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兵兵 ,李元*
繼2016年8月4日國際奧委會正式推選競技攀巖為2020年第32屆夏季奧運會比賽項目后,巴黎奧組委2019年2月21日也提議競技攀巖進入2024年第33屆奧運會,使這項集挑戰(zhàn)、時尚于一身的新興奧運項目具有了更廣泛的全球影響力。根據(jù)國際攀巖聯(lián)合會統(tǒng)計,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地區(qū))建有室內攀巖設施。2015年,全球攀巖運動參與者達3 500萬人,其中日本超過了50萬;德語國家(地區(qū))活躍參與者逾40萬人;英國2017年近100萬人在室內攀巖館進行攀爬,約為總人口的16.7%,蘇格蘭地區(qū)至少有140個攀巖俱樂部和1.3萬名會員。中國攀巖運動發(fā)展較晚,但近年來競技攀巖借助創(chuàng)新國家攀巖集訓隊共建模式,在后備人才選拔、科學訓練和競賽體系創(chuàng)新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在國際大型賽事中也頻獲優(yōu)異成績,多次創(chuàng)造或打破世界紀錄,正成為中國競技體育新的亮點。
無論是專業(yè)攀巖運動員還是普通攀巖愛好者,在參與攀巖運動時都會面臨一定的損傷風險。目前,指屈肌腱鞘滑車系統(tǒng)(the flexor tendon pulley system,以下簡稱“滑車”)損傷已成為攀巖運動最常見的損傷類型,由英國矯形外科醫(yī)生Bollen在1988年首次報道,1990年開始引起重點關注(Bollen et al.,1990;Bollen,1990a,1990b;Tropet et al.,1990)。作為國際攀巖運動研究的重點,手指滑車損傷研究近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通過對國際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總結歸納出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的特征、機制、診療和預防方法等。
手指滑車系統(tǒng)是腱纖維鞘在不同部位增厚所形成的一系列不同寬度、厚度和形態(tài)的致密結締組織束,由5個環(huán)形滑車(A1~A5)、4個交叉滑車(C0~C3)和1個掌腱膜滑車(PA滑車)組成,有著較為復雜的解剖結構與生理功能(Horst,2008)154(圖1)。
圖1 手指滑車解剖結構圖(Horst,2008)Figure 1. Anatomy of Finger Pulley
滑車在屈肌肌腱屈指功能的實現(xiàn)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各個滑車的形態(tài)和附著部位有較大差異,交叉滑車具有易變形性,環(huán)形滑車形態(tài)變異較?。ㄍ趼宸?等,1998)。屈指肌腱與肌腱鞘通過滑車固定在骨頭上,當手指受力時,滑車起到固定肌腱的作用,是直接受力的部位。手指從伸直位至屈曲位的過程中,相鄰滑車的間距逐漸變小,相鄰滑車的相對緣逐漸靠近;當手指接近完全屈曲時,相鄰環(huán)形滑車的相對緣相互靠近并觸接,形成了一個比較堅韌的彎曲套管,與包裹有腱鞘的肌腱發(fā)生相對運動將產生較大摩擦力,因此,滑車本身易發(fā)生損傷(Doyle et al.,1988)。形態(tài)學與生物力學進一步證實,A2和A4在各手指均恒定出現(xiàn)并牢固地附著于指骨,A2遠端和A4中部是腱纖維鞘最厚的部位,能有力地限制肌腱在近端指間關節(jié)部位形成弓弦,另外,A2遠端部和A4近端部是A2和A4起作用的關鍵部位,同時,也是整個手指屈曲過程中防止弓弦作用的關鍵結構(王洛夫 等,1999)。
不同研究發(fā)現(xiàn)的攀巖運動損傷發(fā)生率有較大差異,但室內攀巖損傷發(fā)生率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0.27~0.5次/年或0.027~4.2次/1 000 h)(Volker et al.,2015;Durand-Bechu et al.,2014;Sch?f flet al.,2006a),就目前最為普及的人工巖壁攀爬而言,其損傷發(fā)生率遠低于籃球、足球等競技體育項目,也低于所有運動項目的平均水平(Sch?f flet al.,2010)672-674。
