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芳
【中圖分類號】R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妊娠期婦女感染乙肝病毒是臨床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對母嬰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受到臨床的重視。近幾年,隨著臨床對妊娠期婦女感染乙肝病毒的研究逐漸深入,使得乙肝病毒對母嬰安全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如母嬰死亡、母嬰垂直傳播、母乳喂養(yǎng)等。當妊娠期婦女感染乙肝病毒后,如何降低乙肝病毒對母嬰造成的負面影響,是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簡單對妊娠期婦女感染乙肝病毒后的干預措施進行闡述,以供臨床研究參考。
一 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的臨床分析
作為婦產科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妊娠不良結局,如流產、死胎以及早產、死產等。妊娠期合并乙肝具有著一定的傳染性,通常通過血液傳播,乙肝對妊娠期女性有著極為不良的影響,會增加新生兒窒息發(fā)生風險,同時也會增加新生兒的死亡率。另外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會增加妊娠期女性在妊娠晚期發(fā)生急性、重癥以及爆發(fā)性黃疸型肝炎的風險,其中爆發(fā)性肝炎的妊娠期女性其死亡率要明顯的高于非爆發(fā)性肝炎妊娠期女性的死亡率。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的女性其多表現出明顯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如黃疸、乏力、嘔吐以及惡心等,患者病情多起病較急,血清ALT升高,同時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的女性其血清學檢測指標也會出現一定的變化,其1周內血清膽紅素水平會≧171μmol/L(10mg/dl),或每日升高≥17.1μmol/L(1mg/dl)。另外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的女性其病情嚴重時,凝血酶原時間也會明顯的增加,與正常值進行比較,一般會延長為0.5~1倍甚至更長。當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的女性其病情加重時,其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部分患者會出現肝臭癥狀,有的患者會伴有腹水或者是肝濁音界縮小。
二 妊娠期女性感染乙肝病毒后的干預措施
(一)抗病毒治療
對于妊娠期女性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應當及時給予抗病毒治療。抗HBV治療不但對妊娠期女性自身有著一定的影響,還對胎兒以及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有著重要的作用。鑒于妊娠期女性的特殊性,在進行抗病毒治療的過程中,其采用的治療原則也與其他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有著極大的差異。對于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來說,抗病毒治療主要為兩個目的,一為治療妊娠期女性的慢性肝炎,二為阻斷母嬰傳播乙肝病毒。鑒于妊娠期女性免疫環(huán)境的特殊性,在此時進行抗病毒治療并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加之抗病毒藥物多少會對胎兒產生一定的危害,因此臨床并不會對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的女性采用全程抗病毒治療暗感,用以減少胎兒的危險。當然面對病情嚴重,甚至肝功能惡化、衰竭的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則還是需要采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二)藥物及治療時機選擇
在實施抗病毒治療的過程中,對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患者應當考慮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因此對抗病毒藥物選擇更應該作為關鍵。當前臨床中選擇的抗病毒藥物多為干擾素、恩替卡韋、阿德福韋酯、拉米夫定以及替諾福韋,但是這些藥物中,只有拉米夫定對妊娠期女性的應用安全性有著相關的研究,因此在選擇藥物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的選擇產后對妊娠期女性進行藥物干預。也有研究表明替比夫定能夠對妊娠期女性宮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進行有效阻斷,同時拉米夫定在乙型肝炎病毒復制中的抑制效果較高,因此推薦妊娠期感染乙肝病毒的女性選擇在妊娠后3個月進行使用。這是因為對于應答良好的患者,其采用三個月的治療周期,足夠將患者的乙肝病毒在分娩時降到一個較低的水平,且能夠達到降低HBV母嬰傳播風險的目的。當前目前臨床對于乙肝病毒母嬰傳播控制所采用的抗病毒治療方案,始終不提倡全程用藥,這也是為了盡可能降低抗病毒藥物對胎兒產生的負面影響。母嬰傳播通常發(fā)生在出生或者是鄰近出生,此時對新生兒進行及時接種疫苗干預,能夠有效降低母嬰傳播風險,阻止95%的母嬰傳播,同時在接種后,加強母嬰喂養(yǎng)管理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