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沁心
英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斯騰豪斯說過:真正的課程在哪里?真正的課程發(fā)生在課堂,發(fā)生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只有當“課程”、“課堂”、“教學”三者融為一體的時候,課程才具有真實意義?,F(xiàn)代課程觀應該關(guān)注學生學了多少,學得如何?教師的講應該尊重學情,關(guān)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和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應有強烈的課程意識,以專業(yè)的視角實現(xiàn)課程形態(tài)的二次轉(zhuǎn)換。
一、激疑借力,彰顯智性
學貴有疑。宋代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故學者非悟之難,而疑之難。贊可夫認為:只要學生能提出問題,這就是重要條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鞏固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部誘因。教學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愛問,還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讓學習真實發(fā)生,讓教學走向課程。教學?《船長》一課,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老師,我有一個疑問,哈爾威船長真的沒有逃生的希望嗎??如果有,他為什么不選擇生的希望?”教師面對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文本內(nèi)容展開討論。
學生1:?哈爾威船長一定來不及逃生了,一是時間不夠,二是他心里就是想著把其他人救走,沒想到自己。
學生2:?我也認為他是沒時間逃生,如果有,還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不是有句話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嗎??他可以再造船,再做船長的。
學生3:?我聽爸爸說過,?船長的職責是船在,人在。
學生4:?文中寫到?“輪船在慢慢下沉”,從?“慢慢”這個詞可以看出哈爾威船長應該能獲救的,但他選擇了與船共存亡,說明他太愛自己的船了,愛它勝過愛自己的生命。
學生5:?文中最后一個自然段寫到?“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從?“忠于職守”這個詞能看出他一生都忠誠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崗位,所以他要永遠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即使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p>
教師順時而導,亮出觀點:感謝這個愛提問的男生,能用批判的眼光懷疑課文。也感謝這些愛發(fā)表觀點的學生,能聯(lián)系課文中的詞句再現(xiàn)哈爾威船長的味道形象?!洞L》是?19世紀法國文學家雨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注重故事情節(jié),并不是真實生活的再現(xiàn)。文中著力打造船長忠于職守的形象,所以結(jié)尾以船長與船共存亡,以這樣悲壯的結(jié)局更能襯托船長恪盡職守這一高大形象。
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言:語文教育,就是要把生命賦予每一個人的至高無上的言說權(quán),交付給他們自己來掌管。語文教育的意義就是使學生成為創(chuàng)造的言說者,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語文教學是一種言語感覺和言語智慧的傳遞,是用教師的言語感悟和言語智慧,喚醒和點化學生的言語悟性和靈性。只有當教師走進了文本,尋找到文本與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結(jié)合點,教師才能引領(lǐng)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人文精神,學會獨立思考,還原文本,體現(xiàn)自己智性的文本解讀,實現(xiàn)語文課堂、語文教學與語文課程的貫通。
二、辯中求真,追求理性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有著驚人的學習本能,魯迅先生在《人生識字糊涂始》中說:“孩子們常常給我好的教訓,其一是學話。他們學話的時候,沒有教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只是不斷地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于懂得每個詞的意義,到得兩三歲,普通的簡單的話就大概能夠懂,而且能夠說話了,也不大有錯誤”。在教學中,整合課堂生成性資源,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實現(xiàn)課程的動態(tài)生成。
教學《草蟲的村落》一課,我引導孩子品味游俠的傲然,孩子們有滋有味地讀著,想象著游俠的英勇和無畏,快樂之情溢于言表。正當此時,一位同學小手高舉,“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我覺得最后一句中的‘走字用得不夠準確?!甭牭剿囊蓡?,孩子們先是一愣,接著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來。不一會兒,教室沸騰起來,贊成、反對之聲不絕于耳。見此景,我果斷調(diào)整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以“‘走字到底好不好?”為題發(fā)起辯論,生成了如下精彩。
反方1:我覺得“走”字不恰當,既然是歡躍,那黑甲蟲家族一定是很興奮的,“走”字不能突出他們的高興之情,如果換成“跳”字更好!
正方2:我覺得“走”字用得好,書上這樣寫道:你看它雖然迷了路,仍然傲然的走著。它不斷地左沖右撞,終于走出一條路。游俠這樣勞累,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村落,哪還有氣力“跳”呢?走比較合適。
反方2:我反對你的說法。這樣一個“傲然”的游俠,走路是“左沖右撞”,回到村落受到“英雄”般的接待,自然很神氣,如果我是它,一定會大搖大擺、昂首挺胸“跨”進洞穴。
正方3:同學們請注意,游俠闖蕩江湖一定有很多傳奇見聞,他們之所以“走”著回洞穴,他們一定是在享受人們的祝賀與羨慕。……后現(xiàn)代課程觀認為,課程路徑是不確定的,試圖預設(shè)路徑并掌控路徑的行走,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能的。教師應在課堂上想方法生成各種問題,巧設(shè)疑點,鼓勵學生展開辯論,以誘發(fā)思維動機,引起矛盾沖突,使學生的思維在不斷探索問題、爭辯疑點的積極、主動思維中向縱深發(fā)展。
三、自得而為,追求內(nèi)生
著名教育專家周一貫先生曾指出:學習是一種“內(nèi)生性”的智力活動,不能通過外部的給予或灌輸,而要依靠“自得”來達成。來自外部的啟發(fā)誘導,也必須通過自身的“內(nèi)化”,才能真正習得。
有一位教師在導讀《九寨溝》這篇課文時,一位學生問:“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師先是一愣,略加思索后便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于四個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干凈,四是池底有沒有障礙物。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看看課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這樣一點撥,學生就不難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并由此得出結(jié)論:五彩池不宜游泳。何況這樣奇異的自然風光,應當?shù)玫胶芎玫谋Wo,怎么能讓許多人去游泳呢?
案例中的這位教師對學生提出的這一棘手問題,沒有刻意回避,既結(jié)合了課文特定的語境,深化了對課文主旨和內(nèi)涵的理解,又促進了學生心智活動的發(fā)展,思維的提升,知識的內(nèi)化和智能的開發(fā)。在不經(jīng)意間,把學生逐步引向語言學習的美妙境界。因此,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扎根于學生的“內(nèi)需”,促其“自得”、實現(xiàn)“內(nèi)生”。課程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變革的體驗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當“課程、教學、課堂”趨于整合乃至融為一體的時候,課程的意義之花才會真正綻放。教學中,教師必須置身于“課程教學”語境中,將教學作為課程開發(fā)的過程,將課堂視為師生共同創(chuàng)生課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