攀巖運動損傷多發(fā)生在手、肩、肘、腕、膝、踝等部位,其中,手部是最常見的損傷部位,手指滑車損傷是最常見的損傷類型(Gerdes et al.,2006;Logan et al.,2004;Sch?f flet al.,2010658)。19%~26%的攀巖運動員有過滑車損傷經歷(King et al.,2017),極限攀巖運動員手指滑車損傷比例更是高達71.88%(Klauser et al.,2002)。美國優(yōu)秀競技攀巖運動員中,95%的運動損傷發(fā)生在上肢,其中63%發(fā)生在手部,26%的手部損傷為手指滑車損傷(Rohrbough et al.,2002)。King等(2017)也發(fā)現(xiàn),攀巖運動員的滑車損傷占所有手指損傷的33%;Schweizer等(2012)通過對攀巖運動中經常發(fā)生的損傷進行系統(tǒng)分析后也認為,手指滑車損傷是攀巖運動中最易發(fā)生的損傷類型。跟蹤研究的結果也支持上述結論,Volker等(2015)比較了1998-2001年與2009-2012年兩個時間段中各604例和911例攀巖運動損傷后發(fā)現(xiàn),手部一直是損傷發(fā)生最頻繁的部位,手指滑車損傷一直是最常見的損傷類型,其比例分別為20.2%和15.4%;Sch?f fl等(2003)95-96對604例攀巖損傷做了長期跟蹤,發(fā)現(xiàn)271例(45%)損傷與手指有關,其中滑車損傷是最常見的損傷類型(占271例手指損傷的45.02%),其次是腱鞘炎(15.50%)和指間關節(jié)囊損傷(13.65%)(表1)。
手指滑車損傷作為攀巖運動中最常見的損傷類型,損傷的發(fā)生部位一直是學者們討論的重點,研究側重點雖有所不同,但總體關注兩個問題:1)滑車損傷多發(fā)于哪根手指;2)滑車損傷常發(fā)于手指的哪個滑車(Rainer et al.,2006;Sch?f flet al.,2009,2003)(表2)。
研究表明,攀巖運動員滑車損傷多發(fā)于手部的中指和無名指。Sch?f fl等(2003)97通過對德國1998年1月-2001年12月間發(fā)生的122例攀巖手指滑車損傷進行調查后發(fā)現(xiàn),滑車損傷主要發(fā)生在中指(D3)和無名指(D4),而且與性別、年齡都有關系;Jones等(2016)通過梳理EBSCO、PubMed等數(shù)據(jù)庫中收錄的攀巖運動損傷文獻后發(fā)現(xiàn),滑車損傷最容易發(fā)生在中指和無名指;Piper等(2017)通過對28名攀巖者進行訪談,并對他們一生中發(fā)生的88例攀爬手指滑車損傷進行了問卷調查,也發(fā)現(xiàn)滑車損傷多發(fā)于中指和無名指。
表1 攀巖運動手部損傷類型(Sch?f flet al.,2003)Table 1 Injuries and Overuse Syndromes of the Fingers in Climbers
研究證據(jù)表明,攀巖運動滑車損傷多發(fā)于A2滑車(Bollen,1990a;Peterson et al.,2015),并且A2滑車損傷通常首先發(fā)生,僅少數(shù)情況是A4滑車首先發(fā)生斷裂(Kubiak et al.,2006;Lin et al.,1989)。大量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臨床病例調查也發(fā)現(xiàn),滑車損傷主要發(fā)生在A2滑車,其次是A4和A3滑車(Duval et al.,1986)。Schneeberger等(2016)、Kubiak等(2006)同樣發(fā)現(xiàn),所有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中,約有40%發(fā)生在A2和A4滑車??梢?,攀巖運動員滑車損傷多發(fā)于手指的A2和A4滑車。
攀巖運動中大多不借助外力和人工輔助器械,僅依靠手腳和身體的平衡移動來完成一系列技術動作,手和手臂根據(jù)抓點的不同,采用抓、握、摳、摟、捏、壓、撐等動作來完成自然巖壁或人工巖壁的攀爬,如此肢體活動特征決定了攀巖運動的損傷類型是各主要發(fā)力部位的過度使用等慢性損傷和擦傷、挫傷、扭傷等急性損傷(Backe et al.,2009;Jones et al.,2008;Wright et al.,2001)。Lum等(2019)將攀巖運動損傷分為過度使用性損傷與急性損傷2種類型,前者常見于上肢(如手、腕、肘和肩);Chang等(2016)還發(fā)現(xiàn)過度使用性損傷比急性損傷更常見,急性損傷往往更嚴重。
