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艷麗
傳統(tǒng)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都是以教材為主。但是,語文課本上可供閱讀的篇目是有限的,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诖?,教師就要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引導他們正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從而促進語文課外閱讀有效提升。同時,小學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的關(guān)鍵時期,教師在這時給予科學的指導,不僅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促進他們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拓展學生視野及其知識體系的豐富,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個體長足發(fā)展的實現(xiàn)。
從古至今,我國都極為重視兒童教育。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最早對閱讀提出了自己獨特見解,他們都認為,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熏陶學生思想的主要方式就是大量閱讀。而在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葉圣陶等也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能力應該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教師不能將學生當作“水瓶”,只是給他們灌輸知識,這種行為是錯誤的。
課外書籍中含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象,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同時,小學語文課外書籍除了作文書、故事書以外,還包括漫畫、繪本等書籍,所以課外書籍的知識面之廣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由此也可以說明,學生閱讀書籍不僅可以活躍思維,還能通過長期堅持課外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學生不再被家長和教師逼著讀書,而是主動去閱讀,并將閱讀作為一種獲取快樂的源泉,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沉浸在閱讀的快樂當中,并完成知識沉淀的過程,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真正做到有話可說,有話可寫。
1.忽視了課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教師就是他們成長道路上為他們指明方向的“燈塔”。但是,有關(guān)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很多教師并不重視課外閱讀教學,過于重視課堂教學,導致無法及時為學生提供有效的閱讀指導。另外,還有部分學生家長認為,學習就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教師就應該重視對學生的課堂教學。這是家長對教學工作的片面性認識,也正是因此,對課外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2.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只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使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根據(jù)當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現(xiàn)狀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的閱讀方式都比較單一,要么是把書從頭到尾讀一遍,要么就是囫圇吞棗,亂讀一氣,根本無法真正在閱讀中獲益,更不可能汲取書中的知識?;诖?,教師必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引導他們掌握科學、高效的閱讀技巧,促使他們通過閱讀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個人文化素養(yǎng)。
3.過于重視作文輔導書籍的閱讀
很多教師和學生家長認為,課外閱讀就是讓學生大量閱讀作文類的書籍。因此,很多家長和教師通常都是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優(yōu)秀作文書籍,并要求摘抄優(yōu)美詞句。其實,雖然優(yōu)美詞句的積累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但實際上,很多人將閱讀作為多了輔導學生作文考試的工具,從而導致很多學生一提起課外閱讀,首先想到的就是作文大全等書籍。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個性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阻礙,學生無法真正感受到閱讀的快樂,更無法在閱讀中理解知識。
4.存在一定的功利性
當前,越來越多的學校、教師及家長意識到了課外閱讀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知識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性,因此課外書籍逐漸占據(jù)了學生的課余時間。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孩子通過閱讀大量課外書,有助于閱讀理解與寫作的能力,從而給孩子制定嚴格的閱讀任務及書本,但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外閱讀只是一種樂趣,而家長的這種做法卻給課外書籍的閱讀“涂上”了一層功利的色彩,導致學生喪失了閱讀的興趣,無法實現(xiàn)閱讀教學目標。
1.課內(nèi)外相結(jié)合,縱橫溝通
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時,可以試著采用從課內(nèi)逐步過渡到課外的教學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促進其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推薦同類型的課外閱讀作品,加深學生對課內(nèi)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種課外閱讀教學方式的使用,有助于幫助學生進行逐步遷移,從而逐漸掌握正確的課外閱讀方法。
