(PTA)、凝血酶原時間(PT)水平。(3)抗SLA檢測:分別在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4周后測定,采集肝素鈉抗凝血3 mL,留取血漿,經(jīng)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獲得OD值,試劑盒由上海仁捷生物提供。(4)記錄三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
五、統(tǒng)計學方法
一、三組臨床療效比較
C組總有效率為88.89%,高于A、B組的48.89%、71.11%(P<0.05),且B組總有效率高于A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臨床療效比較(例數(shù),%)
二、 三組治療前、治療4周后肝功能與凝血功能比較
三組治療前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三組TBil、ALT均低于治療前,且B、C組PT低于治療前,PTA高于治療前(P<0.05)。其中C組治療4周后TBil、ALT、PT低于A、B組,PTA高于A、B組(P<0.05),見表2。
三、 三組治療前及治療2周、4周的抗SLA水平比較
三組治療前抗SLA表達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2周、4周后,三組抗SLA表達均低于治療前,且C組治療2周、4周的抗SLA表達低于A、B組(P<0.05),見表3。
表2 三組治療前、治療4周后肝功能與凝血功能比較(±s)
四、三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比較
三組感染、肝腎綜合征、活動性出血發(fā)生率及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三組治療前及治療2周、4周的抗SLA水平
表4 三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死亡率比較[n(%)]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A、B組相比,C組總有效率最高,提示小劑量激素輔助DPMAS治療的總體療效最顯著。通過觀察三組患者的肝功能與凝血功能,發(fā)現(xiàn)C組改善最明顯。DPMAS是一種新型干預手段,它主要依賴吸附材料將有毒物質(zhì)吸附清除,達到治療目的。在本研究中,B、C組使用了BS330膽紅素吸附劑,其內(nèi)含豐富的離子交換樹脂。研究表明該吸附劑對膽汁酸、膽紅素存在吸附作用,能減少體內(nèi)毒素,改善肝功能[6]。本研究發(fā)現(xiàn)B、C組肝功能改善均優(yōu)于A組,這主要與DPMAS的治療作用有關。既往研究指出早期肝衰竭已出現(xiàn)免疫功能亢進,且伴有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削弱,需給予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7]。過強細胞免疫會引起肝損傷,而激素的作用在于能阻斷此肝損傷途徑,減輕肝細胞受到的攻擊性,對肝功能有保護作用[8]。因此,C組肝功能改善較A、B組更顯著。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給予常規(guī)治療,對患者凝血功能無明顯影響,B、C組采用DPMAS治療后,患者的PTA增高,PT時間縮短,表明這種治療方式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其原因可能在于DPMAS治療過程中,吸附劑無需直接接觸血細胞,不會過度破壞血液內(nèi)有形成分,可改善凝血功能。有研究發(fā)現(xiàn)肝損傷會增加抗SLA表達水平,且抗SLA表達與患者肝功能損害程度密切相關,其表達水平越高,提示肝功能損害越重[9]。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小劑量激素輔助DPMAS治療能進一步下調(diào)抗SLA表達水平。筆者認為原因在于DPMAS能吸附有毒物質(zhì),改善肝功能,而激素的應用也能間接改善肝功能,二者相互作用,能使肝功能改善效果增強,對肝細胞有保護作用,從而下調(diào)抗SLA水平。
DPMAS的并發(fā)癥多,死亡率高,早期進行干預能改善預后。本研究通過觀察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死亡率,發(fā)現(xiàn)三組比較未見差異。然而,既往有研究發(fā)現(xiàn)與常規(guī)對癥干預相比,DPMAS能降低死亡率[10]。可能因本次研究觀察時間較短,導致與既往研究結(jié)論不一致,未來將延長觀察時間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