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斌 黃曉宇 夏秀梅 陶進勇
原發(fā)性肝癌是全球范圍內(nèi)高發(fā)的惡性腫瘤,由于該病起病隱匿、進展迅速,早期診斷困難,確診時大多已處于中晚期,治療困難預后差[1]。奧沙利鉑( oxaliplatin,OXA) 是第3代鉑類藥物,含奧沙利鉑的化療方案整體反應率、疾病控制率、PFS、總生存期方面均優(yōu)于傳統(tǒng)化療藥物,且患者耐受性好和安全性高[2],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均證實OXA在治療原發(fā)性肝癌具有一定的有效性[3], 樹突狀細胞( dendritic cell,DC) 疫苗聯(lián)合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 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 細胞治療可活化機體免疫系統(tǒng),增強自身免疫力殺傷腫瘤細胞,在抗腫瘤治療中有廣泛的應用前景[4]。本研究通過對138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含OXA化療聯(lián)合DC-CIK細胞治療方案,探討該方案的臨床療效以及對血清γ-GT、AFP的影響。
一、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經(jīng)術后病理或組織活檢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癌,符合2017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中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標準[5]; Child-pugh評分≤7分; 合并乙型肝炎HBV DNA<500拷貝/mL;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 (ECOG) 評分為<2 分; 預計生存期大于2個月; 不適合手術治療患者;無化療禁忌證。 排除標準:重度肝硬化;Child-pugh評分7分以上; ECOG評分2分及以上;合并腹水、食管胃底靜脈嚴重曲張;生物制劑過敏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白細胞計數(shù)<3.0×109/L 或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1.5×109/L,血小板計數(shù)<60×109/L,血紅蛋白<90 g/L;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氨基轉(zhuǎn)移酶增高超過5 倍正常值和/或膽紅素顯著升高超過2 倍正常值、血清白蛋白<28 g/L;肌酐≥ 正常值上限,肌酐清除率<50 mL/min);嚴重感染、出血傾向;中-大量腹腔積液;肝性腦病。依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腫瘤內(nèi)科住院治療的138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男63例,女性75例,年齡62~75歲,平均(68.01±10.57)歲。
二、OXA化療方法
61例患者接受FOLFOX化療方案,77例接受GEMOX方案。FOLFOX方案為: 第1天, OXA(85 mg/m2)+亞葉酸鈣(400 mg/m2)靜脈滴注,5-氟尿嘧啶(400 mg/m2)靜脈推注,后繼續(xù)以1600 mg/m2靜脈泵入5-FU維持46 h,治療2周為1個周期。GEMOX方案,OXA(130 mg/m2)靜脈滴注,于治療第1天、第8天快速靜脈滴注吉西他濱(1 000 mg/m2),治療3周為1個周期,化療期間出現(xiàn)病情進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反應暫停化療,如未出現(xiàn)病情進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反應,可持續(xù)化療至應6~10 個周期,治療后評價療效及和不良反應。
三、 DC-CIK細胞治療方法
DC細胞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注射部位可選擇雙側鎖骨下區(qū)、雙側腋窩及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引流區(qū),將收獲的DC細胞均分4次進行回輸,第1次初始接種在化療結束后2~3 d,后按1 次/周的頻率進行加強接種,共3次; CIK細胞根據(jù)培養(yǎng)細胞的成熟度個體化回輸,其間將收獲的CIK細胞分3次靜脈回輸給患者。DC-CIK治療流程圖見圖1。
四、隨訪
為最大程度控制失訪偏倚,本研究入組患者均選取本地戶口,并自愿定期參加我院隨訪中心隨訪,保證該隨訪中心隨訪體制完善,研究開始即與研究對象監(jiān)護人簽訂隨訪承諾書;現(xiàn)場隨訪前提前一周電話預約,隨訪前一天再發(fā)信息通知;整理資料時對于漏項者則電話追蹤隨訪,資料分析時進行缺失值分析。
五、觀察指標
化療療效:所有患者定期接受CT或MRI影像復查,觀察腫瘤體積變化情況。按照實體腫瘤化療療效評價標準(RECIST1.1)[6],完全緩解(CR) :指所有靶病灶全部消失,全部淋巴結短直徑減少至10 mm以內(nèi); 部分緩解(PR) : 指所有靶病灶直徑之和減少>30%; 穩(wěn)定(SD) :是指所有靶病灶直徑之和減少≤30%或增大<20%;進展(PD):所有靶病灶的直徑之和增大>20%,或所有病灶直徑之和絕對值增加>5 mm,或出現(xiàn)一個或以上新發(fā)病灶。疾病穩(wěn)定率=(CR+PR+SD)/總例數(shù)×100%,治療有效率=(CR+PR)/總例數(shù)×100%。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 ,PFS)定義為從接受化療開始,到影像學檢查到疾病進展或者發(fā)生因為任何原因的死亡之間的時間。
