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李龍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330
德為立國之基、樹人之本。為適應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為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家頒布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全國上下結合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積極發(fā)揮各類陣地的道德教育作用。
發(fā)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制度保障作用,在法治建設全過程堅持道德引領,是《綱要》為我們提出的總體要求之一。鼓勵全民守法普法,重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營造全民講法治、重道德的良好氛圍,引導人們提升法律素養(yǎng)、堅守道德底線,是踐行《綱要》精神之所在。
高校法學課堂,是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人的第一戰(zhàn)場。作為法學專業(yè)的教師,雖不能親歷捍衛(wèi)法律尊嚴的前線,但卻可以借自己的一方講臺,帶領學生深入學習,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而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可以博采古今中外法治理論成果,培養(yǎng)最虔誠的法律信仰,樹立最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自信。
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在“意思自治、平等協(xié)商”的前提下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合同法則是調整合同關系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一)合同法對個體利益的保護
合同的實質是主體之間的“協(xié)商一致”,合同的外在則可認作主體間民商事交換的途徑,合同法就是對合同的規(guī)范,對商品交換關系的調整。
從合同關系進行的始終來看,合同法先后對合同的訂立、履行及合同的消滅,一一予以規(guī)范;從社會層面看,每一次合同關系的順利完結都意味著經濟流傳的成功,都帶來了個人以及社會財富的增加。因此,《合同法》的宗旨之一,就是盡量促成交易締結,保證合同完全、適當履行。
(二)合同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
合同法一方面注重對個別正義的維護,另一方面也肩負著對社會正義的維護。例如,在符合法定或約定條件的情況下,合同法賦予當事人主張抵消權,解除權、履行抗辯權的資格,予以自救,否則,一切問題都訴諸公權力機關,將大大降低其工作效率。
(三)合同法追求自由兼顧公平
“合同法高擎合同自由的大旗,同時又鑄起公平的盾牌”,合同為鼓勵交易而生,為促進交易締結而存在,它在鼓勵當事人依自由意志建立合同關系的同時,又彰顯著公平的價值,以期實現(xiàn)“結果公平”。
在下文中,筆者將選取《合同法》課堂教學中——“合同的履行”“合同的保全”“合同的變更”三個重點內容,分析說明如何通過發(fā)揮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引領作用,來貫徹落實《綱要》提出的要求。
合同的履行,就是要求合同當事人切實按照約定或法定的內容作為或不作為。合同的履行來源于合同的效力,既然合同已經得到國家的肯定性評價,那么不論合同的內容是出自當事人的約定,亦或是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都要求當事人切實履行。當日合同的締結,以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前提,法律允許在平等協(xié)商的情況下達成一致,甚至認可事后的補充修改。那么今日合同一旦“塵埃落定”,雙方當事人必須恪守承諾,達到經濟履行、公平履行之效果。這已經不僅僅關乎著合同主體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更影響著我國誠信體系的建立。倘若,至平等協(xié)商結果于不顧,拋信賴利益于腦后,視合同履行于兒戲,誠實守信之風將蕩然無存。合同關系是社會關系的基本組成部分,人人深處其中。如果我們能從“完全履行”開始,人人得以享受“誠信”之福祉,那么“平等”“公正”“誠信”“友善”必將成為人們的精神向往和依托,必將真正內化為約束或支配行為的觀念和準則,最終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風。
合同的保全,是指法律允許債權人在債務人不當處分財產或怠于行使自身權利,使其責任財產不足以實現(xiàn)債權人利益時,借助公權力機關的力量予以維權的方式和手段。
立法者不惜突破“合同的相對性”,賦予債權人以代位權和撤銷,就是要確保債權的實現(xiàn)。當合同生效后,債權人需請求債務人作為或者不作為,自身利益才得以實現(xiàn)。倘若“求而不得”,法律則必須給予債權人救濟的方法,否則徒有“起點公平”,卻難見“結果公平”。
違約責任制度便是第一重保障。而違約責任的承擔以債務人擁有足夠的責任財產為前提,否則債權人的損失無法得到彌補。合同保全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它為合同的履行提供了物質保障,否則任由債務人處分責任財產而不加約束,那么合同責任制度也將形同虛設。債權保全制度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民事法律對私權的保護日趨周全與細致,為全民樹立“權利意識”作出了價值引導,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這種對于民事主體財產權利的平等保護,其實就有利于民事主體干事創(chuàng)業(yè),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財富的積極性和進取心。每個民事主體在盡自己創(chuàng)造才能,獲取個人財富的過程中,就可以實現(xiàn)國富民強。如此,便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富強”“和諧”,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最好的踐行。
合同主體的變更,是指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經過雙方當事人的平等協(xié)商,對合同中債權的享受者或債務的負擔者予以調整的行為。古羅馬法認為,因為債具有特定性,所以不主張其內容與主體的變更。但是隨著經濟活動的紛繁復雜化趨勢愈演愈烈,債權不得讓與理論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
我國立法者與時俱進,大膽地推陳出新,為了順應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滿足當事人私權處分的需要,承認了合同主體的變更。由此便于交易,使之簡便快捷,其鼓勵合同權利轉讓,加速經濟流轉的意圖非常明顯;同時也是基于對債權的財產性,其可以自由流轉的法律理念考慮。
盡管我國的法治體系建設仍在進行之中,但我們從未放松依法治國理念的踐行。從國情出發(fā)、從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堅持“制度自信”的重要體現(xiàn)。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引領下,我們必將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既要尊重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又要敢于推陳出新,充分發(fā)揮立法的價值導向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發(fā)展需要。生產力標準是我們判斷立法工作的首要標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健康、和諧發(fā)展保駕護航是所有法律制度的第一要務。
以《合同法》為代表的民法體系,在“以人為本”、穩(wěn)定社會秩序、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它以“尊重”為前提,鼓勵在平等協(xié)商、意思自治、在不影響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我們能將合同領域中的“協(xié)助履行”“誠實守信”推而廣之;如果人人都能樹立起“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如果全民都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中,“法治”將內化為一種自覺的意識,必定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源動力。
學校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每一門專業(yè)課程的講授就是陣地上的重要堡壘。守住自己的講臺,把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和要求體現(xiàn)到各學科教育中,使傳授知識過程成為道德教化過程,營造有利于學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圍,是每一位人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