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武
故鄉(xiāng)遲到的春天里,最惹眼的當(dāng)屬艾葉了。無論是大地的溝溝坎坎里,還是莊園周遭的旮旯犄角上,一株株艾葉把漫長冬天里積蓄的力量釋放出來,突破了寒冬的道道防線,將毛茸茸的嫩芽突突地冒了出來,有了些許軟綿綿的感覺。
艾葉,莊戶人也叫它艾蒿,是從《詩經(jīng)》里走來并擁有兩千多歲高齡的香草美人。如若不然,《詩經(jīng)》里怎么會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樣飽含纏纏綿綿情思的絕妙詩句呢?細細品味,在相思人的心目中,這樸實無華的艾葉,足以勝過任何的山珍海味呢!在我幼小的記憶里,艾葉不是以榮華美人的身份出現(xiàn)的,而是以山野菜和中草藥的特殊身份占據(jù)了我荒寒干癟的心房,令我久久難以拋棄和割舍。
曾經(jīng)那食不果腹的饑荒歲月,春末夏初,為了填飽空癟的皮囊,蟄伏在大莊窠里的男女老少,大凡是能提籃子會用鏟子的,不約而同地紛紛到莊窠周圍的溝溝坎坎和旮旯犄角里鏟挖艾葉。剛冒出地皮的艾葉,綠瑩瑩、肥嘟嘟、毛茸茸的,一株株舒展地匍匐在地皮上,好誘人?。‘?dāng)枝葉生長到兩三寸長的時候,便是人人貓著腰肢鏟挖的最佳時刻。近處的鏟完了就鏟遠處的,平地的鏟完了就鏟山灣灣里的。家家戶戶將鮮嫩肥厚的艾葉鏟回來,挑揀掉多余的雜草雜物,用清水淘洗上兩三次,賢惠的母親將極其稀缺的面粉撒到水靈靈的艾葉上,用雙手攪拌勻和,再薄厚均勻地攤放到蒸架蒸鍋里,架在爐火上蒸煮。伴隨著吱吱呀呀的響聲和淡淡濃濃的香味兒,約莫一個小時,噴香的艾葉大氣喧闐地出鍋,就可以供全家人豪吃了。熟透了的面拌艾葉,填到嘴里,清爽的鮮味兒和著濃郁的香味兒,準讓你咀嚼個肚兒滾圓,齒頰留香。生活條件好些的人家,再煉上一勺頭香油,澆潑在面拌艾葉上,更是別有一番香味兒在自家的庭院里飄飄蕩蕩好大陣時間呢!有時候,母親還會把鮮嫩的艾葉切成碎末兒,調(diào)和到湯面條或青稞糝子湯里,既調(diào)出了湯飯的顏色,又增加了湯飯的稠度。就這樣隔三岔五地吃上幾頓香噴噴的面拌艾葉,全家人苦渴的夏天也就熱熱鬧鬧地打發(fā)過去了。
鮮嫩的艾葉,是供人們肚里充饑,口齒享用的。長高長老了的艾葉,則是莊戶人采集后辮成辮兒,掛在陰涼處晾干,當(dāng)中草藥使用的。當(dāng)?shù)氐尼t(yī)生說,晾干的艾葉全草可入藥,渾身都是寶,有溫經(jīng)、祛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殺蟲、避邪之功效。莊戶人專用干艾葉來灸剛出窩的小雞娃,說是給小雞娃祛病消災(zāi)哩!小時候,下蛋的母雞開始嚷嚷鬧鬧地跟在母親的屁股后面轉(zhuǎn)圓圈時,就是母雞坐窩孵化小雞的時候了,母親便選擇合適的位置,在芨芨草編織的大扁筐里墊上柔軟的干麥草,放上十多個新鮮的雞蛋,供嚷嚷鬧鬧的母雞坐窩孵化,約莫孵化上二十天后,一窩嫩黃的小雞娃就探頭探腦地出殼了。轉(zhuǎn)眼間,一天天長大的小雞就能爬出窩筐,跟在雞媽媽的屁股后面游蕩撒歡了。緊接著,母親便選擇一個晴朗艷陽的熱天氣,燃上干透的艾辮子,依次將每個小雞的頭部和腳掌小心地放到艾煙火上熏灸,才算是給毛茸茸的小雞娃祛了病,消了災(zāi)禍了。母親說,經(jīng)艾葉熏灸了的小雞娃,便可以健健康康、活蹦亂跳了。
那年月,由于莊稼人醫(yī)學(xué)知識的貧乏和生活條件的局限,艾葉的其他藥用功效,也就廢棄得無影無蹤了。現(xiàn)今醫(yī)院的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就有艾灸、艾浴這些方子。白衣天使們往往將干艾葉泡水,或給病人熏蒸祛病,或讓患者沐浴止癢,或?qū)~點燃給患者熏療驅(qū)寒,或教人點燃艾草殺蟲消毒。甚至每年的五月端午還要將艾葉懸掛在家門上鎮(zhèn)鬼避邪保平安呢!正如民間諺語云:“艾旗拂地神鬼驚”“艾葉避邪保平安”。華夏兒女已將艾葉的藥用功效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了。
艾葉,是從《詩經(jīng)》里走來的美人!
責(zé)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