過度使用性損傷(overuse injuries)是攀巖運動中常見的損傷類型,源于組織長期受到重復應力、沒有足夠時間恢復造成慢性損傷的結果。常見的手指滑車過度使用性損傷主要包括過度攀爬導致的滑車勞損、滑車周圍肌腱斷裂、韌帶損傷及腱鞘囊腫等(Maitland et al.,1992;Sch?f flet al.,2003;Stelzle et al.,2001),其中,腱鞘囊腫是最常見的手指滑車過度使用性損傷類型,甚至生成滑膜疝,進而影響手指攀爬功能,且手指較長的運動員更容易患有腱鞘囊腫,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切除其囊性部分才能治愈(Moutet,2003)1。Bollen等(1994)也發(fā)現(xiàn),攀巖運動中常見的手指滑車過度使用性損傷主要包括A2滑車勞損、近端指間關節(jié)扭傷及近端指間關節(jié)的屈曲攣縮等。
表2 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部位(Sch?f flet al.,2003)Table 2 Pulley Injuries from January 1998 to December 2001 n=122
急性損傷(acute injury)為短期或瞬間受力超過手指滑車承受力而導致的損傷類型,通常是由一次性過大力量所引起,如某個動作或意外事件導致手指滑車瞬間承受力量超過自身閾值,進而發(fā)生滑車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裂等急性損傷。Simnacher等(2012)研究發(fā)現(xiàn),當攀巖運動員使用動態(tài)躥跳或在高處突然發(fā)生抓點失誤時容易發(fā)生滑車斷裂等損傷。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攀巖運動員在進行躥跳等動態(tài)移動或從立足點突然滑落時容易發(fā)生急性損傷,有時會聽到一聲異響,手指在近節(jié)或中節(jié)指骨水平處出現(xiàn)腫脹,有時伴有血腫,嚴重時會出現(xiàn)“弓弦”(屈指肌腱移位遠離指骨)現(xiàn)象(Sch?f flet al.,2003)97。
手指滑車損傷給運動員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肌體疼痛,其次是因疼痛導致的手指功能系統(tǒng)限制(Bylak et al.,1998),進而影響運動員的訓練、比賽和日常生活。隨著損傷程度的加重,疼痛隨之加劇,運動員被迫減少練習時間同時尋求醫(yī)療幫助(Pluim et al.,2009),還有一部分損傷經過手術治療后才可以減輕疼痛或治愈(Kühne et al.,2004;Perkins et al.,2006)。
在手指滑車損傷程度的研究中,不同學者對于損傷程度的判定標準不盡相同,但目前大多采用Sch?f fl等(2003,2006b)制定的攀巖運動手指滑車閉合性損傷等級標準。該標準在利用MRI(磁共振成像)和U/S(動態(tài)超聲)等現(xiàn)代成像技術分析手指滑車損傷情況的基礎上確定損傷等級標準。該標準根據(jù)滑車損傷嚴重程度共分為4級:滑車發(fā)生勞損為1級;A4滑車完全斷裂、A2或A3滑車部分斷裂為2級;A2或A3滑車完全斷裂為3級;伴隨蚓狀肌或側副韌帶損傷的多個滑車斷裂(如A2/A3、A2/A3/A4)或單個滑車斷裂(如A2或A3)為4級。根據(jù)此分級標準,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手指滑車損傷都處于1~3級,只有少數(shù)為4級(Elsheikh et al.,2006;Bouyer et al.,2016;Merritt et al.,2011),如Sch?f fl等(2003)97調查的122例滑車損傷中,1~4級的比例分別為39.34%、25.41%、29.51%和5.74%(圖2)。
圖2 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等級分布(Sch?f flet al.,2003)Figure 2. Grading of 122 Pulley Injuries.
