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銀
如何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這成為當前一線政治教師迫切關心的話題。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講授型”“灌輸型”的課堂教學模式,較難讓學生產生政治情感和政治認同。相反,如果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有質量的、啟發(fā)性的問題,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感悟、內化,更容易在思想和情感上產生政治認同。本文試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問題導學模式如何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進行探索。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主張,“應當循序漸進地來學習一切,在一個時間內只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在一件事情上”。問題導學模式顯著的特點就是課堂教學始終圍繞問題為主線,因而在設置問題的時候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注意問題之間的邏輯性、層次性、系統(tǒng)性。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則認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這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設置的問題既不能過于簡單、膚淺,又不能太超乎學生的現有水平,要講求梯度性,由近及遠或由遠到近、由易到難,由小及大,讓學生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夠得著”。只有這樣,才能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把握認知性知識的同時產生情感的觸動。否則,過于簡單和復雜的問題極易讓學生產生自大或畏難情緒,更談不上情感的觸動和認同。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和看法。而且,有些問題即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呈現在面前時,他們往往也可以基于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因此,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應做到因材施教,避免千篇一律和過于“高大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接受水平、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知識結構,做到從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fā),讓學生從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铀伎紗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為讓學生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順其自然、深有體會地生成政治情感和政治認同,問題設置的時候還須避免過于理論性,應做到“三貼近”,即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
教育家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痹趥鹘y(tǒng)的課堂教學中,老師的一貫做法就是自己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甚至自己回答。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寬度,而且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自然無法產生深刻的情感頓悟和內化。在問題導學模式中,教師不僅可以自己根據教學內容和情境材料設置問題,還可以解放自己,引導學生根據相關教學資源自主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并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突破思維的障礙,不斷地剖析批判,感悟評價,尋找差距,調整原有的認知,不僅很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更能產生情感上的認同。
每一堂課,教師都會設定教學的目標,為實現教學目標,課堂教學過程和結果必須是可控的。問題導學雖然鼓勵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質疑,但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是毫無秩序的,相反,如果想通過此教學模式讓學生產生情感認同和政治認同,必須遵循可控性原則。否則,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極易產生方向上的錯誤,甚至和設置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完全背離。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該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追求教與學的合作,并強調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把創(chuàng)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問題導學更加側重于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系列問題供學生思考、分析。依托情境體驗,教師設置問題的時候更具生活性和實踐性,學生情感上更容易受到感染,從而產生情感認同。具體的操作就是從情感和體驗兩個維度出發(fā),圍繞 “議題”或知識主線,創(chuàng)設政治情境,開展政治活動,讓學生感受政治情境,生成政治情感;另一方面讓學生體驗政治活動,生成政治認同。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