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丹陽,李玉紅*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52醫(yī)院普通外科,青海 格爾木 816000)
護患溝通在神經外科護理中的實施效果顯著,需結合臨床實踐展開研究與分析[1]。
隨機選擇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醫(yī)院進行神經外科疾病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的實驗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最小的14歲、年齡最小的70歲,平均年齡(42.6±3.5)歲,本科文化18例、大專文本22例、高中文化21例、中專及以下文化19例,患者中腦出血14例、腦血栓13例、腦卒中21例、頸椎結核12例、 多發(fā)性顱內血腫20例。對患者進行平均分組,即觀察組和常規(guī)組,每組中各有40例患者。 常規(guī)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最小的14歲、年齡最小的67歲,平均年齡(42.2±3.1)歲,本科文化8例、大專文本12例、高中文化9例、中專及以下文化11例,患者中腦出血6例、腦血栓8例、腦卒中11例、頸椎結核8例、多發(fā)性顱內血腫7例;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最小的15歲、年齡最小的70歲,平均年齡(42.8±3.4)歲,本科文化10例、大專文本10例、高中文化12例、中專及以下文化8例,患者中腦出血8例、腦血栓5例、腦卒中10例、頸椎結核4例、多發(fā)性顱內血腫13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疾病類型等相互比較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常規(guī)組40例神經外科疾病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對觀察組40例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強護患溝通[2]。神經外科護理中的護患溝通,需要護理人員不斷提高自己的溝通意識和溝通能力,護理人員加強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家庭狀況,為患者提供必要幫助。神經外科患者容易處于昏迷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不佳,因而容易情緒失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護理人員耐心和患者溝通,以溫柔話語撫慰患者情緒,舒緩患者的心情,使其能夠冷靜下來。護患溝通需要護理人員學習溝通的技巧,護理人員語言使用精確、合理,可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在向患者介紹疾病治療知識時,要及時回應患者的疑問,對于較為復雜的問題,護理人員要耐心、謹慎回答,注意禮貌用語的使用;護患溝通中保持幽默的溝通方式,可以為患者營造更加輕松、舒適的聊天氛圍[3-4]。
根據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情況,應用SDS抑郁自評量表和SAS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臨床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評分越高則患者心理狀態(tài)越好;自制調查問卷表,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統(tǒng)計,評價等級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總護理滿意度=滿意率+較滿意率。
對臨床研究數(shù)據和文本資料等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處理和分析,計數(shù)資料為卡方檢驗并表示為百分比形式,用(±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比較后,若P<0.05,說明實驗結果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常規(guī)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前SDS抑郁評分為(35.2±4.8)分、SAS焦慮評分為(34.8±5.5)分,常規(guī)護理后SDS抑郁評分為(38.1±5.6)分、SAS焦慮評分為(39.4±5.8)分;
觀察組患者在護患溝通前SDS抑郁評分為(34.7±4.5)分、SAS焦慮評分為(34.2±5.1)分,護患溝通后SDS抑郁評分為(50.6±6.2)分、SAS焦慮評分為(52.5±7.4)分。觀察組患者抑郁、焦慮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心理狀態(tài)更好,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常規(guī)組40例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后對院方護理工作滿意17例、較滿意13例、不滿意10例,臨床護理的總體滿意率為75%;觀察組40例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在護患溝通后對院方護理工作滿意22例、較滿意17例、不滿意1例,臨床護理的總體滿意率為97.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神經外科護理中加強護患溝通,可以增進護患關系,使護理人員對患者需求更加了解,從而對患者提供必要幫助[5]。護患溝通是一種積極有效的臨床溝通方式,護理人員在和患者交流的過程中,對患者消極情緒進行疏導,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后,減少了醫(yī)院糾紛的產生,同時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體護理質量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