因此,按照Sch?f fl等制定的損傷分級標準,目前手指滑車損傷大多處在較低等級,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小,大部分損傷經過一段時間休息或治療后可以得到較好的恢復。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為了更方便對未來的攀巖運動損傷進行比較研究,使用系統(tǒng)和標準化的分級標準至關重要。
攀巖運動中,主要依靠手部來完成攀爬技術動作,下肢的膝和腳主要起支撐作用,這種力量分散的動作形式決定了攀巖過程中主要由手指承擔攀爬對身體產生的沖擊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手部為什么是攀巖運動中最常見的損傷部位,以及手指滑車損傷是最常見的損傷類型。隨著攀巖運動員技術水平的提高,路線難度進一步加大,手指滑車損傷發(fā)生率也在急劇增加,科學分析手指滑車損傷機制對預防手指滑車損傷尤其重要。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主要原因的研究主要從解剖學、生物力學和訓練學3個方面展開。
在攀巖運動中,參與者須頻繁使用手指抓握巖石。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攀巖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快速發(fā)展,已從早期在斜石板和垂直巖壁上開展的休閑娛樂項目演變成一項技術難度大、觀賞價值高的競技體育項目,攀爬路線變得更加陡峭并附有仰角,抓點也越來越小,以至于它們通常只能用一根手指抓握,或者抓點非常傾斜以至于手掌幾乎無法抓住它們。這種動作形式的顯著變化給上肢,特別是手指提出了更高要求(Fryer,2013)47-48。
手指作為攀巖運動中最重要的受力部位,其自身的解剖結構卻易于發(fā)生損傷。手指和手腕的彎曲活動由小臂肌肉控制,這些肌肉起始于手肘內側,以長形肌腱的形式結束于遠節(jié)和中節(jié)指骨。攀爬時,屈指肌腱收縮,與攀爬支點發(fā)生相對運動進而實現(xiàn)軀體在巖壁上的輾轉騰挪,此時手指滑車直接受力,再加上滑車周圍沒有血管分布,肌肉也較少,相對容易產生疲勞,訓練后恢復較慢,當手指受力超出滑車本身所能承擔的能力或超過滑車本身特有的伸展程度,就容易發(fā)生損傷(Schneeberger et al.,2016)。
攀巖運動中A2和A4滑車最易損傷還與各滑車的寬度、厚度和附著方式有較大關系。王洛夫等(1998,1999)發(fā)現(xiàn),環(huán)形滑車的作用大于交叉滑車,A2滑車最寬大,單獨作用也最大,其次是A1和A4滑車;A2遠端和A4中部是腱鞘最厚的部位,A2、A4附著于指骨,決定了在屈指過程中A2、A4在與肌腱垂直的方向發(fā)生變形的能力較小,在攀爬時A2、A4主要受力,因此損傷風險較大;A1、A3、A5主要附著于非剛性結構的關節(jié)掌板,在屈指過程中,A1、A3、A5的變形能力較大,且隨掌板移位而移位,相對不易發(fā)生損傷。
手指滑車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屈指肌腱靠近指骨,將屈指肌腱單元中產生的平移力轉換為手指關節(jié)處旋轉和扭曲需要的力(Sch?f flet al.,2006c)。目前,關于手指滑車損傷生物力學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攀巖運動中特定手法(特別是Crimp Grip、Slope Grip)和動作是如何造成手指滑車損傷方面。
Bollen等(1990b)研究發(fā)現(xiàn),攀巖運動員攀爬時將手指遠節(jié)指骨側壓到抓點上,有時把整個體重放在兩個或僅一個手指上,特別是在懸垂的巖壁上,這些技術使指骨、指骨關節(jié)與滑車系統(tǒng)間壓力過大,超過滑車自身受力閾值,從而導致手指滑車損傷。Amca等(2012)、Logan等(2004)發(fā)現(xiàn),不同攀爬手法對手指滑車施加的力是不同的(圖3),當攀巖運動員使用Crimp Grip手法時對滑車施加的壓力最大,尤其是對A2滑車。長期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攀巖運動員在抓握較小抓點時都會使用Crimp Grip手法,即將手指遠節(jié)指骨側壓在抓點上,遠端指間關節(jié)伸展過度,近端指間關節(jié)保持在大約90°的彎曲,這種手法經常會導致手指瞬間受力過大,滑車不堪重負而發(fā)生滑車斷裂等損傷(Bollen,1988;Schweizer et al.,2003;Zhao et al.,2000)。