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桐
【摘 要】藝術品具備增值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具有保值功能,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把投資對象轉移到藝術品行業(yè)。隨著國民經濟的整體提升以及文化消費習慣的養(yǎng)成,藝術品的觀賞價值以及投資價值更為凸顯,各大拍賣行槌聲不斷,甚至天價迭出。筆者將通過藝術品投資的SWOT分析以及藝術品的投資表現(xiàn),提出21世紀藝術品投資的藝術。
【關鍵詞】藝術品;投資;21世紀;收藏
習近平在十九大中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精神生活也因此日漸豐富,越來愈多的人開始尋找全新的投資項目。正如老話所說,“亂世買黃金,盛世興收藏”。21世紀以來,收藏之風愈演愈熱。不僅資本雄厚的富商爭相購買高價藝術品,普通老百姓對藝術品收藏的熱情也空前高漲,街邊畫廊、古玩店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以“鑒寶”、“收藏”為主要內容的電視節(jié)目也開始層出不窮,并且收視率一度走高。從王剛“一錘定真假”的《天下收藏》,再到如今口碑收視雙豐收的《國家寶藏》,可見藝術品的收藏熱度絲毫沒有降溫的趨勢。
一、藝術品投資的SWOT分析
(一)藝術品投資的優(yōu)勢(S)
1、投資回報率的利好
藝術品投資被譽為繼股票、房地產后的“第三極財富”,是名副其實的高附加值資產,投資回報率非??捎^。在歐美發(fā)達國家,很多投資者將自身財產的20%交付于藝術品投資,可見藝術品投資的廣闊前景。
2、投資者的精神需求
(1)審美的需求
自古以來,文化、精英階級就以收藏文化藝術作品為樂。在“博物館”傳入中國以前,中國文人已形成了“收藏”的傳統(tǒng)。古有文人墨客,今有藝術愛好者,對他們來說,藝術品收藏不是為了獲利或者變現(xiàn),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敬畏。
藝術品帶來的獨特的審美體驗與審美教育是其他投資方式完全無法企及的,藝術品也因此被賦予了更高的價值與使命――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動國家文化建設、促進公眾審美教育等。
(2)自我滿足的需求
藝術品是文化的象征,同時也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征。當今社會,藝術品的收藏數(shù)量與質量被視為同名車、豪宅一般財富的衡量標準。因此大量富二代、藝二代紛紛進入藝術品投資領域,以樹立自己“不僅有錢,更有品味”的形象。
(二)藝術品投資的劣勢(W)
1、藝術品的保管成本高昂
藝術品的保管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藝術品的保管不僅僅是安全的保證,更涉及到作品完整性與展示效果等方方面面的考量。對于藝術品來說,溫度、濕度、通風效果等因素都會對作品產生很大的影響。雖然目前藝術品保險可為藝術品投資與保管提供保障基礎,但是與巨大的藝術品市場相比,其保險機制存在著巨大缺失。
2、贗品風險大
藝術品投資的最大風險即在于贗品風險。各大交易市場險象環(huán)生,以次充好、以假冒真的案例不勝枚舉。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第61條規(guī)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zhèn)位蛘咂焚|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無疑極大地增加了買家的投資風險。
(三)藝術品投資的機遇(O)
1、國家政策的支持
2017年2月國家文物局發(fā)布《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指出將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fā)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完善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體制機制”。種種紅利政策為我國藝術品投資市場帶來了開放、包容的欣然之景。
2、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中產階級群體越來越龐大,其對藝術、文化等精神層面消費的需求也日漸上升。這為藝術品投資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四)藝術品投資的挑戰(zhàn)(T)
1、市場管理機制仍存在一定缺口
近幾年,我國頒布了關于藝術品投資的法律法規(guī),為藝術品的發(fā)展帶來了活力。但是藝術品的特殊性決定了法律法規(guī)并不能實時適應與滿足藝術品投資的需要,仍存在一定的缺口。另外,我國藝術品的稅費、海關等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這對藝術品的管理、維護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2、市場流通與變現(xiàn)壁壘
股票等金融投資方式基本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藝術品的流通領域較為局限――主要通過畫廊、拍賣會、藝術博覽會、私下接洽等方式。這幾種交易方式成交量遠不如我們想象中活躍,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藝術作品的流拍。所以藝術品投資的流通性在時間、空間方面都表現(xiàn)較差。另外,在緊急情況需要拋售藝術品時,難以找到對應的賣家,最終很有可能導致高價買低價出的不良態(tài)勢。
二、藝術品的投資表現(xiàn)
(一)藝術品與股票
1、有關藝術品與股票的爭論
藝術市場統(tǒng)計學家邁克爾摩西、藝術統(tǒng)計學家羅賓達西、英國鐵路養(yǎng)老基金都持有同一觀點――作為投資的藝術品長期而論表現(xiàn)不如股票。
筆者認為,藝術品相對于不動產,體積小而價值高且方便移動,尤其在戰(zhàn)爭時期藝術品的價值更為凸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法國的藝術品價格指數(shù)遠高于股票與債券。i但是這并不是絕對的,如果投資者一方面精挑細選作品并虛心聽取意見,另一方面對杰作有充分的認識,那么也可以在藝術品投資中獲得豐厚的報酬。而英國鐵路養(yǎng)老基金對藝術市場的介入是便是這樣一個成功的案例。
2、英國鐵路養(yǎng)老基金的投資組合
1976年,英國通貨膨脹率達到26%,股票價格跌倒歷史低點,房地產業(yè)也因此被拖累,于是英國鐵路養(yǎng)老基金把資金轉向唯一的硬資產——藝術品。為了避免短期內投入過量的資金,他把投資額度限定在基金會年可支配總額的3%-4%,同時把投資周期設置為可以成功獲得最大收益的必要年份——25年。英國鐵路養(yǎng)老基金的藝術投資主要分為三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