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博 鄭曉倩
中車南京浦鎮(zhèn)車輛有限公司 江蘇省南京市 210031
喀麥隆客車項目車體強度執(zhí)行UIC566標準,在車體鋼結構靜強度試驗時,主要是端部壓縮工況下出現了部分應力超限的區(qū)域,只能在原鋼結構上進行補強,同時受時間、條件、技術儲備不足的限制,一些結構并不是最合理的。因此,本文以喀麥隆行李車為基礎,利用仿真計算手段,對其端部結構進一步的優(yōu)化。該車型車端結構類似于25型車的車端結構,如圖1.1,以此結構為研究對象,具有普遍意義。
UIC566標準中,端部壓縮三個工況:(1)工況1:400kN 最小在緩沖器中心線上方的 350mm水平上;(2)工況2:300kN 最小在窗護欄水平上;(3)工況3:300kN 最小在上側梁水平上,試驗加力如圖1.2。
通過計算和試驗結果分析:原結構在工況1和工況2基本滿足標準要求,而工況3不能滿足要求,故對工況3下的車端上部結構進行優(yōu)化。
圖1.1 端部結構
圖2.1 工況3下的應力分布云圖
圖2.2 立柱應力云圖
通過端部工況計算,在風擋框后的立柱中部、邊梁與端頂槽鋼連接處、風擋框上部的端墻板處應力均超出材料許用應力數倍,應力分布如圖2.1。在實際試驗中,應力片貼在風擋框后面立柱與槽鋼焊接的根部,所測應力值超出了許用應力范圍,說明現有的端部結構不能滿足UIC標準的要求,須重新設計端部結構。
因應力超限,現車在端頂槽鋼加8mm封板,應力如圖2.2,立柱下口應力得到改善,但立柱中部應力仍遠超許用應力。增加封板有利于提高端頂槽鋼剛度,但對端頂槽鋼以上部位的剛度影響不大。因此,仍需對現有結構進行完善。
圖3.1 結構補強方案圖
圖3.2 立柱應力云圖
圖3.3 邊梁應力云圖
圖3.4 立柱與縱梁連接處應力云圖
圖3.5 風擋框上部應力云圖
圖3.6 內部結構
圖3.7 外部結構
圖3.8 端頂應力分布云圖
圖3.9 邊梁應力分布云圖
圖3.10 風擋框應力分布云圖
原結構形式,風擋框止于端頂中部,而端頂中部結構薄弱,故產生較大變形,風擋框端部產生應力集中。壓縮力主要通過邊梁向后傳遞,導致邊梁變形也較大。
本文通過二種途徑來降低結構應力:一是采用結構局部補強,改變部分梁柱斷面;二是結構改進,改善力的傳遞途徑。
根據以上分析,因內部結構強度較弱,產生大變形,導致結構應力較大。經多次計算,確定結構補強方案,如圖3.1a)、b)、c)所示。
(1)端頂后立柱、橫梁改用斷面尺寸為6x70x80帽型梁;(2)風擋框后立柱下口槽鋼焊8mm封板,增加局部剛度;(3)對應風擋框后立柱的車頂縱向梁改用乙型梁,增大梁的斷面模數;(4)車頂邊梁與端頂槽鋼連接處用連接鐵補強,增加連接剛度;(5)側墻上邊梁下口加3mm封板,減小邊梁橫向變形;(6)門框與端頂槽鋼用乙型梁連接,減小槽鋼向后位移量;(7)端頂中部墻板后增加8mm補強板,增加承載能力;(8)風擋框后部提高50mm,增加受力面積;(9)風擋框上部增加封板,減小變形。
通過計算,補強后關鍵位置處的應力分布云圖如圖3.2、3.3、3.4和3.5,立柱應力最大值310.5MPa,側墻上邊梁應力最大值251MPa,基本滿足強度要求。相對原結構,應力值有大幅降低,但局部仍超出材料屈服強度,如風擋框上部最大應力385.2MPa,車頂縱梁與立柱連接處最大應力356MPa,結構仍需補強。補強方案的結構改動較大,設計復雜,結果并不理想。
結構改進的主要途徑為增加向后的傳力路徑、增加風擋框受力面積。通過計算發(fā)現,風擋框上部結構對端頂上部應力分布起主要作用,風擋框外側增加補板有效分散力的傳遞,但端頂彎梁應力超過許用應力,故風擋框后增加縱梁提高強度。改進方案如圖3.6和3.7,(1)端頂立柱移至風擋框正后;(2)風擋框后縱梁由3mm改為6mm;(3)風擋框后增加一根縱梁;(4)風擋框上部加6mm封板;(5)風擋框外側加6mm補板。
經計算,端頂最大應力為306.5MPa,位于端頂板,應力分布如圖3.8;邊梁最大應力206.3MPa,立柱下口最大應力181MPa,均滿足強度要求,應力分布如圖3.9。風擋框應力最大值574.5MPa,位于風擋框端部,為一應力集中點,可忽略,其主體結構滿足強度要求,應力分布如圖3.10。
(1)本文以喀麥隆客車為依托,對車端結構進行優(yōu)化與分析,優(yōu)化后兩種方案都能滿足強度標準要求。
(2)在方案1(結構補強)中,整個風擋框上部應力超限,難以改善;方案2(結構改進)中存在應力集中點。方案1設計復雜,需要補強的部位較多,結構笨重。方案2只需在原結構基礎上稍改動,即可滿足要求,工藝性好,故方案2為較優(yōu)方案。
(3)本文按照UIC566標準對車端結構進行優(yōu)化設計,為今后類似項目的執(zhí)行奠定基礎,做好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