Vigouroux等(2006,2008)專門對Crimp Grip手法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當使用Crimp Grip手法進行攀爬時,各個手指指尖受力有較大差異,其中,中指和無名指指尖受力較大,食指和小指受力較?。▓D4),再加上中指和無名指自身受力閾值較小,故使中指和無名指最易發(fā)生滑車損傷,食指和小指損傷發(fā)生率相對較低;同時,發(fā)現(xiàn)使用Crimp Grip手法施加到A2和A4滑車的力是Slope Grip手法的4~36倍,認為過多使用Crimp Grip手法是導致手指滑車損傷的最主要因素。Sch?f fl等(2009)通過攀巖運動生物力學原理模擬實驗也發(fā)現(xiàn),當攀巖運動員使用Crimp Grip和Slope Grip這2種攀巖運動中最為常見的手法時,A2、A4滑車受力數(shù)值差異較大,使用Crimp Grip手法時A2、A4滑車的受力數(shù)值(A2:286.77 N;A4:225.75 N)是使用Slope Grip手法時受力數(shù)值(A2:120.63 N;A4:102.76 N)的2倍左右,容易造成手指滑車損傷;并且攀巖運動員在使用Crimp Grip手法時,腳的簡單滑動或使用動態(tài)躥跳等劇烈技術動作都會使手指受力顯著增加,從而導致A2、A4滑車發(fā)生損傷,而使用Slope Grip手法時,其他損傷(骨質損傷、肌腱斷裂)經常發(fā)生(Sch?f flet al.,2009)2186(圖5)。Bayer等(2015)通過力學實驗研究后同樣發(fā)現(xiàn),使用Crimp Grip手法易導致腱-骨間距(tendon bone distance,TBD)增大,使滑車承受較大壓力,從而造成滑車損傷,認為攀巖運動員經常使用Crimp Grip手法是手指滑車發(fā)生損傷的重要原因。
圖3 攀爬過程中使用的Slope Grip(左)、Half Crimp Grip(中)和Crimp Grip(右) 技術Figure 3. Illustration of the Slope (left),Half Crimp (middle)and Full Crimp (right) Grip Techniques Used during Rock-climbing
圖4 攀爬時手指指尖的平均受力情況(Vigouroux et al.,2008)Figure 4. Mean Fingertip Forces Applied by Index,Middle,Ring and Little Fingers
圖5 攀爬時手指采用不同抓握技巧A2、A4滑車及其他損傷的比例(Sch?f flet al.,2009)Figure 5.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rimp Grip and the Slope Grip Posi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Structure Ruptured First due to the Loading of the Tendons in Percent of All Fingers Tested
除了Crimp Grip、Slope Grip等特定手法,動態(tài)躥跳或沖墜等動作的力學特征也是滑車損傷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當攀巖運動員動態(tài)躥跳或突然沖墜時,肌腱處于最大收縮或接近最大收縮以抵抗體重,滑車系統(tǒng)瞬間受力超過其峰值通常會引起滑車斷裂(Sch?f flet al.,2003;Voulliaume et al.,2004)。另外,實驗表明,增大手指與抓點的摩擦力可以提高攀爬者的抓握能力,但同時也可能增加滑車損傷的發(fā)生,已經疲勞的手指可能導致無力抓握抓點,手指高負載而導致滑車斷裂(Sch?f flet al.,2009)2185-2186。
因此,攀巖運動中頻繁使用Crimp Grip、動態(tài)躥跳等對滑車系統(tǒng)壓力較大的攀爬技術動作,無序增大手指與抓點的摩擦力,是導致滑車損傷的重要原因(Horst,2008)155(圖6)。
從訓練學角度看,導致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的原因主要包括訓練前熱身不充分、訓練中1次或1組練習后的間隔時間過短以及訓練后恢復不夠等(Ginszt et al.,2011;Woollings et al.,2015a)。
圖6 攀巖運動中手指A2滑車部分斷裂(左) 和完全斷裂(右) (Horst,2008)Figure 6. Finger A2 Pulley Partial and Complete Rupture in Rock Climbing
