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濤
在吉爾吉斯斯坦特種部隊最近的一次抓捕行動中,前總統阿坦巴耶夫被警方帶到內務部接受調查。這個中亞小國政治斗爭的復雜性再次讓世人側目。
吉爾吉斯斯坦的國土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占65%左右,適于人口集中居住的區(qū)域被天山西段阿拉套山等幾條山脈分隔,形成以楚河谷地為中心的北方地區(qū)和以費爾干納谷地邊緣奧什、賈拉拉巴德、巴特肯三州為中心的南方地區(qū)。
地理上的分隔使吉爾吉斯斯坦南北方社會發(fā)展進程出現差異,民族心理、語言文化、政治傳統以部族分野體現出各自的不同。蘇聯解體后,中亞各國原有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吉爾吉斯斯坦的南北之爭在這個背景下成為左右獨立后國家政治進程的重要因素。
2005年4月,吉爾吉斯斯坦爆發(fā)“郁金香革命”,被認為代表北方集團利益的時任總統阿卡耶夫被來自南方賈拉拉巴德州的巴基耶夫推翻。2010年4月,巴基耶夫在一場全國性騷亂中被趕下臺逃往白俄羅斯,楚河州出身的阿坦巴耶夫于次年登上總統寶座。2017年的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大選中,阿坦巴耶夫利用時任總統的行政資源和社會民主黨領袖的黨派優(yōu)勢地位,精心安排被看好的接班人熱恩別科夫順利當選,似乎吉爾吉斯斯坦也完成了第一次非“革命”、非暴力、非違憲的最高權力平穩(wěn)交接。然而,南北力量失衡的作用力最終仍然對國家權力結構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作為國家人口70%以上的吉爾吉斯族是一個長期從事游牧活動的古老民族,至今仍然在民俗文化和社會心理上體現出游牧民族的特質。除部族政治文化特點外,東方型的集體主義、威權主義認同也是吉爾吉斯斯坦社會政治的重要傳統之一。這在中亞五國是個具有普遍性的特點。
基于此,中亞各國獨立后均建立了權力相對集中的“總統制”國家政體。得益于這種適合于各自民族傳統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政體,中亞各國克服了蘇聯解體帶來的強大政治沖擊和經濟體系斷裂影響,分別走出了主權獨立后的艱難時期,并有效抵御和打擊了曾經跨地區(qū)作亂的“三股勢力”??梢哉f,中亞各國至今仍然堅持的“總統制”政體是實現其民族國家主權獨立和確保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條件。
中亞各國的普遍成功恰恰說明,由于世界各國、各民族歷史進程和社會進步的經歷不盡相同,實現政治民主的探索路徑不可能因循同一模式。吉爾吉斯斯坦作為中亞地區(qū)長期游牧社會傳統保留得最充分的民族國家之一,卻被別有用心地冠以“中亞民主島”的標簽,難免遭受盛名難副的洋罪。就在熱恩別科夫當政后不久,吉政府出臺法令嚴打“違背婦女意志的暴力婚姻”。今年初,據吉司法部門提供的數據,2018年里仍有3942名女青年被搶婚。
不成熟的現代民主理解和社會法制建設,加上錯位的國家權力參與意識,吉爾吉斯斯坦社會政治走向就是這樣被“忽悠”迷失了。試想,一個糾集幾十人沖擊議會就能中止一項立法進程的國家,即使率先標榜由“總統制”過渡到“議會制”,你能把它看作是一個民主國家嗎?
發(fā)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蘇聯解體,使俄羅斯與歐洲之間出現了大片所謂“權力真空”。歷史上一向被戰(zhàn)略家們高度重視的中亞地區(qū),其地處歐亞非大陸之間和各大戰(zhàn)略板塊結合部的微妙地位被大國看好。冷戰(zhàn)雖然結束,卻并不意味著零和博弈的停止。
“和平伙伴關系計劃”、北約東擴、歐盟東擴、“大中亞計劃”等等,試圖占據和主導這一空間的地緣政治活動從來沒有消停過。2001年,只因萬里之外的紐約發(fā)生了“9·11”事件,中亞竟成了“反恐戰(zhàn)爭”的前沿。
因為阿富汗“反恐軍事行動”提供戰(zhàn)略保障之名,吉首都比什凱克瑪納斯國際機場建起了北約在中亞的空軍基地。其后不久,俄羅斯在距北約基地僅30公里的坎特機場也建起了空軍基地。冷戰(zhàn)后俄美軍事部署“零距離對峙”的奇觀出現在吉爾吉斯斯坦。
在硬實力較量的同時,大國軟實力競爭也在中亞開辟了第二戰(zhàn)場。西方政治家發(fā)明了“改造后蘇聯空間”的概念。從格魯吉亞到烏克蘭,各路非政府組織積極活動,用媒體造勢、出口民調、街頭“革命”等一整套做法將其認為仍代表蘇聯政治的領導人和政權顛覆。2004年,剛剛完成基輔“橙色革命”的職業(yè)“革命家”在美國民主基金會下屬非政府組織網站上匆匆總結經驗之后,原班人馬移師比什凱克開始策劃新的一場“郁金香革命”。
雖然對于中亞其他國家而言,被“革命”感染的概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吉爾吉斯斯坦政治精英既沒有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動員本國非政府組織主動應對的智慧,也沒有卡里莫夫總統下令驅逐國外非政府組織的魄力,而是中了魔咒一般在“民主自由”口號下展開慘烈的權力爭斗。這種“魔咒”何時在這個中亞小國終結尚不可知,但可以看到的是,正有好事之徒在別處將其高調祭起。▲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