對此,有著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都知道,課內(nèi)所學的文本都是經(jīng)過有關(guān)專家驗證的,與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fā)展需求相符的。因此,在教學課內(nèi)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和分析文本所涉及到的作者,并從中選擇合適的文章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既能鞏固學生的課內(nèi)學習成果,強化其學習基礎,還能提高課外拓展學習的有效性。
在指導二年級學生閱讀《狐假虎威》的時候,給學生推薦了《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我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首先,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的“假”是什么意思?說一說課文中,狐貍、老虎和野獸的不同表現(xiàn)。其次,讓學生在文中劃出描寫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百獸的,引導學生想象狐貍借著老虎威風嚇跑百獸的情景。通過這一閱讀指導過程,學生能夠意識到,在閱讀這種寓言故事類的作品時,要弄明白文章大意,了解故事的發(fā)展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讀懂文章。
由此可見,在組織學生開展課文閱讀活動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能力遷移,鼓勵他們閱讀同類型的作品。同時,鼓勵學生進行發(fā)散式閱讀,并以課文內(nèi)容為中心,開展自主閱讀與搜索。
2.閱讀方法多樣化,引導學生正確閱讀
作為小學生閱讀道路上的“引路人”,應該給學生介紹一些較為高效的閱讀方法,如使用工具書、通過泛讀、精讀以及速讀等閱讀方式進行有效閱讀、閱讀與思考同步進行,以此促進學生理解能力、評價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同時,只有讓學生掌握正確、有效的閱讀方式,才能在閱讀中獲益。以下是常見且有效的幾種閱讀方法:
摘錄批注法。這種閱讀方法是指,閱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jù)閱讀需求,摘抄原文中有價值、有意義的詞句、段落,或者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劃出文章的重難點部分,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想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記憶,就必須要認真做筆記,既能積累寫作素材,又能豐富自身的語言知識。我在指導學生閱讀《狐假虎威》時,就給學生推薦了同類型的寓言故事,如《濫竽充數(shù)》,并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劃出或摘抄寫得好的詞句或段落,并標記出其中較為有價值的內(nèi)容,增加自己寫作素材的積累。
選讀法。這里所說的選讀法就是指,對書籍中的篇章等進行選擇性的閱讀。在教學一年級的《明天要遠足》一課時,我就選擇了同名繪本《明天要遠足》讓學生閱讀,以便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來欣賞兒童詩的趣味和精彩,促進學生閱讀品味的提升。閱讀之后,我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閱讀心得分享給其他同學。這種閱讀方式,給予了學生最大的尊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與提升。
最后,聯(lián)想讀書法。這一讀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進行聯(lián)想,從而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我就讓學生閱讀《坐井觀天》《揠苗助長》等故事,讓學生聯(lián)想當時的場景,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為閱讀教學增添助力,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
3.構(gòu)建閱讀平臺,學生閱讀經(jīng)驗共享
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到“渠”成,教師可以選擇給學生構(gòu)建分享閱讀經(jīng)驗的平臺。學生要掌握撰寫閱讀筆記的方法,編輯相應的閱卡片;組織學生在分享平臺展示自己的閱讀收獲。久而久之,學生對閱讀經(jīng)驗的交流互動所產(chǎn)生的興趣會更加濃厚。
以“我最喜歡的故事”為活動主題,組織學生在主題會中將喜歡的故事分享給其他同學,也可以與同學相互交流彼此在閱讀中所積累的優(yōu)美詞句等,并在活動中與其他同學相互分享與交流,最后進行班級課外閱讀的探討與評比。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在一些特殊節(jié)日開展閱讀或朗讀比賽。如端午節(jié),可以讓學生選擇與節(jié)日有關(guān)的文章或故事進行朗讀,從中加深對端午節(jié)來歷和偉大文人屈原的了解。同時,學校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一些“讀書文化節(jié)”之類的活動,以此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增加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
教師還可以根據(jù)部編版語文教材特點,組織親子閱讀,讓家長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意識及習慣。尤其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剛由幼兒園步入小學,需要一個過渡和適應的時期,這也非常需要家長的配合,也是幼小銜接的一種表達方式。
當前,部編版語文小學語文教材最為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教師必須要根據(jù)新課程理念,認真鉆研課本教材,積極探索與創(chuàng)新,從低年級開始為學生播種閱讀的“種子”,使其在書籍的浸潤中“生根發(fā)芽”,讓課外閱讀真正發(fā)生。
責任編輯 邱麗