Gerdes等(2006)通過對1 887名攀巖運動員中發(fā)生的2 472例損傷調查研究后發(fā)現(xiàn),訓練不科學、休息不充分是手指滑車損傷最常見的致傷因素。Ginszt等(2012)發(fā)現(xiàn),接觸攀巖不久的初級水平運動員在沒有一定技術基礎的情況下,通過過度訓練來提高攀爬水平、增加力量和耐力是導致手指滑車損傷的主要原因。加拿大青年攀巖愛好者手指滑車損傷的主要原因也是訓練前期缺乏適當、有效的熱身,訓練后缺乏伸展和放松,每次鍛煉之間的休息時間間隔太短及重復過度使用等(Woollings et al.,2015b)。PubMed數(shù)據(jù)庫近5年收錄的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相關文獻也證明,滑車損傷的主要原因包括訓練前缺乏適當?shù)臒嵘?,鍛煉后缺乏伸展和放松,每次鍛煉之間的時間間隔太短以及重復過度使用等(Ginszt et al.,2016)。
手指滑車損傷作為攀巖運動中最常見的損傷類型,未經治療的滑車損傷會導致經常性慢性疼痛,同時伴有近端指間關節(jié)腫脹,輕則影響運動員的攀爬能力,重則可能會導致手指壞死截肢,使其結束運動生涯(Bollen,1988)。
雖然滑車損傷在攀巖運動員中發(fā)生率非常高,但由于手指的復雜解剖結構和損傷原因的可變性,手指滑車損傷的診斷并不容易(Jones et al.,2016)。目前,對手指滑車損傷的診斷主要通過臨床觀察和先進成像技術來實現(xiàn)。有學者發(fā)現(xiàn),滑車損傷的主要癥狀是受影響的滑車突然疼痛和腫脹,并且可能伴有急性血腫形成;發(fā)生較嚴重的滑車損傷后,近端指間關節(jié)會出現(xiàn)屈曲攣縮和“弓弦”等癥狀(Bollen,1988;Bowers et al.,1994)。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肌肉功能喪失、肌腱長度縮短導致手指活動時出現(xiàn)“砰砰”的聲音是手指滑車發(fā)生損傷的主要臨床癥狀(Merritt et al.,2011)。由于臨床觀察存在一定的主觀不可控因素,所以,較多學者提倡利用現(xiàn)代成像技術來診斷手指滑車損傷是否發(fā)生。有學者通過對比患有滑車損傷的34名攀巖運動員與正常的20名攀巖運動員的手指圖像發(fā)現(xiàn),動態(tài)超聲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評估滑車損傷的方法(Klauser et al.,2002)。Sch?f fl等(2018a)利用動態(tài)超聲(U/S)技術測出了A3滑車部位的TBD,進而可以根據(jù)TBD大小判斷A3滑車是否發(fā)生損傷。有較多學者提出,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和動態(tài)超聲(U/S)等對疑似發(fā)生滑車損傷的手指進行診斷,以近端指間關節(jié)的掌側屈肌腱是否發(fā)生“弓弦”現(xiàn)象作為常用的診斷標準(Rohrbough et al.,2002;Rooks,1997;Schellhammer et al.,2017;Warme et al.,2000)(表3)。
Le Viet等(1996)通過對7名患有手指滑車損傷的攀巖運動員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計算機斷層掃描(CT)也是診斷滑車損傷的有力工具,而且其還優(yōu)于MRI等診斷方法,因為計算機斷層掃描可以獲得較準確的動態(tài)圖像,其成本比MRI更低、結果更加準確。Bassemir等(2015)對200名健康個體進行了前瞻性超聲檢查,分別在靜止位置和主動屈曲中評估滑車系統(tǒng),并測量出了所有手指的A2和A4滑車部位TBD的標準值,對使用超聲檢查診斷滑車損傷是否發(fā)生奠定了數(shù)理基礎。Sch?f fl等(2003)發(fā)現(xiàn),“弓弦”現(xiàn)象大多發(fā)生在較高級別手指滑車損傷中,因此,他們結合動態(tài)超聲與磁共振成像的優(yōu)勢探索出了使用范圍更廣泛的滑車損傷診斷和治療流程(圖7)。
表3 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診斷研究(Elsheikh et al.,2006)Table 3 Summary of Criteria Recommended for the Diagnosis of a Finger Flexor Pulley Injury
圖7 攀巖運動疑似滑車損傷的診治流程(Sch?f flet al.,2003)Figure 7.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lgorithm in Suspected Pulley Injury