化療毒性反應:按照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藥物毒副反應判定標準(NCI-CTC)3.0[7],從惡心、嘔吐、口腔潰瘍、血液學毒性、周圍神經(jīng)毒性五個方面分為0-Ⅳ度,Ⅱ度以上視為發(fā)生不良反應。
圖1 DC-CIK細胞治療流程圖
血清G-GT、AFP水平:患者于治療前后取外周靜脈血3 mL于干燥試管,室溫靜置30 min后,取血清于離心管,TGI-16型高速離心機(上海醫(yī)用分析儀器廠)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層液,保存于-20℃低溫冰箱(日本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待檢。采用西門子ADVIA1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G-GT,AFP采用ELISA法檢測,意大利全自動酶免分析儀BIOBASE2000及配套試劑盒,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流程。
六、統(tǒng)計學分析
一、 含OXA聯(lián)合DC-CIK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療效
本組所有患者均完成1-10個化療周期的治療,平均(6.26±3.02)個周期,疾病穩(wěn)定率69.57%,治療有效率28.26%。
二、不良反應
本組惡心發(fā)生率39.13%(54/138),88.89%為0-Ⅱ度輕度反應,惡心不良反應率4.35%;血液學毒性發(fā)生率44.93%(62/138),90.32%為0-Ⅱ度輕度反應,血液學毒性不良反應率4.35%;嘔吐發(fā)生率26.81%(37/138),口腔潰瘍發(fā)生率37.68%(52/138),周圍神經(jīng)毒性發(fā)生率1.45%(2/138),均為0-Ⅱ度輕度反應,總不良反應率8.69%,見表1。
三、治療前后血清G-GT、AFP水平的變化
血清G-GT水平由治療前(59.05±13.18)IU/L將至(32.06±8.23)IU/L,治療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921,P=0.002),血清AFP水平由治療前(67.95±10.28)μg/L降至(21.65±8.73)μg/L,治療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064,P=0.001)
四、遠期療效
通過電話或住院對138例患者進行隨訪,中位隨訪時間是12.9月( 13~37個月)?;熀? 年內(nèi)復發(fā)或轉(zhuǎn)移13例,復發(fā)轉(zhuǎn)移率9.42%,中位PFS為6.19月。無轉(zhuǎn)移的患者中位PFS為31.5月。
細胞免疫治療是近年來新興的抗腫瘤治療手段,主要通過激活機體免疫系統(tǒng),同時強化機體免疫力,利用抗原特異性細胞毒性T細胞靶向殺傷腫瘤細胞。由于機體免疫記憶,腫瘤復發(fā)時可迅速擴增后殺傷腫瘤。在治療腫瘤方面DC與CIK細胞聯(lián)合培養(yǎng),具有增殖速度快、殺瘤活性高、殺瘤譜廣的獨特的優(yōu)勢[8]。AFP由單一多聚體肽鏈組成的特殊糖蛋白,是肝癌檢測腫瘤標志物,當肝癌發(fā)生時,AFP水平顯著升高,對原發(fā)性肝癌的檢驗準確率較高[9]。血清G-GT是一種細胞分泌型糖蛋白酶,在正常肝臟中不表達或低度表達, 在肝細胞癌中表達明顯上調(diào), 多數(shù)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血清G-GT呈陽性,在臨床上G-GT主要用于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和預后評價。韓魯軍等采用OXA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均下降[10]。本研究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采用OXA 聯(lián)合DC-CIK細胞治療,治療后患者血清AFP、G-GT均出現(xiàn)顯著下降,而原發(fā)性肝癌的腫瘤標志物下調(diào)說明肝癌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提示OXA 聯(lián)合DC-CIK細胞治療可有效抑制原發(fā)性肝癌的進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顯著。從本研究化療療效評估結果可以看出本組患者69.57%的患者疾病得到有效控制,28.26%的患者得到部分緩解,1 年內(nèi)復發(fā)或轉(zhuǎn)移率9.42%,中位PFS為6.19月,無轉(zhuǎn)移的患者中位PFS為31.5月。治療不良反應以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為主,且多為輕、中度反應,經(jīng)對癥治療后均恢復正常,說明含OXA化療聯(lián)合 DC-CIK 細胞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療效確切、毒副反應輕、患者耐受性高。
綜上,含OXA化療聯(lián)合DC-CIK治療可降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血清AFP、G-GT水平,抑制腫瘤進展,臨床療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表1 化療不良反應(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