關于攀巖運動員手指滑車損傷治療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息、熱療、佩戴保護環(huán)等保守治療方式以及滑車修復、重建等手術治療方式。Sch?f fl等(2003,2012)在系統(tǒng)分析大量手指滑車損傷的基礎上,建立了獲得學界較大認可的攀巖手指滑車損傷等級標準,并在其基礎上研究出了滑車損傷治療指南(表4),而且還發(fā)現(xiàn)掌長肌腱是最適合做手指A2、A4滑車手術修復的移植物。
表4 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治療指南(Sch?f flet al.,2003)Table 4 Therapeutic Guidelines
梳理現(xiàn)有文獻可知,當滑車損傷程度較低時,保守治療非常有效,如間歇性休息、熱療、按摩治療和漸進阻力訓練等(Gabl et al.,2000;Sch?f flet al.,2003,2005;Straub,2000)。Grandizio等(2017)通過對攀巖者實際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非手術治療在攀巖者中應用較多,并提出損傷程度較輕時不建議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Schneeberger等(2016)通過對近年超過18歲攀巖運動員滑車損傷實例進行系統(tǒng)回顧性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其自己開發(fā)的滑車保護環(huán)可以減小腱-骨間距,有效治療手指滑車損傷。Sch?f fl等(2006b)通過分析以往有關攀巖運動手指滑車研究成果后提出,當滑車損傷程度較低時,應在損傷發(fā)生的10~14天內使用掌夾板進行初始固定,然后使用運動膠帶或硬質熱塑性保護環(huán)進行滑車保護;運動膠帶佩戴6~8周后,可以進行較容易的攀巖活動;佩戴3個月后,可以自由攀爬,但運動膠帶必須在最少6個月后拆除。有學者提出,當手指滑車發(fā)生損傷但沒有斷裂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及時佩戴硬質熱塑性保護環(huán),配合充分的休息,從而有效治療手指滑車損傷(圖8a);對于傷后依然比較活躍的運動員來說,則可以通過佩戴手術修復保護裝置(圖8b)進行治療(Moutet,2003)9-11。
圖8 治療設備(Moutet,2003)Figure 8. Treatment Equipment
對于比較嚴重的單個滑車斷裂或多個滑車同時斷裂的損傷,學者多建議利用手術修復的方式進行治療,甚至有學者認為,手術修復是恢復并改善手指滑車損傷的唯一有效治療方法(Jakubietz et al.,2016;Voulliaume et al.,2004)。滑車重建是最常見的手術修復方式。Sch?ffl等(2018b)通過對6具尸體的手指滑車進行受力研究后發(fā)現(xiàn),滑車重建對恢復手指滑車功能具有良好作用。自體肌腱移植是滑車重建最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植體來源可為掌長肌腱、指深屈肌或伸肌支持帶等,取得的肌腱(植體)縫成環(huán)狀或裁剪成其他形狀,使用“Single Loop”或“Loop-anda-Half”技術進行縫合以取代受損的滑車(表5)。Bouyer等(2016)通過對利用手術移植進行治療的38名患有手指滑車損傷的攀巖運動員跟蹤調查了85個月后發(fā)現(xiàn),有30名患者恢復到之前的攀爬水平;也有研究證明,使用伸肌支持帶移植物或掌長肌腱移植物重建術后的結果幾乎沒有差異,手術修復后都可以恢復到受傷前的攀巖水平(Arora et al.,2007)。
當前,國內外關于如何預防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的研究,主要關注纏繞運動膠帶能否預防損傷以及從損傷機制出發(fā)采取何種措施預防損傷發(fā)生等。
部分攀巖運動員經常在健康或有過損傷史的手指上纏繞運動膠帶以預防手指滑車損傷,甚至將運動膠帶纏繞在近節(jié)指骨遠端,以期更大發(fā)揮運動膠帶的作用。有研究利用生物力學原理驗證運動膠帶對預防A2滑車損傷的有效性,實驗表明,當運動膠帶纏繞在A2滑車遠端邊緣時,可以使弓弦數(shù)量減少2.8%,并吸收11%的滑車受力;當運動膠帶纏繞在近節(jié)指骨遠端時,可以使弓弦數(shù)量減少22%,并吸收12%的滑車受力,對預防手指滑車損傷有一定作用(Lin et al.,1989;Schweizer,2000;Warme et al.,2000)。對比Schweizer(2000)、Warme等(2000)、Sch?f fl等(2004)提出的圓周形和“8”字形纏繞方法,Sch?f fl等(2007a)53開發(fā)了H形膠帶纏繞方法。3種纏繞方法均可引起TBD減少,H形纏繞距離縮短最大(分別縮短4.77%、1.86%、15.38%),顯著減少了肌腱和滑車之間的摩擦,可明顯減少滑車勞損,具有預防滑車損傷的顯著效果,但纏繞位置宜在A2滑車遠端和A4滑車近端,且需保持一定緊繃狀態(tài),才能對滑車提供更好的支撐(圖9)。但也有研究表明,運動膠帶僅可吸收約10%的攀爬受力,且并不足以吸收引起滑車損傷的負荷量,因此,運動膠帶對預防手指滑車損傷的作用有限(Josephsen et al.,2007);Dykes等(2019)通過對18~22歲之間的10名攀巖者進行相關實驗研究后也發(fā)現(xiàn),圓周形和H型纏繞方法對預防手指滑車損傷沒有明顯作用??傮w而言,纏繞運動膠帶能否預防損傷發(fā)生有待進一步研究。
表5 攀巖運動手指滑車重建研究Table 5 Previous Studies of Flexor Pulley Reconstruction
圖9 H形膠帶預防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機制(Hochholzer et al.,2016)Figure 9. The Mechanism of H-tape to Prevent Pulley Injuries in Rock Climbing
從攀巖運動手指滑車損傷機制出發(fā)來預防損傷發(fā)生是當前學者們的關注重點。運動員攀爬之前首先要充分做好熱身準備,熱身活動宜以有氧慢跑、騎自行車等開始;隨后進行一些動態(tài)拉伸,訓練前應拉伸2~3次,一次拉伸盡量保持至少30 s,但訓練前盡量少做靜態(tài)拉伸,因為有研究認為活動前的靜態(tài)拉伸會降低運動表現(xiàn);最后做一些專項的熱身訓練,如小負荷攀爬100~120次或3~4條路線(Sch?f flet al.,2007b;Stelzle et al.,2001)。另外,雖然定期攀爬對保持競技水平很重要,但不要過度攀爬。Mouly等(2016)對攀巖運動員經常發(fā)生的特有損傷進行了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滑車損傷與攀爬持續(xù)時間、頻率以及技術等密切相關。學者建議參與者應時常改變自己的攀爬習慣,嘗試不同方式進行訓練,如攀爬不同角度的線路、參與不同的攀巖類型,而不宜總是以同樣的方式使手指滑車重復受力。在較大強度攀爬后,盡量讓自己的身體休息48 h,然后再嘗試攀爬(Sch?f flet al.,2006c,2007a)。同時,攀巖參與者攀爬時要量力而行,選擇適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攀爬線路,或先攀爬簡單的線路,循序漸進依次增加難度;攀爬過程中避免或少次使用難度較大、容易致傷的攀巖技術(如Crimp Grip手法)(Schweizer,2001)。利用手指伸展器等做一些簡單的熱身活動可以增加手指屈肌腱的柔韌性,使它們能夠吸收更多攀爬受力,從而預防手指滑車損傷的發(fā)生(Schweizer,2012)。Jones等(2015)還發(fā)現(xiàn),有過滑車損傷經歷的運動員更易發(fā)生二次損傷??傊浞值臒嵘頊蕚?,恰當?shù)呐逝雷ノ占记膳浜线m當?shù)纳眢w動作、精準的步法等可以減少劇烈動態(tài)動作帶給手指的沖擊負荷,從而降低滑車損傷的風險(Ginszt et al.,2011)。
與其他自然冒險、極限運動等項目類似,從登山運動衍生而來的攀巖運動與生俱來帶著損傷風險。近年來,隨著攀巖運動快速發(fā)展,攀爬線路難度進一步增大,運動損傷風險極大增加。攀巖運動損傷主要集中在上肢的手、肘、肩等部位,特別是手指和手腕是損傷發(fā)生率最高的部位;手指滑車損傷是最常見的損傷類型,其損傷程度一般較輕,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一般可以得到較好的恢復;影響攀巖運動員損傷的因素較為復雜,損傷機制主要包括解剖學、生物力學、訓練學等方面;運動員的年齡、性別及攀爬經驗和運動水平對損傷發(fā)生率也有一定的影響;充分熱身準備、恰當?shù)呐逝雷ノ占记傻瓤山档蛽p傷風險;損傷診斷主要通過臨床觀察和先進成像技術,治療包括保守性非手術治療以及滑車修復、重建等手術治療方式。
由于現(xiàn)有研究在損傷術語、數(shù)據(jù)收集程序、計算方式和作者團隊使用的績效操作指標上存在不同,可能會導致研究結果的差異。建議國內外有關學者加大對攀巖手指滑車損傷的研究,在研究中確定攀巖運動員的具體特征(如年齡、性別比例、攀巖類型、身體生理指標、攀巖競技水平等),明確攀巖手指滑車損傷發(fā)生率的計算標準,統(tǒng)一攀巖手指滑車損傷類型和損傷程度的劃分標準,建立統(tǒng)一的攀巖手指滑車損傷研究規(guī)范,進一步探究攀巖手指滑車損傷的損傷機制和預防、診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